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长江口崇明岛北支潮滩的3个潮滩为对象,在粒度测量和磁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磁性变化,探讨了磁性矿物、尤其是自生亚铁磁性矿物—硫复铁矿(Fe3S4)在潮滩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及超顺磁颗粒(SP)主导。淤积型中高潮滩磁铁矿以单畴(SD)和SP为主,侵蚀型潮滩的中低潮滩则更多假单畴/多畴(PSD/MD)晶粒,反映了水动力的分选及以细颗粒矿物溶解为主的早期成岩作用。此外,最东侧的北四滧港剖面潮上带—高潮滩芦苇带普遍存在自生亚铁磁性硫复铁矿,北堡港和新卫剖面的高潮滩也局部存在硫复铁矿,反映了本区高潮滩—潮上带丰富的有机质及细颗粒沉积物、加上有限的海水淹没时间,是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生成硫复铁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北支北四滧港(SY)、北堡港(BBG)以及新卫村(XW)潮滩获取的表层沉积物,测试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总硫(TS)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在潮滩微相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试图建立TOC/TN、TS/TOC等潮滩微相识别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长江口潮滩TN、TS微相分布的重要因素为有机质含量及类型。在淤涨型潮滩,TOC/TN在高潮滩一般大于10,在中潮滩明显降至10以下;中潮滩植被带TS/TOC最高,平均值达0.063,其次为高潮滩互花米草带和中潮滩光滩(分别为0.055和0.054),高潮滩芦苇带最低;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在高潮滩芦苇带呈现为显著低值,自高潮滩米草带向光滩,逐渐增大。在侵蚀型潮滩,TOC/TN从高潮滩到低潮滩均大于10,而且中、低潮滩的比值大于高潮滩,潮下带骤降至小于10;TS/TOC自陆向海逐渐增大,TS-TOC一元回归斜率高潮滩最低,中潮滩最高。另外,侵蚀型潮滩各微相的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均明显低于淤涨型潮滩。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的TOC/TN和TS/TOC及TS-TOC一元线性回归斜率与潮滩沉积微相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有应用于全新世钻孔识别潮滩沉积物微相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高抒 《第四纪研究》2007,27(5):750-755
以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为原型,提出了获取潮滩沉积记录中沉积层保存潜力信息的正演模拟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在沉积物供应恒定的条件下,随着潮滩的不断淤长,岸线淤进速率逐渐减小,潮滩滩面的沉积速率逐渐降低,而潮滩层序中的泥质沉积的厚度向海逐渐增厚。沉积层保存潜力的计算结果显示,潮滩上保存潜力在高潮位附近和潮下带的较低部位为最高,可达80 % 以上,潮间带下部存在着低值区,保存潜力低于20 % ,与前人在潮间带进行的现场观测结果相近。对研究方法经进一步细化(如考虑滩面坡度和粒度分布变化、波浪和风暴潮作用、潮沟摆动等因素),并与反演方法相结合,可望更好地解释沉积记录中的环境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分级浸取的方法获得了胶州湾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将可转化态氮分为离子交换态(IEF-N)、弱酸浸取态 (WAEF-N)、强碱浸取态(SAEF-N)和强氧化剂浸取态(SOEF-N),讨论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控制因素,并结合210 Pb测年计算了不同年代氮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强氧化剂浸取态氮是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主要赋存形态,NO3-N是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的优势形态,氮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目前每年排入胶州湾的固体垃圾和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的量已超过河流来沙,成为胶州湾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在20世纪初由于污染情况较轻,并且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小,胶州湾沉积物各形态氮的埋藏通量较低,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环胶州湾地区的工农业迅猛发展,氮的埋藏通量急剧增加,胶州湾地区的环境一度恶化,但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研究了三江平原3类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沉积物剖面有机碳的组分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剖面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储碳层和淀积层。储碳层厚度分别约为110、60和15 cm,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0和60 g/kg(干物质重)。泥炭沼泽和腐殖质沼泽储碳层内,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分解程度低的轻组碳(约占总有机碳的70%以上),沼泽化草甸的储碳层内轻组碳约为16%。储碳层以下淀积层的有机碳含量都 < 30 g/kg,轻组碳含量很少。3种类型湿地剖面轻组碳与总有机碳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WTBX]P[WT]=0.01)。初步建立了湿地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得到3种类型湿地剖面1 m内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62×104、4.90×104和1.44×104 t/km2,2 m内分别为8.16×104、6.81×104和2.24×104 t/km2。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在全球环境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湿地表土中的植硅体分析是恢复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途径。文中选取长白山区的桦南到哈尼一线的6处湿地表土,并采用PCA和CA分析植硅体组合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温度因子是造成长白山不同湿地表土植硅体组合差异的第1环境因子,且植硅体的种类和含量与采样点上覆植被、湿度与海拔等环境条件都存在相关性。结合方差分析和植硅体大小变化趋势分析曲线可以看出,不同表土中符合方差分析条件的植硅体类型的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总体来看,长白山区6处湿地中,植硅体类型基本相同,但温暖指数和植硅体的大小差异较显著,说明植硅体大小及其组合对温度都有较敏感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古生代海相地层沉积厚度巨大。鄂尔多斯奥陶系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 δ13C值分布于-7.30‰~2.26‰之间,均值-0.30‰;δ18O值分布于-13.14‰~-1.94‰之间,均值-6.38‰,碳氧同位素组成与全球基本一致。区域上,鄂尔多斯西缘具有相对较高的δ13C值,南缘次之,而东缘最低。纵向上,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增重,并在中晚奥陶世发生明显的正向偏移,δ13C均值由马家沟组的-0.36‰增加到平凉组的0.15‰,至背锅山组增加至0.68‰。碳同位素的区域分布差异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水体相对较深,南缘次之,东缘相对较浅,由早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水体逐渐加深,碳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沉积相演化一致。鄂尔多斯西南缘中晚奥陶世碳同位素组成的正向偏移,标志着较高的生产力和有机碳埋藏率,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学意义,西南缘的平凉组/乌拉力克组和背锅山组是下古生界最重要和有效的烃源岩层。  相似文献   

8.
岱海14 C测年的现代碳库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库效应的复杂性是影响建立湖泊沉积物高精度年代序列的一大障碍。本项研究通过我国内蒙古半干旱区封闭湖泊表层沉积物、湖水、现生沉水植物狐尾藻、现生鲤鱼鱼骨和湖岸表层土壤等一系列样品的14 C年代测定,表明现代岱海确实存在碳库效应。碳库效应年龄因湖水盐度在湖区的不均而有所变化,岱海西部湖区弓坝河径流补给量大,湖水盐度较东部稍低,碳库效应年龄也略小于东部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包含浮游生物和沉水植物的混合信息,因而其碳库效应年龄较沉水植物年龄轻,岱海湖心表层沉积物碳库效应年龄在2000a左右。这一碳库效应年龄较通过沉积钻孔14 C年龄线性回归获得的年龄偏大,可能的原因是在时间序列上碳库效应并非恒定。  相似文献   

9.
受到植物化石材料局限性与时代久远性的限制,目前用古生代植物化石δ13C值来反演古环境的研究程度较低。文中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下泥盆统徐家冲组和文山州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的部分植物化石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早泥盆世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以及古环境。结果表明: 徐家冲组镰蕨属(Drepanophycus)δ13C值为-29.0‰~-22.8‰,平均值为-24.5‰,其中镰蕨属茎轴的δ13C值高于叶片0.1‰~0.3‰;坡松冲组工蕨属(Zosterophyllum)和始叶蕨属(Eophyllophyton)δ13C值分别为-24.8‰~-22.1‰和-23.0‰~-22.6‰,平均值分别为-23.2‰和-22.7‰;三者的δ13C值分布范围都与现代C3植物一致。自徐家冲组第57至第79沉积旋回,δ13C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达到2‰左右,推测可能与早泥盆世大气CO2浓度下降和气候变冷相关。镰蕨属和工蕨属的Ci/Ca值较为稳定,说明这2种植物可能对大气CO2浓度变化较为敏感,曲靖市古气候可能为当今的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0.
潘峰  郭占荣  刘花台  王博  李志伟  庄振杰 《地球科学》2018,43(11):4109-4119
为了解潮间带微环境中磷、铁元素的分布和耦合规律及对磷释放的影响,借助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原位高分辨率获取九龙江口红树林潮滩孔隙水剖面的溶解活性磷(DRP)、Fe2+浓度,并测定沉积物相应的理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在表层孔隙水中,DRP、Fe2+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证实了磷、铁元素的耦合关系以及沉积物铁氧化物对磷吸附/解吸附的控制作用;(2)在深部还原带,DRP浓度相对Fe2+浓度具有较大的波动,主要受到沉积物异质性以及红树植物吸收等的影响;(3)根据表层孔隙水中DRP的浓度梯度计算获得磷的分子扩散通量为0.000 64~0.006 00 μg·cm-2·d-1,结果远低于一般湖泊沉积物内源磷的扩散通量,原因是富铁且具较深氧化带的潮滩沉积物中的磷-铁耦合关系有效地抑制了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人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固定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在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为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人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年龄与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人为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布不同于起源土壤或者相应的非人为土壤,主要体现在有机碳含量降低的缓慢和不规则性以及有机碳含量的相对富集。通过计算证明人为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相邻土壤或起源土壤。放射性碳测定表明人为土壤中的有机碳年龄较老,说明了有机碳在这些土壤中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土壤中深层的有机碳与现代有机碳来源不同,也表明了土壤中有机碳的稳定存在。文章还分析了人为土壤中有机碳富集和稳定的可能机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制,认为就有机碳的固定而言,人为土壤是一种具有最佳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利用的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放射性核素 210Pb测年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物粒度、沉降板测量及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对如东县紫菜养殖前后潮滩沉积环境尤其是潮滩地貌的冲淤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年计算的长时间尺度上,紫菜养殖对潮滩地貌的冲淤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紫菜养殖区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符合自然状况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这一变化规律与紫菜养殖区沉积物粒径变化规律相一致。但在紫菜养殖期间,由于网帘、竹竿的架设及紫菜对水动力的阻滞作用,会大大加速该区域潮滩的沉积,此期间紫菜养殖区呈淤积状态; 而一旦进入非紫菜养殖期间,潮滩在水动力作用的冲刷下又将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滩面保持冲淤平衡,这一变化规律与沉降板泥沙厚度测量及遥感影像分析结果互为印证。因此,潮滩紫菜养殖本身并不会对养殖区潮滩地貌的冲淤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养殖紫菜期间所引起的频繁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该区域低潮滩的侵蚀。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甘肃省兰州—白银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结合各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估算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兰州—白银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为1.52~7.73 kg/m^2。在空间分布上,榆中县有机碳密度最高,达2.69 kg/m^2,会宁县有机碳密度最低,仅1.56 kg/m^2,总体上呈四周高,中间低的趋势。从土壤类型上看,草甸土有机碳密度最高,达7.73 kg/m^2,灰褐土、栗钙土和石质土次之,为2.96~5.18 kg/m^2,红黏土及淡灰钙土有机碳密度较低,仅为1.52~1.53 kg/m^2。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林地有机碳密度最高,这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钻井、测井及古生物资料,对下扬子苏北盐阜地区中、古生界地层进行研究,同时综合了重、磁、电、二维地震、MT二维剖面等资料,探讨盐阜地区中生界残留地层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生界白垩系浦口组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而赤山组、葛村组及侏罗系、三叠系局部零星分布;上古生界地层残存在滨海隆起—建湖隆起引水沟凸起一带,下古生界地层残存在淮阴凹陷—盐城凹陷地区。  相似文献   

15.
王文俊 《第四纪研究》2012,32(2):337-345
基于福建龙岩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大量高精度和高密度有机碳数据,通过单位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母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5种方式,按照0~1.4m,0~1.0m和0~0.2m等3种不同深度来初步探讨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区的有机碳储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平均碳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不仅与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壤结构、质地、化学成分、土温等)、系统差异(如历史演变、稳定性等)等内在因素有关,还有可能与气候环境条件、海拔高度、水土流失程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植被状况(如植被类型、植被发育等)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外在因素有关。得出福建龙岩地区不同深度的有机碳储量: 0~0.2m为89254953.05t, 0~1.0m为283746254.26t和 0~1.4m为347294329.32t; 不同深度的平均碳密度: 0~0.2m为3980.33 t/km 2, 0~1.0m为12653.69 t/km 2和0~1.4m为15487.62 t/km 2,高于全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显示出福建龙岩地区具较高的碳储量、较强的碳储能力和良好的碳富集环境。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圆陀角位于长江北支岸线与江苏海岸线的交汇处,发育了粉砂淤泥质海岸典型潮滩地貌,潮滩岩芯沉积物粒度变化记录了潮滩环境变化的信息。2007年在圆陀角附近潮滩采集了192cm长的柱状岩芯,对沉积物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砂质粉砂是主要的沉积类型,岩芯分为三部分,从下部向上,粗颗粒沉积组分减少,反映了采样点附近潮滩环境由潮滩中部向上部转化的过程。根据岩芯沉积物137Cs的1963年和1986年两个蓄积峰值时标推算,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3cm/a,1986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6cm/a,1963~1986年之间的平均沉积速率达到2.9cm/a。沉积速率变化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潮滩淤积增高,圆陀角附近潮滩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下降,大体与辐射沙洲南翼淤积型潮滩淤积速率一致,小于长江口外的泥沙沉积速率。泥沙来源主要是苏北沿岸流携带的部分泥沙在圆陀角附近沉积,伴随研究区围垦活动向海推进,在长江北支口门北侧形成了大片的泥质潮滩和水下沙嘴。  相似文献   

17.
王杰  陈践发 《矿物岩石》2004,24(1):83-87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岩样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在-35‰~-26‰之间,前人研究表明,腐泥型干酪根相对富集^12C(δ^13C小于-28‰)。所以,研究区源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经研究发现研究区泥质岩比碳酸盐岩更富集轻碳同位素,下马岭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也比其它层位轻。长城系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到大红峪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地质历史表现出的随地史的发展变重的趋势相符。但到了高于庄组,碳同位素组成陡然变轻,然后从高于庄组到蓟县系雾迷山组,其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又变重。而从蓟县系雾迷山组到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随着地史的发展,有变轻的反常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河南商城地区石炭系胡油坊组潮坪沉积组合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商城地区出露的中石炭统胡油坊组的沉积特征研究、微量元素分析并结合古生态分析,首次提出胡油坊组属于较为典型的潮坪沉积组合,分别发育了潮下—潮间—潮上的进积型与退积型沉积相序列,主要发育潮道、潮间带混合坪—泥坪及潮上带沼泽亚相。胡油坊组是河南商城地区石炭系的主体部分,属于华北板块南缘合肥—北淮阳石炭-二叠纪弧后前陆盆地残留海相沉积;预测合肥盆地肥中断裂以南下伏相当层位应以浅海陆棚相为主,可能发育了较好生烃条件的暗色泥岩。综合分析认为,二郎坪—信阳—歪庙—六安断裂带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北秦岭—北大别岛弧与华北陆块的碰撞缝合带,商丹加里东缝合带向东的延伸位置至少应该在北淮阳佛子岭群分布区以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