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以各国首都为代表的非洲城市呈现高速扩张态势,由此催生了新城开发的浪潮。本文梳理了非洲新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了其背景和驱动力、关键性角色及面临的挑战。以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市东部新城开发实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资料,总结其驱动因素,概述了所在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政治经济形式不稳定、土地交易市场不成熟、地质灾害风险等现实挑战。以新城概念规划方案为蓝本,提出设计弹性城市规划方案、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政企协同开发、多渠道筹备资金、工程设计保障地质安全、建设通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各类需求或文化背景人群分片开发住宅区、建造经济便捷的住宅产品、配建符合各方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设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对于非洲大陆来说,"气候、生态与生计"(CEL)综合途径是通过整合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在对多个机构特别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在非洲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非洲在实施CEL综合途径方面的需求及机会,提出了未来在中非合作框架下如何推动实施CEL途径的看法。主要结论是,非洲是实施CEL途径的重点地区之一;UNEP-IEMP已经开展了几项重大行动,为在非洲实施CEL途径打下了基础;但应在中国和非洲现有的合作机构、网络和项目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未来关于CEL综合途径的中非合作。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孟珏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3,33(3):363-372
基于梳理城市新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城市新区的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新区的功能形态、卫星城开发实践等;2)20世纪50―90年代以功能平衡和经济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新城开发、新产业区等;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政策引导和生态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生态新城、郊区化与边缘城市、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新区产业与社会问题等。与之相比,我国的城市新区研究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依次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外理论借鉴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研究,以及21世纪00年代以来的综合型城市新区研究,相关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发展、管理体制、生命周期与转型,以及城市新区开发个案等。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新区开发对城市空间增长的作用;2)城市新区的演化及其生命周期;3)基于节约理念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4)城市新区开发研究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剖析环水东湾新城过去发展不理想为起点,分析近年及将来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环水东湾新城发展的新机遇。同时结合环水东湾地区的资源特色和茂名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环水东湾新城的发展策略。认为:①解决环水东湾新城较长时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需要通过产业先行,激活活力;强化地域特色,营造新城魅力和更优的宜居环境;形成旅游开发与城市开发互动格局。②成就服务新城的成长,需要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尤其北部旧城区部分人口与服务设施的南迁和博贺-北山港及临港产业的开发。③增强新城的可进入性,需要梳理茂名三大板块之间、新城与珠三角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体系则是指旅游产品各种表现形式的集合,其中包括单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产品和区域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表现形式相互关联,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重点,是呈现给旅游者的核心价值所在。根据非洲的实际情况,针对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将非洲的旅游产品分为狂野非洲、风情非洲与和谐非洲三个层次,以明确的主题来组合产品、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以嬴得客源市场,提升非洲整体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于涛  陈昭  朱鹏宇 《地理科学》2012,(9):1041-1046
国际理论与实践表明高铁的建设能够推动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现阶段中国高铁大规模建设,与快速城市化同步推进,使得这一影响更为深刻和复杂。在高铁新城形成的过程中,高铁站点发挥了一个"放大器"的功能,推动了以高铁新城为主体的城市郊区化进程。以京沪高铁为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了以高铁新城为代表的郊区化模式特征:①大城市相对主动的郊区化;②规划建设的规模与定位偏高;③迅速改变城市原有空间格局等。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角度,利用城市政体理论分析了高铁驱动城市郊区化的内在机制。最后指出高铁对于城市郊区化的带动效应存在着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应从区域层面对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的定位及关系进行协调,将高铁新城的选址、规划、开发和建设纳入到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脉络之中,同时应加强高铁新城规划的公众参与,从而更好的利用高铁驱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宜昌县的实践为依据,论述了农业企业在振兴山区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总结出“按规模经营组织山地开发,按农业企业特点实施管理,按商品生产需求搞好服务”的山地开发经验;指明兴办农业企业是一条振兴山区经济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
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旅游以其神秘性和冒险性成为大众旅游新宠,我国海岛众多,海岛旅游开发成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探讨海岛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以塞浦路斯旅游开发为例,在总结其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海岛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区位条件、政治因素、游客行为、交通影响、住宿开发、CTO的作用和旅游政策实施等七个方面,并分别作出具体阐释和总结。最后,在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法国巴黎区的规划与整治及其对上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法国巴黎区城市膨胀扩展过程、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由同心圆模式向轴线发展模式、由单个要素转移到郊区城市综合功能开发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巴黎城市副中心和郊区新城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经验教训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目标,分析了上海市规划中存在的郊区城市规模小、城市工业“空洞化”、城市建设政策措施协调配套以及浦东建设项目利用效益低下等几个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暖及融冰加剧,近年来北极问题的影响逐步扩散,北方航道的预期经济性也引发关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讨论。在内外需求交织的背景下,俄罗斯以"有限开放"原则为基础采取"选择性妥协"治理路径,在航行规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主动妥协,努力将北方航道作为应对外部挑战和国内发展需求的新增长点。北方航道有限的数据背后反映出航运需求和经济性预期的片面性,且缺乏对自然条件、航运安全、污染防控等多重不确定因素评估,在短期内尚不具备大规模商业通航和投资的条件。以季节性运输及试航积累冰区航行经验,以港口基建为路径配置资金技术输出,以航运企业为主体主动配合俄罗斯战略调整需求,或是我国参与北方航道事务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1.
1 Traitsofnon-profitorganizationsThethirdsectororthenon-profitorganization,togetherwithitssocialrolesindi-catesanewstageofsocialdevelopmentaswellasare-allocationofrolestodifferentor-ganizations,whichdrawsadividing-linebetweenthegovernmentandtheenterp…  相似文献   

12.
杨忍  陈燕纯  徐茜 《地理科学》2018,38(4):511-521
聚焦于乡村工业用地混杂及分散化特征较为显著的佛山市顺德区,系统分析乡村工业用地演化过程和用地特征,并以政府力和社会力的交互机制为分析框架,辨析珠三角半城市化地区的乡村工业用地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顺德区工业用地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 1984~1991年,自下而上农村工业化,用地空间分散发展阶段,其驱动力主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一致。 1992~1998年,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工业用地规模化发展阶段,其驱动力为政府力与社会力势均力敌。③1999~2005年,集约开发促成农村工业化集中发展阶段,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压制社会力。④2006年以后,农村工业化进入全面调整阶段,其驱动力特征为政府力与社会力相持。在顺德区工业用地空间演化过程中,政府力起主导作用,社会力相较于其它乡村型半城市化地区更为强大,政府力与社会力的相互作用的平衡点在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均衡。在珠江三角洲半城市化地区,工业用地空间优化整合的前提是平衡各级政府力与自下而上的村民及村委的社会力,社会力的引导是破解农村工业化用地破碎化和混杂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旅游小镇是近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热点和乡村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和高清遥感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1986-2010年旅游城镇三坡镇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其土地利用在空间上表现为离心扩散和向心集聚交替,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扩张速度经过了缓慢增长(1986-1995年),快速扩展(1995-2005年),稳定发展(2005-2010年)3个阶段;在功能变化上,由传统城镇的单一功能向多元旅游功能转变。以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用地不断扩展为核心,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成为旅游城镇成长的主要形式。在驱动机制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约束为基础,外部旅游市场需求拉动,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和政府干预与调控等成为旅游城镇用地演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Traditional rural homegarden agroforestry systems in the Chengdu Plain of China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Linpan” in Chinese, which integrates the landscape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Linpan landscap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Clarifying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inpan landscape evolution is a critical way to improve rural landscape renovation. Through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the deep-seated factors dri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pan landscape form from 1949 to 2020 are explored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inpan landscape evolution, beneficiary groups, the material basi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changing the Linpan settlement landscape. The demand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government-led behavior are the two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ndscape change is the final result. The demand of production and life from the residents is the primary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landscape change, while government-led behavior is the main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settleme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 nature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pan landscape in the Chengdu Pla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From 1949 to 1980, it was characterized as a balancing of government forces and social forces. (2) From 1981 to 1993, it was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forces suppressing government forces. (3) From 1994 to 2020, it was characterized as a stalemat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pan settlement landscape, the traditional Linpan form and settlement layout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They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uture, village and town planning and the design of new settlements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demands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相似文献   

15.
冯健  叶竹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2):137-150
本文通过对个体生命历程的考察,从微观视角探讨苏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路径转变以及转型中的农民市民化进程。地方政府在中国行政和经济分权、土地、住房等一系列改革中不断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从而促使苏南从早期的以乡村工业化为动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自下而上”式城镇化,转向由开发区建设和土地财政所推动的快速城镇化。城镇化路径转变也影响了苏南农民的生命历程,文中个案就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到失地农民的身份变迁。在苏南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中,个体经历了不同“行动地位”的转变:乡镇企业时期,农民参与乡村工业,主动进行就业的非农化;但到了征地拆迁时期,农民在政府推动下,通过户籍改革和安置上楼进行了身份的城镇化,这个阶段的市民化,更多源于政府的主动推动,农民带有“被动接受”的成分。另外,早期的就业非农化成为后期村民顺利实现身份城镇化的基础,解决了村民失去土地、安置“上楼”后的经济来源问题,这对当前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人的城镇化”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历史地图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印证,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地理权重回归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 20世纪30年代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及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作用.结果表明: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结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呈圈层结构并具树线状分布特征.古村镇墟市平均贸易半径的空间差异、分布的层级结构和职能等级...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 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李小建 《地理学报》2002,57(4):459-468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1)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奶大局限性;(2)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3)条件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4)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多为维持日常生活需要;(5)农户更加期望用新增加的收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而不是发展生产。进一步的量化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户收入在山区,丘陵和平原环境下受相关变量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不同比例农户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of‘Beautiful China'is a new goal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and aims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s they strive for a better life.National land spatial planning is on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state's overall planning for various spatial types.The concept of‘Beautiful China'is thus a leading goal of Chinese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centenary.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ncept aims for‘ecological beauty'as well as the combined beauty of‘economy-politics-culture-society-ecology.'The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hina'therefore necessitates a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local conditions.This concept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l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idea of Beautiful China guide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is planning which itself provide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spatial guarantee for constr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nevertheless needs to strengthen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regional system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point axis system,main functional divis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s well as new urbanization,and the rural multi-system.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current thinking in land spatial planning,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 land space,plan the goal,vision and path of land space,encourag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and carry out dynamic evaluation,build an intelligent system platform for land and spatial planning to realize the goal of‘Beautiful China'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And they can also present key ideas relating to the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江苏典型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袁源 《地理学报》2018,73(12):2392-2408
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研究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苏南、苏中、苏北选择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3个典型县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利用1995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评价方法,对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路径既有明显差异,也存在一般性路径,而且演化路径具有显著的城镇主导效应和集群分布效应。在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4种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演化的“四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城乡聚落有机整体的系统观,为推动城乡聚落优化重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程叶青  翟梦潇  王莹  张金萍 《地理科学》2019,39(12):1902-1909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基础服务设施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等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建设可持续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美好蓝图。以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海南省琼海市城镇化建设过程及成效,并以潭门镇、博鳌镇和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为案例,提炼出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分析其特征及驱动力,为海南省其他类似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