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河西走廊张掖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aking two false color composite Landsat 5 TM(Thematic Mapper)images of band 4,3,2taken in 1995 and 2000 as data resources,this paper carried out study on LUCC of Zhanye oasis in recent five years by interpretation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1∶00,000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atabas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landuse/landcover in Zhangye oasis since 1995:(1)Changes of landuse structure show that crop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t-up area increased,on the contrary,water area and grassland decreased.These changes reflect the deterionration of arrangement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2)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use/landcover are evident,characterized by following aspects:in Sunan County located in Qilian Mountain area,unused 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but crop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t-up area inreased.In Minle and Shandan counties located in foothills,unused land,warer area and cropland decreased,but grass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t-up area increased.In Zhangye City,Linze County and Gaotai County located in plain area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unused land,warer area and grassland decreased,while woodland,cropland and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e-up area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丹  周嘉  战大庆 《地理科学》2021,41(7):1266-1275
以黑龙江省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1980-2015年4个时期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数量总体增加,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各时期耕地数...  相似文献   

3.
4.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1989~1990、1995~1996和1999~2000年获取的三期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对江汉平原土地利用10年变化和以1995~1996年为界的前后两个5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的土地利用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尺度上有明显不同的特点。10年间,耕地减少近5万hm2,其中,前5年的减少量占多数,达6783%。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56万hm2,其中,前5年的增加量是后5年的2倍。水域面积在10年间增加了达到354万hm2,后5年的增幅不到前期的1/2。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均处于工业经济较发达、城市化较快的地区如武汉、仙桃,变化最慢的区域在监利、松滋、天门等地。政策、社会经济与科技因素对土地利用随时间尺度的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动态监测,定量提取变化信息目前是资源环境科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但是已有的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存在种种缺陷。基于这些问题,选择策勒绿洲为重点研究靶区,利用两个时相同一季相的TM和XI-SPOT图像数据,先对两个图像分别进行了图像预处理,选取控制点精确配准,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和光谱特征变异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1990-1998年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与以往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的类型与数量,实现过程简单、清楚,可操作性强;亦可有效避免以往方法中存在较多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内蒙古河套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种植结构是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是决定区域水、土资源分配的核心.以2000-2018年MODIS NDVI多时相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不同物候期玉米、小麦、向日葵和番瓜的野外光谱测定和种植区GPS标定,构建了基于阈值分割的作物识别方法,分析了河套灌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玉米等4类作物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盛和  鲁奇 《地理译报》1996,15(3):7-12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1.1 Introduction to Liaocheng PrefectureLiaocheng Prefecture lies in nor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slightly north to the center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with latitudes between 35(47'N and 37(02'N and longitudes between 115(16'E and 116(32'E. Administratively, it consists of two cities (Liaocheng and Linqing) and six counties (Yanggu, Shenxian, Chiping, Dong'e, Guanxian and Gaotang). It covers a total area of 8590 km2 with a maximum distance of 114 km from eas…  相似文献   

12.
Using 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 analyzed changes in each land use type and transitions among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during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in Ningwu Count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We found that grassland, woodland, and farmland were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rea of each type changed slightly from 1990 to 2010, whereas the area of water, construction land, and unused land increased greatly. For the whole area, the net change and total change were insignificant due to weak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 mo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UCC was dominated by quasi-balanced two-way transitions from 1990 to 2010. The insignificant overall amount of LUCC appears to have resulted from offsetting of rapid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rogram to return farmland to woodland and grassland in 2000. This program converted more farmland into woodland and grassland from 2000 to 2010 than from 1990 to 2000, but reclamation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for use as farmland continued from 2000 to 2010, and is a cause for concern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以三套土地利用/覆盖数据(MCD12Q1、CCI-LC和GlobeLand30)为基础,采用基于一致性分析和模糊集合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获取2000年和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信息,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式主要以耕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湿地扩张,再次是草地和裸地萎缩,最后是灌木地和人造地表扩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较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2%,其中分布面积占优势的变化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相互转换、灌木地–裸地相互转换、林地转为湿地以及林地转为灌木地等。地形因素、气候分异等自然驱动力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宏观格局,而人口压力增大、经济高速发展、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等人文驱动力则是推动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了解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进展对于改善区域人地关系、促进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综述方法,对研究我国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综述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均呈增长趋势。已有研究主要在局地尺度上分析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关于绿洲城市可持续性和基于区域尺度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应在多个尺度上开展工作,综合研究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影响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   总被引:25,自引:15,他引:25  
鲁奇  战金艳  任国柱 《地理研究》2001,20(6):688-696
北京是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历史上,其地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随人类活动强度而变化,各个时期的城市用地扩张是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本文将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辽代建都到1911年封建王朝的瓦解;第二阶段从1911年到现在。本文围绕后一阶段进行探讨。指出:在过去的大约100年中,通过城市化表现的北京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巨大,在过去的50年间尤为明显。北京的城市用地扩张及由此推动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之所以更为显著,与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改变、政策和制度变化、以及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增强等社会、经济、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它们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相关关系的量化研究值得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天山北坡土地利用/覆被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是生态环境演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研究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天山北坡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989年到2000年研究区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其它类型土地面积在增加,奇台县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最高,乌鲁木齐最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1989年的31 993.31×106元增加到2000年的32 126.27×106元,增加量为132.96×106元,增长率为0.42%,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奇台县,下降最大的是玛纳斯县;山前倾斜平原圈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集中区域。天山北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没有降低不能说明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维护与保育,将来区域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对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和研究有助于衡量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绿洲城市土地的高效协调利用.选取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利用多时相TM影像数据,对乌鲁木齐1990-2005年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数学方法从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对1990-2...  相似文献   

18.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基于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地变化面积仅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0.37%;林地、湿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类用地面积有所减少。②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0.1%,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其他各类型变化相对缓慢,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③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上升,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近25 a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 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塔里木河、托里等地区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植被(林地等)变化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而人工植被(耕地等)变化更多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植被NDVI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当海拔超过4 000 m时,植被NDVI增加趋势很小;坡度低于25°的坡地植被NDVI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植被建设;阳坡植被变化比阴坡活跃,植被改善趋势较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温度上升使蒸发量增大,促进了土壤的干化,不利于植被生长,并且灌溉农业区的河水灌溉会降低农业植被NDVI和降水的相关程度。农业生产水平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