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东夏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研究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桂芳  奚秀芬 《气象》2002,28(12):15-20
从预测山东夏季降水场的需要出发,用山东1961-2001年夏季降水资料,研究了山东夏季降水的基本分布型式及其与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大气环流特征量及北太平洋海温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型存在不同的前期预测强信号。以这些强信号为主要预报因子结合考虑降水趋势振荡,构建出山东夏季降水场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2.
降尺度技术在月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介绍月动力延伸数值预报模拟技巧较高的大气环流在局域降水方面的降尺度(downscaling)应用。克服动力降尺度和统计降尺度技术的缺点,从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角度,给出月尺度大气环流与局地降水之间的关系,该联系有清楚的动力学背景和天气学意义。120个月的历史实况资料回报试验证明了该关系的合理性。T63/NCC月动力延伸形势场集合预报进行中国降水的降尺度应用亦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0—2016年第二松花江流域(SSR)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环流场资料、NOAA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与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及海温,确定了超前12个月内的6个预测因子,包括:11月东亚200hPa纬向风、12月西藏高原-2指数、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200hPa纬向风、2月印度洋海温、10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4月东亚100hPa经向风。在此基础上利用这 6个预测因子,利用1980—2010资料建立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统计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年际增量给出SSR夏季降水的预测结果。经检验,1981—2010年,SSR夏季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拟合系数是0.83,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拟合系数为0.67,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5%,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2011—2016年进行试报实验,该模型也很好的预测出降水的年际增量变化趋势,除2014年以外,SSR夏季降水预测结果相对均方根误差绝对值都控制在23%以内,2016年仅为-9.9%。因此,通过预测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而再预测降水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技巧,可作为有效方法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4.
谢炯光 《大气科学》1995,19(4):481-486
本文提出一种降水长期预测的新方案,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展开边疆月组成的月(季)降水分布场,求取各月特征向量场和对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分析各场的天气学意义及前后承替的相互关系,用前期出现的特征向量场的特征来预测后期的降水场分布趋势,同时利用特征向量场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作二维点聚图,估算预报月(季)份的降水总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2-2002年陕西省9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实况资料、国家气候中心制作的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集合预报500hPa高度场资料,降尺度内插出94个站点月降水预测值,采用预报评分法(P)和距平符号异同评分法对内插预测结果检验。结果表明:预报评分法(P)评价结果较距平符号异同评分法评价结果整体偏高,二者在评分趋势上基本相同,尤其体现在降水较少的月份。  相似文献   

6.
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及其在月、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炯光 《大气科学》1995,19(4):481-486
本文提出一种降水长期预测的新方案,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展开连续月组成的月(季)降水分布场,求取各月的特征向量场和对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分析各场的天气学意义及前后承替的相互关系,用前期出现的特征向量场的特征来预测后期的降水场分布趋势,同时利用特征向量场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作二维点聚图,估算预报月(季)份的降水总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庆34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夏季降水量、NCEP/NCAR的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和海面温度资料,分析发现,上年秋季尤其是11月的赤道(热带)印度洋偶极子(tropical Indian Ocean dipole, TIOD)模态与重庆夏季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前期海面温度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上年11月TIOD和夏季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与重庆夏季降水和高度场的相关一致,显示出从高纬度到低纬度“+、-、+”的相关分布,反映出当上年11月TIOD正位相(负位相)时,次年夏季环流场表现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明显(不明显)、中纬度30°~37°N低值系统活跃(不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弱)、位置偏南(北)的重庆夏季典型的降水偏多环流特征;前期赤道太平洋ENSO暖事件和前期TIOD事件同时发生时,两个事件的作用相互叠加,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并且位置偏南,造成重庆夏季降水的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年6—8月山东省气温、降水、500hPa月(旬)平均高度场和距平场等资料,分析了山东省2005年夏季的大气环流特征、天气气候特点和主要天气过程,并综合评价了其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利红  李跃清  秦宁生  徐祥德 《气象》2011,37(10):1233-1240
利用不同同化方式分别同化青藏高原地区新一代综合气象观测网的自动站和GPS大气可降水量信息,探讨这些观测资料对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预报的作用。通过两组数值试验对2008年夏季连续两个月的天气进行分析场和降水预报结果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于同化测站的平均台站高度在2550m以上,因此同化青藏高原地区新一代综合气象观测网资料后,对背景场调整的正作用主要集中在500 hPa以上;循环同化方式对背景场的调整作用比静态同化方式更明显,尤其在500 hPa以上;(2)无论用静态同化,还是循环同化,该观测网资料对华北地区降水预报的改善作用都不太明显,只是对个别降水量级有改善作用;(3)采用静态同化,会对西南地区东部24小时降水预报有改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同化沿99°E附近的7个测站资料得到的降水预报结果比同化24个站的好;(4)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采用循环同化方式更有利于该地区降水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尤其是对25~48小时降水的预报;同时,在多数情况下同化24个自动站和GPS大气可降水量信息对降水预报改善比只同化7个站的更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EOF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统计分析以及短期气候预测中[1]。本文利用EOF对华南前、后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分析,提取主要的降水分布形势,然后对各特征场的时间系数序列与前期因子场进行相关分析,建立时间系数的预报方程,从而建立华南汛期降水趋势的客观预报方法。1 资 料  本文所用降水资料为1957~1994年华南三省区(广东、广西、海南)分布比较均匀的65个测站,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降水量。初选因子场为前期北半球500hPa高度场、1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北…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 It is doubtless that TCs making landfalls on Guangdong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and prediction of short-term climate changes for the province. With regard to the climate patterns of TCs motion and factors governin…  相似文献   

12.
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综合分析了4次层状冷云人工增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粒子测量系统(PMS)探测资料,以及GPS定位资料,提出应以PMS的FSSP-100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2D-C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作为判别云中可播性的主要技术参量,并发展了层状冷云飞机人工增雨实时监测指挥技术。FSSP-100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20/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性。其中2D-C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20/L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否则为可播区。  相似文献   

13.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is performed, with which the tracks of 131 tropical storms (TSs) in 1972-2011 are separated into three types that move west-, north- and northwestward, denoted as Types A, B and C, respectively. Type A (21 TSs and 16% of total) has the origin in the southwestern Bay of Bengal, with the TS in a unimodal distribution as its seasonal feature, occurring mainly in autumn; 18 of the 21 TSs (taking up 90%) land mostly on the western Bay coast (west of 85°E); 5% of Type-A TSs attains the wind speed of >42.7 to 48.9 m/s. Type A has little or no effect on Tibet. Type B (74 TSs, 56.6% of the total) has its preferable origin in the central Bay of Bengal, with the TS in a bimodal distribution as its seasonal pattern. This type denotes the travel in the north in spring, with the landfall of 67 of the 74 TSs (accounting for 91%) mainly on the middle coast of the Bay (85° to 95°E), and 19% of the TSs reaching the wind velocity of >42.7 to 48.9 m/s, which exert great effect on Tibet and it is this TS track that gives strong precipitation on its way through this region. Type C (36 TSs, 27.5% of the total) has its main origi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y, and these TSs are formed largely in autumn, moving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and 23 of the 36 TSs (64%) land mostly on the western Bay coast, lasting for a longer time, with almost no impact upon Tibet.  相似文献   

14.
The energetics process of offehore typhoon in three kinds of explosive enhancement (TEE) are ana lyzed using ECMWF dat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 During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enhancement of the rotational kinetic enersy (KW) is mainl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ile that ofthe potential energy (PE) i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magnitude of rotational kinetic energy islargely bigger than that of divergent enersy (KΧ). (b) The environmental energy advected into the typhoon was about 30% of the internal increment of typhoon energy. The magnitude of energy was an order larger than increment of typhoon energy. (c) Among those three kinds of explosively developed typhoon, the enersy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different. (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fields onabrupt intensification of typhoons couldn't be overestimated.  相似文献   

15.
地温异常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晓东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2,11(3):312-320
  相似文献   

16.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基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艳菊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7,65(4):511-526
利用统一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指标,重新制作了季风爆发日期的推进图,确证了亚洲热带夏季风最早在热带东印度洋与中印半岛中南部爆发的观点,这发生在26候(5月10日前后),28候(5月20日前后)在南海地区相继爆发,这两个地区的爆发是属同一季风系的不同爆发阶段。以后通过对海陆热力对比、季节内振荡等多方面的分析,对夏季风的爆发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气候学意义下影响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关键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夏季风最早在热带东印度洋-中印半岛-南海地区爆发机理的一种概念模式图,即大气环流的季节进程是季风爆发的背景条件;而中印半岛及其邻近地区对流活动和感热与潜热加热的迅速增强与北推、印缅槽的强烈加深,以及高原东部地区的西风暖平流作用是夏季风爆发的主要驱动力,其结果是使经向温度梯度首先在这个地区反向并建立强的上升运动区,使热带季风和降水迅速发展和加强;来自不同源地的低频30—60 d和10—20 d季节内振荡的锁相则是夏季风爆发的一种触发因子,正是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亚洲热带夏季风在这个地区的最早爆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声雷达所获取的在时间、空间(垂直方向)较为密集的实时资料,对北京地区1997年12月18日平流大雾时的温度场和相应的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影响温度层结变化的因子,对逆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的各个因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析表明:(1)上层逆温与位于其顶部附近较为强劲的偏北气流是相伴出现的,基性质属下沉逆温。其逆温强度的变化与其顶部较为强劲的偏北气流变化同向。由于其本身处在较强的风切变之下,使其本身湍流不易发展,同时它也象盖子一样阻挡了上部动量和热量的下传,对近地层逆温的稳定维持也是至关重要的。(2)不论在逆温稳定维持阶段或是逆温大幅度减弱阶段,垂直运动都是逆温发展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地表的辐射冷却,对近地层逆温的影响,表现为较强的回波强度峰值,对应气温变化的谷值。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演变过程分析,发现登陆后的台风经历三个阶段:衰减阶段、变性阶段、重新加强阶段。其变性过程类似于Sekioka等人提出的复合型,变性后逐渐演变为Shapiro—Keyser气旋模型。通过对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对流层中高层冷空气的下沉入侵以及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热带气旋变性的原因。冷空气的入侵使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演变为斜压结构的温带气旋。变性后气旋得到了重新发展,低层维持的较明显暖平流以及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散度区和高空涡度平流是导致气旋重新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钱永甫有地形5层原始方程模式,与颜宏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进行单向嵌套,即初始场采用前者计算5d后,得到各特征等压面上的高度场和湿度场,向后者每24h输送一次边界值。地-气模式采用经Deardorf植被参数化修正的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进行耦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夏季(7月)有植被和无植被两种情况的数值试验。有植被情况模拟的高度场、温度场与实测场的相关系数高于无植被的情况。试验发现,有植被比无植被情况的海平面气压场、低层高度场、潜热输送、整层大气湿度和降水量有所增加,而温度场和大陆热低压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2.03),对2004年14号台风“云娜”在登陆后产生强降水的过程进行了42h模拟,并对螺旋云雨带的涡度场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WRF能较好地模拟出台风在陆地上的移动路径,及其产生的台风暴雨的螺旋状分布。台风螺旋云雨带的形成与维持,可以用涡旋Rossby波理论来解释:可以通过改变局地相对涡度径向梯度分布,从而沿台风径向激发出“局地涡旋Rossby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