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参量计算法及地震前兆实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复业  黄燕妮 《地震学报》1996,18(4):480-488
讨论了有效电阻率椭圆及各向异性奇象现象.对任意夹角三道测线或相互垂直二道测线并增测横向有效电阻率的二种情况,分别给出了定量计算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参量的方法,即求最小电阻率1主轴方位角,平均电阻率(13)1/2,(23)1/2及各向异性系数=(2/1)1/2的方法.作为实例对大同台的资料进行了处理,结合原地电阻率剪切实验结果,得出在1989年10月19日大同6.1级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大同、阳原二台NE向地电阻率异常上升,NW道异常下降系介质受到纯剪切所致.其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与地震断层走向夹锐角.断层面上的剪应力较大,正应力甚小,断层易于滑动,故地震的震级并不特别大.震前与震时介质应力状态相同,故地电阻率前兆与同震变化符号一致.   相似文献   

2.
唐山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桐恩  王铁城 《地震学报》1995,17(4):505-510
依据唐山大震地电总结组汇编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观测资料(地电阻率),定义了一个无量纲的量S来表征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计算了孕震过程的S值,分析研究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在孕育、发展和发生整个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其形态变化特征较为典型.S作为一新的地震前兆因子,与其它无量纲前兆因子结合使用,对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文中对孕震过程中S的变化特征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志贤  彭远黔 《中国地震》1997,13(2):189-196
通过研究唐山7.8级地震ρs震时突变现象。发现ρs震时突变具有变化幅度显著,空间分布普遍以及与震前ρs异常变化性质的相反的似弹性回跳现象等。研究了与ρs震时突变有关的震前ρs的前兆标志及其特征,用从复杂的ρs异常变化中识别和判定与地震有直接关系的地震前兆,对提高地电方法地震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综合介绍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GPS观测得到的国内外10多次6—9级,不同构造、不同类型的大地震前兆地壳形变震例: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9级巨震、2013年芦山7级,直至2020年6月墨西哥7.4级地震和7月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7.8级地震等。利用GPS连续观测站区域参考框架水平位移时间序列和水平位移场,特别是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的研究证明,同震水平位移是研究地震前兆形变存在的关键;利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同震垂直位移及同震水平位移向量的分解,揭示地震弹性回跳真实方式;提出了符合GPS观测和岩石破裂试验结果的地震压-剪弹性回跳模型;根据已有震例,提出预报不同震级地震的可能性和监测临震前兆形变的GNSS站布设设想。   相似文献   

5.
陆阳泉  赵家骝 《地震学报》1998,20(2):194-200
用采自现场的500 mm500 mm1 000 mm的天然灰岩,在注水条件下模拟扩容-扩散(D-D)孕震模式,并以多种监测手段追踪受载岩石样品从变形、微裂到大破裂全过程有关的物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视电阻率结果表明:① 受载岩石从微裂到大破裂全过程与电阻率前兆的时空演化进程基本吻合;② 电阻率前兆的时间进程具有阶段性,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③ 岩石大破裂前观测到明显的趋势异常和短期前兆,并发现部分似可被确认为临震异常的电阻率前兆.电阻率的变化和分布特征似乎显示了与岩石样品受载过程的膨胀现象有某种内在联系.但未找到岩石膨胀的直接证据.最后,从理论上探讨了受载岩石样品电阻率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印尼8.7级地震在河北省的震后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M8.7级地震时,我国大量的形变、地下水位等台站记录到了丰富的同震效应,河北省的前兆观测资料多数也出现明显的同震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境内前兆资料的同震变化特征,认为印尼M8.7级地震可能使河北省中东部地区产生了断层的错动,促使一年半后发生文安M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992年宁河4.5级地震前兴济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及特征,并应用地电攻关结果对兴济台的预报意见进行了检验,发现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1):1-10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周硕愚  施顺英 《地震学报》1997,19(6):559-565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但不失稳;经过短暂稳定,又出现由外向内的第2次不稳定过程,导致震源失稳.失稳前出现的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及断层闭锁区其空间分布重叠,出现时间略有先后;震源区断层出现临界预滑动后地震发生.地壳形变场演化过程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支持以坚固体为核的孕震系统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安徽地震前兆台网三大学科观测项目的现状,统计了近年来安徽前兆观测数据的同震效应与映震情况,结果表明:仅局限于地表或浅层的前兆观测数据,很大程度上难以获取到反映地震孕震过程的真实有用信息。提高现有前兆数据使用效率、选择真正有意义的前兆观测手段和直接触及孕震区边界的观测敏感点是安徽地震前兆台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师娅芳  王琳  李鹏  周桂华  贾华 《高原地震》2012,24(2):42-44,54
通过分析贵阳地震台钻孔应变观测记录的地震特征和同震应变波阶变情况,说明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地震分量阶变变化与震源物理机制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数字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江苏数字前兆观测资料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干扰及其特征和机理进行了初步描述,发现地电阻率观测值在远大震前的前驱波变化、自流热水井水位与地热同震效应的同步变化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FHD磁力仪分量观测转向差的长期漂移,可避免今后应用该仪器观测资料时出现缪误。另外,苏16井井口脱气装置的改造对今后数字水化学观测改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山东地球物理台网地下流体测网及数据跟踪分析概况,对2017—2020年数据跟踪分析工作产出的6大类事件记录归纳和梳理,并对地球物理事件中的同震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山东流体跟踪分析质量的主要原因在于观测系统;跟踪分析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极少数水位观测井具有同震效应,多数观测井监测地壳应力变化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日本3.11地震发生时,辽宁地区前兆观测大部分资料具有同震效应。本文通过对这些前兆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各观测手段的数据变化特点及同震效应类型,并对其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5,17(3):273-282
首先针对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 项目的需要,阐述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必须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强调了强震孕育条件与过程的研究是其中的核心.文中先对笔者80年代提出的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发展作了概述;进而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破裂实验三个方面论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从华北北部层析成像研究结果看出:强震震源都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接触地带,但偏于高速体一侧.通过硬、软包体力学模型研究,确认:硬包体(即坚固体)是大量应变能高度集中的重要条件.岩石失稳条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致表明:只有震源体的刚度大于环境刚度时才可能导致岩体失稳、突然破裂与应力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天山地区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分析2016年呼图壁M6.2地震同震应变阶跃的张、压性特征。结合余震精定位方法等给出的震源参数,基于弹性位错理论,模拟不同震源参数下的同震应变阶跃的张、压性特征。通过对钻孔应变张、压性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1)震中附近4个四分量钻孔应变台站数据自检性能较好,且多记录到明显的同震应变阶跃,其中,呼图壁、石场、巴伦台应变阶跃较为明显,张、压性变化最大值分别达2.5×10-8和-3.4×10-8;(2)在地震震源参数为293°/64°/90°(走向/倾角/滑动角)、发震断层面倾向北时,钻孔应变张、压性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最为吻合,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极有可能为一条倾向北的高角度逆冲型盲断层。本文结果为认识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重要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总结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甘肃前兆台网观测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该地震前有7个台站、4种观测手段、14个测项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既有长期、中长期异常,也有短期和短临异常,说明对资料的分析既要看短期变化,还要看中期和长期变化。出现异常测点的震中距多数在200 km范围之内。另外部分水位、流量和水温测点的资料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同震效应;形变观测多数测点记录到比较明显的同震响应,记录同震响应的测点与震中位置、方向、距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峡地区上地壳结构的远震虚震源反射地震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远震虚震源反射成像方法利用远震初至波在台网之下地表与地下界面间形成的反射波(PPdp震相)波形资料进行台网地区地震反射结构研究.此方法先用台网各台站的平均初至波形求取震源信号,再用该震源信号与各道地震记录作反褶积从而取得反射剖面.本文介绍了远震虚震源反射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并以三峡地区的观测资料为例,得到三峡库首区上地壳的反射地震剖面.成像剖面中解释出的四川盆地和秭归盆地的底界面位置和形态与地表地质观测和大地构造背景吻合.为验证虚震源成像的能力,本文使用弹性波正演模拟合成地震数据,经过处理实际资料一样的步骤获得虚震源成像结果.正演模拟表明,叠加多个远震的反射地震剖面可以有效地改善成像的信噪比和连续性;虚震源成像需要选择特定的震源频率范围,以减轻高频噪音以及低频造成的成像问题.在研究上地壳结构时,建议在不适合主动源采集和缺乏低频信号的地区尝试远震虚震源方法.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转  刘巍 《山西地震》2005,(4):8-17,26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及前人对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单(多)台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研究,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条件,推断出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前震、主震、最大余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对大同-阳高地震中余震随时间分布、烈度等震线分布和构造裂缝的研究,给出了大同-阳高地震中几次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长度等。  相似文献   

20.
张北-尚义地震前后电阻率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吉  赵国泽 《地震地质》1998,20(2):69-171
在张北-尚义地震区震前已有大地电磁资料测点(511点)进行了两次重复观测,在震中区测点(MMC点)进行了连续4昼夜的观测。测量结果显示:(1)与震前资料相比,511测点沿电性构造走向方向(NNW)在0.2~4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减小,垂直走向方向的视电阻率增大;(2)MMC测点两个方向在0.2~10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随测量时间逐渐增大;(3)511测点两次重复观测和MMC的观测可能都反映出震后电阻率正在逐渐恢复。此外,还对地震前后地下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测,观测到的电阻率变化是由于地下流体活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