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东海扬子浅滩成因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振夏 《海洋学报》1996,18(2):85-92
本文依据前人资料,综合分析了位于东海西北部长江口东侧扬子浅滩的潮流作用、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来源以及全新世沉积厚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现代潮流沙席,而不是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或陆架残留沉积.扬子浅滩潮流沙席与其西北部的江苏滨外潮流沙脊共同组成了长江口外现代潮流沉积体系.它们同属于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的潮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laura 《海洋世界》2012,(9):34-39
在人类漫长的捕鱼历史中,因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捕鱼的手法和工具不断改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捕鱼方式。鱼叉的发展作为最早的捕鱼工具,鱼叉在石器时代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3.
Laura 《海洋世界》2012,(9):30-33
在人类短暂又漫长的进化史中,鱼类始终是食谱上最重要的一环。比起猪肉、牛肉之类日常食谱中的常客,鱼类似乎有天生的贵气。人们在谈及吃鱼的时候,往往会将之视作一件重要而奢侈的事。远的有《水浒传》里李逵和张顺在浔阳楼下为几条鱼起的争执,  相似文献   

4.
捕鱼者说     
"我们发现,即使他们的捕鱼量下降了50%,大部分接受调查的渔民,在面对可能更好的生活的诱惑都不为所动,放弃去寻求一个新的生存方式。"清晨5、6点,天刚刚露白,渔民们就要出海打鱼了。这一走,经常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而一天的收获往往只够一家人当天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用马捕鱼     
玉茹 《海洋世界》2004,(1):21-22
马会捕鱼?真是咄咄怪事! 美洲探险家亚力山大·洪博曾亲眼目睹用马捕鱼的情景。一天,几十名手持标枪和长棍的印第安人,将几匹强壮的马赶进一条大河里、让它们分散开站成一个圆圈,有的人还爬到树上,手持木棍等武器,大喊大叫。不多一会,只见马乱蹬蹄子、竖起鬃毛,惊慌地往岸上跑,有的马被电鳗电倒在沙滩上挣扎,有的马逃出后又被印第安人重新推进河里。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洪博发现河里有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水面上听不到水里的鱼所发出的声音,觉得鱼在水里总是静悄悄的。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是空气的7500倍,所以鱼所发出的游动时的声音、鳃盖的闭合声、鱼鳔的响亮声都在水的介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水里各种鱼在各种时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以自己独特的声音来互邀同类,集聚在一起,成群地游泳。我们可以从水听器中听到水中各种鱼的声音,并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大黄鱼在产卵前发出“吱、吱”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日顿比奇市,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海姑娘”叫加尔普·桑德拉,她是一个图书馆馆员,同时,大海又是她的“故乡”,她能轻而易举地潜入水中,转眼就能用牙齿叼上一条大鱼。“海姑娘”桑德拉早在14岁那年就练就了这一捕鱼绝技,现在她已经25岁了。从那时起,她就经常为朋友们表演这一绝活。她这样做,一来能让大家开心。二来不需破费去买鱼杆和诱饵就可品尝到海鲜了。捕鱼能手桑德拉非常自信地说:“这对我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只要从水面上仔细看清和认准鱼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那年我们船航行去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港让我终生不会忘记。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东南印度洋上,四周是水,属热带草原气候。我第一次来到这个非洲岛国,不仅见到了我不认识的各种热带树种,也第一次见到退  相似文献   

9.
流刺网,简称流网,是一种长带型网具,渔民在作业时将其垂直放置于水中,截断鱼类的洄游通道,使鱼刺挂于网内或缠络于网衣上,以达到捕捞的目的。流网在深水底层用得较少,大多放流于海洋上层。在上层流网中,鲑鳟鱼流网网衣的目大为11 cm~13 cm,鱿鱼流网的目大为8 cm~12 cm,金枪鱼流网的目大为17 cm~22 cm。这类网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渔获品种大,价格高,因此成为渔民最常用的渔具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助渔导航机械仪器的进步,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许多从事延绳钓作业的渔民纷纷改用流网到公海捕鱼。太平洋上的大型…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4,(4):2-3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人们严重低估了海洋里鱼的数量——大多数鱼类从未被捕捞过。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卡洛斯·杜阿尔特教授表示海洋中层鱼,也就是生活在海洋表面下方100--1000米深处的鱼类,组成了全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且从未受到渔业的影响,秘诀在于它们躲避渔网的能力。杜阿尔特教授搭乘西班牙考察船赫斯珀里得斯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全球旅行,他带领的科学家小组收集了海洋中层鱼的回声探测。他表示,大多数海洋中层鱼在夜间会在靠近海洋表面处进食,而白天进入更深水域以避免鸟类攻击,它们能够在5米远的范围内探测到渔网并设法避开。  相似文献   

11.
拥有天然地势作护荫的海下湾,是一个受遮蔽的海湾,水质洁净,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态环境。在香港逾84种珊瑚品种中,至少有59种能在海下湾发现,数目足可媲美加勒比海的珊瑚礁。这片珊瑚乐园,同时孕育了不少珍贵的鱼类。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世界渔业大国之一,每年的捕鱼量占世界总捕鱼量的15%。为了增加捕鱼量,迫切需要改变目前落后的捕鱼法,因而对利用卫星指导捕鱼的最新技术非常重视。这不仅能大大提高捕获量,而且还能节约开支。 渔业情报服务中心受日本农业水产厅的委托,于1966年在东京千代田区正式成立,它的重要试验内容之一是如何利用卫星数据来指导捕鱼。该中心前不久已研制成渔业情报利用系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美国1981年6月23日发射的“NOAA-7”气象卫星的红外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专家大致把有毒鱼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棘毒鱼类。这类鱼具有毒腺,能分泌毒液,通过鱼棘刺伤人体,把毒液输入人体,引起中毒。棘毒鱼类包括鳗鲇科、科、科、银鲛科、蓝子鱼科、躄鱼科、角鲨科和刺尾鱼科等许多种类,其中最毒的是魟科的毒(俗称石头鱼),其次是同科的鬼(老虎鱼)和蓑(狮子鱼),这类鱼的背鳍棘的基部有毒腺。  相似文献   

14.
海洋有毒甲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毒甲藻的研究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了综述。从18世纪仅仅对甲藻作简单形态描述到今天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对有毒甲藻的分类、生理、毒素、毒理研究、有毒甲藻的研究已最突破性进展;而且从生态学的角度,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研究了有毒甲藻和赤潮。这使人类对有毒甲藻及其危害有较全面的认识。文章从有毒甲藻分类学、生理生态学、毒素及其毒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作了叙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紫外光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对1991年分离自南海大鹏湾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单克隆培养林在不同光照条件、辐射强度(9.5,5.9W/m2)(辐射剂量为:95,190,380,760,1520J/m2)和营养盐(N,P)浓度下,进行紫外辐射敏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可以导致细胞变形、增大和死亡。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低剂量的紫外辐射(95J/m2)就能使该藻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大幅下降。此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虽然存活率和生长率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渐缓。充足的营养盐和辐射处理后的连续光照对藻群的恢复有益,但在缺氮和缺磷条件下培养的藻群,可能由于生理活性减弱而导致对紫外辐射敏感性的迟钝。辐射强度对该藻的紫外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与辐射剂量具有明显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6.
萨北开发区井网加密后剩余油分布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二西二类油层及三次加密新井完钻后,通过补绘和完善89个单元沉积相带图,结合动态分析、取心井资料和各类油层的水淹状况对储层砂体进行再认识,描述各类砂体的平面几何形态、组合关系及连通状况。对比分析加密前后的砂体分布变化,总结加密井网条件下各类砂体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针对砂体微相形态,进行注采对应关系分析,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建议,对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证实海表面温度(SST)的锋面和捕鱼场之间的关系,印度空间部与中心海洋渔业研究所(CMFRI)和政府渔业部联合实施了航海计划以后,印度捕鱼船队现已常规地使用EOSST数据来鉴别捕鱼区.  相似文献   

18.
位于二威斯康星州美国港市密尔沃基的大湖区研究中心,生物学家用一种产生基因标志的方法对鱼进行标记,以便能找到一种及早发现和阻止偷捕鱼行为的方法。 这项标志计划始于1994年,是在大湖区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Fred Binkowski,威斯康星州自然资源局生物学家Ronald Bruch以及纽  相似文献   

19.
规制国际IUU捕鱼行为的港口国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UU捕鱼严重影响全球渔业发展,其对国际渔业资源的破坏性已经在国际上达成共识。港口国在打击IUU捕鱼行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渔船检查制度、渔船入港预告制度、指定港口制度、强制措施等。港口国措施是预防、制止和消除IUU捕鱼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