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地球科学》2002,27(6):666-670,688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 ,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作侧向运移 ;广北斜坡带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反映各油气单元间连通性较差及油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较为复杂 ;滩海一带原油具有较强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原油具有非原地性 .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反映 ,断层、不整合面为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牛庄、广利洼陷为八面河油田可能的油源区 ,反映绝大多数油气主要来自正常生油门窗内的成熟烃源岩 .  相似文献   

2.
庞雄奇  李素梅等 《地球科学》2002,27(6):666-670,688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作侧向运移;广北斜坡带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反映各油气单元间连通性较差及油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较为复杂;滩海一带原油具有较强的运移分馏效应,指示原油具有非原地性。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反映,断层、不整合面为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牛庄、广利洼陷为八面河油田可能的油源区,反映绝大多数油气主要来自正常生油门窗内的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油、油-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氧芴 (二苯并呋喃 )、硫芴 (二苯并噻吩 )的运移分馏效应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运移分馏效应,油气主体运移方向为东北至西南,相邻的三河次凹为其主要的油源区;杂原子化合物-氧芴、硫芴系列运移分馏效应不及吡咯类;绝对定量技术可弥补常规生物标志物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异构体间分馏效应难以观察的不足,可作为继非烃技术后的另一评价油气运移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应用非烃技术、多馏分绝对定量技术,在分析苏北金湖凹陷原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岩一油、油一油运移中的分馏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骨架相似的另两类杂原子化合物一氧芴(二苯并呋喃)、硫芴(二苯并噻吩)的运移分馏效应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运移分馏效应,油气主体运移方向为东北至西南,相邻的三河次凹为其主要的油源区;杂原子化合物一氧芴、硫芴系列运移分馏效应不及吡咯类;绝对定量技术可弥补常规生物标志物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异构体间分馏效应难以观察的不足,可作为继非烃技术后的另一评价油气运移过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新疆轮南油田油气运移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新疆轮南地区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但绝对丰富与相对颁布差异明显,显示显著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系原油与三叠系、侏罗系原油具不同成藏期次与油气运移方向,奥陶系、石炭系原油运移方向为自西而东,主要注入点在轮南、桑塔木断垒带的西南侧;三叠系、株罗系原油主要通过断层运移、聚集成藏,在后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侧向分配调整。吡咯类  相似文献   

6.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运移路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溱潼凹陷断阶带断裂系统发育,控制油气聚集的断层主要有F1、Ⅲ、F2、F3及其相应的分支断层,将断阶带分为北部的草舍扭动断裂带与南部的祝庄扭动断裂带。在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与封闭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生排烃史、油源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以及含氮化合物示踪分析研究表明,断阶带Ⅲ、F2、F3断层在不同的研究区封闭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祝庄断阶带Ⅲ号断层垂向封闭性较好,不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使得角墩子地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阜四段源岩,没有阜二段与泰州组源岩的贡献;而F3断层活动期短,侧向封闭性差,也不为油气的运移通道;相比之下,F2断层活动期长,断层垂向封闭性差,而侧向封闭性好,为祝庄地区主要的运移通道,与油气成藏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流体包裹体分布与含氮化合物示踪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还表明草舍断阶带F2断层活动期短,垂向封闭性好,侧向封闭性弱,不是油气运移的通道;相比之下,F3断层活动期长,垂向封闭性较弱,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后期主要通过砂体和不整合面运移聚集成藏,与生排烃史、油气成藏期和含氮化合物示踪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运用油气资源评价盆地模拟专家系统能定量解决地史、热史、生排烃史及生烃潜力和资源潜力问题,进而指出有利勘探区。对江苏地区秦栏次凹及中-古生界进行了模拟尝试。秦栏次凹主要生油岩阜宁组二段在深凹带现今Ro值为0.8% ̄0.9%,次要生油岩阜宁组四段一直位于生油门限深度以上,其有利勘探区包括中央深凹带的大仪集构造和北部斜坡的赤岸构造西段。模拟表明,秦栏次凹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与储集  相似文献   

8.
哈山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造成地层的重复、缺失或倒转,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的高效勘探。以已发现的油气藏和探井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单元解剖、地质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方法,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手段追踪油气运移路径,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输导配置样式,建立了4种油气运聚模式。研究结果认为:玛湖凹陷和哈山地区发育的风城组烃源岩在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性等沉积环境指标方面存在差异。原油(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多参数运移路径示踪表明,浅层斜坡带与中深层推覆-冲断带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斜坡带的原油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通过“断-毯”高效输导路径运聚成藏,具有远源供烃、横向输导的特点;推覆-冲断带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哈山地区的风城组烃源岩,整体表现为烃源岩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的成藏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3种运聚模式:推覆叠置区断裂、溶蚀孔缝发育,为“断-缝”复杂网络输导,冲断叠加区为“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褶皱变形区为断层优势输导-砂体辅助输导。上述研究成果对哈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涛  蒋有录  万涛  徐小龙  谢君 《中国地质》2011,38(6):1485-1492
提要: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组成和绝对浓度的变化并结合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研究,探讨了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的油气运移效应。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下降,“屏蔽”型与“暴露”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油气沿着1号断层外侧的砂体,向构造的高部位运移。这与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变化所揭示的油气运移方向相一致,也与该区油气分布和勘探实践吻合较好。但两个参数间又存在区别,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来指示油气运移分馏作用时,由于分馏作用较弱,各井间的数值变化较小。而含氮化合物的分馏作用较强,各参数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发生显著变化,且受成熟度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油气运移方向的判别。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现今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韩立国  张枝焕  李伟 《地球学报》2006,27(4):335-340
根据石油成熟度梯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变化特征以及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油藏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十分复杂,近期原油主要运移方向是由南向北,即油气是从南部的征1井区向沙1井、庄1井区运移。  相似文献   

11.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环境、成熟度、母源、运移作用对该类化合物的可能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可能受控于多种地球化学因素,运移分馏作用与沉积环境可能是控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成熟度、原始生源对该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烃中吡咯类含氮水合物在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指相以及成熟度方面有着潜在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非烃技术探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的充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尕斯库勒E3^1油藏原油中性含氮非烃化合物的分析,确认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效应显著。研究表明,E3^1油藏的主要油气注入点在背斜油藏的东北端,西侧翼为其次要的油气注入点。推测尕斯库勒背斜油藏东北方向的茫崖凹陷为其主要的油源区,尕斯断陷仅提供少部分油气。E3^1油藏的形成机制有其特定的地质条件,侧上式和断接式为其主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成藏机理与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王庄—宁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稠油 ,但原油的成因及其成藏机理仍不甚了解 .在以往原油成因与油源调查基础上 ,利用非烃含氮化合物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对该区进行油气运移方向与相对距离、成藏时间与期次的分析 .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北部带原油具有由南而北的运移分馏效应 ,反映北部陡坡带原油来自南部的利津洼陷 ;王庄—宁海地区原油总体具有由东而西的运移分馏效应 ,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主要油气注气点 .王庄—宁海原油烃类与非烃组成与分布特征揭示该区油气具有混合聚集特征 .包裹体测试反映王庄—宁海地区油藏主要为晚期成藏 ,距今小于 5Ma ;而靠近生油中心地带包裹体具有早期成藏的记录 (± 36Ma) .  相似文献   

14.
朝长地区原油中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素梅  王铁冠 《现代地质》1999,13(4):444-450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 (朝阳沟—长春岭 )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 ,其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与烃类化合物类似 ,非烃中吡咯类化合物可用于反映原油的成因类型。朝长地区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移效应为油气注入模型理论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表明吡咯类等非烃化合物在油藏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海拉尔盆地由多个凹陷构成, 油气潜在资源丰富.研究含油凹陷油气的来源、油气充注方向及成藏时间对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乌尔逊凹陷为例, 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含氮化合物定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石油的来源及运移方向;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法、源岩生排烃史法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法, 探讨了石油成藏期.结果表明, 原油主要来源于凹陷南部“烃源灶”内的南屯组生油岩, 油气成藏中发生了侧向运移.通源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断层两盘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苏仁诺尔构造带石油沿断裂向北东方向运移, 最大距离可达20 km.乌尔逊凹陷有3次成藏期, 其中距今100 Ma左右的伊敏组沉积末期是该区的主要成藏期.凹陷中随油藏与“烃源灶”距离的减小, 成藏期呈现逐渐变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生物降解原油中吡咯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地区近50个原油样品中性氮组分的GC/MS定量分析资料表明,油藏中的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的吡咯氮化合物含量和分布有明显影响。经与同源未降解原油比较,各种烷基咔唑和苯并咔唑在3。4级中轻度降解油中就出现明显降解迹象,随生物降解程度增高其含量逐渐减少,在6—8级严重降解油中它们的总含量降低到原有的五分之一左右。在3—4级中轻度降解油中,裸露型甲基咔唑异构体更容易被微生物侵袭而代谢,抗生物降解能力按1-甲基咔唑〉4-甲基咔唑〉2-、3-甲基咔唑顺序递减;当降解程度更高时,这些化合物降解速率相当,1-/4-MCA等比值相对稳定。低-中等降解阶段,不同类型二甲基咔唑异构体的抗生物降解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性,呈屏蔽型〉半屏蔽型〉裸露型降低;在生物降解水平进一步增高时,这些异构体之间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生物降解作用对苯并咔唑系列化合物分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随降解程度的增加变得更为显著,降解油中【a】/[c】苯并咔唑比值或增高或降低。生物降解原油中吡咯氮化合物的组成变化,使降解油的二次运移示踪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含氮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素梅  张爱云 《地球化学》1999,28(4):397-404
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两种分离方法以及两步分离法中使用国产与进口试验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分离方法不同,所得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总体馏分的丰度也不同,一步分离法普遍低于两步法;不同分离方法对吡咯类化合物相对分布的影响较小。国产与进口试验性能不影响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与相对分布的分析结果,两步分离法具备分析试剂国产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高邮凹陷韦庄地区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小平  徐健 《地球科学》2004,29(4):461-466
高邮凹陷韦庄地区具有正常和轻微生物降解2类原油, 对油气运移方向一直存在争议.根据2类原油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屏蔽型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与反映原油生物降解的地化参数C21-/C22+、Pr/nC17等nC17物降解作用对该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及其分布影响不明显, 运移作用仍然是造成含氮化合物分馏的主要因素.自东向西、东北向西南方向, 韦X11井、韦6 - 2井、韦5 - 19井、韦8井原油中屏蔽型咔唑的相对含量依次增大, 分别为11.6 2 %, 10.6 6 %, 12.70 %, 13.88%;暴露型咔唑的相对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分别为30.6 0 %, 2 8.5 6 %, 2 6.4 3%, 2 4.6 2 %.由此明确了本区油气自东、东北方向向西、西南方向注入, 深凹带和车逻鞍槽提供了主要油源.   相似文献   

19.
低熟油、烃源岩中含氮化合物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八面河地区原油、油砂以及不同成熟度和岩性有异的烃源岩中吡咯类化俣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八面河地区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中屏蔽化程度高的异构体比屏蔽化程度低的异构体富集,咔唑及苯并咔唑系列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比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富集,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富集。八面河地区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观察到高、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间的运移分馏效应比不同类型异构体间的分馏效应更为显著,而前者受成熟度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于后者;发现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不仅体现于不同氮官能团屏蔽、半屏蔽和暴露三类异构体间,同样体现于同一类型的同分导师构体之间,指示此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活性。吡咯类化俣物与烃类化合物一样具有多方面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Oils in the Maling oil field, Ordos Basin, are produced from fluvial deposits within the Yan-9 and Yan-10 subsections of the Yanan 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and fluid inclusions, the oil charging site, migration direction and pathway, and timing were interpreted 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the high pressure observed in the Mesozoic seq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fractionation of neutral nitrogen compounds in the crude oils suggested two possible charging positions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ratios of the isomeric nitrogen compounds increase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area from both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directions of the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 lateral charging directions were likely from both the southeast and the northwest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oil field. The isomeric ratios of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in the oils from different area of the Maling oilfield in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depth from Yan-10 to Yan-4 + 5 subsections, showing vertical migration of oil to the reservoir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reservoir rocks exhibited two peaks, reflecting the two stages of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The migration pathways include fluvial sand bodies and unconformity surfaces. The migration driving force was likely the capillary pressure and the abnormally high strata pressure in the Mesozoic 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