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滇中玉溪盆地走滑成因与构造反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溪盆地位于滇中普渡河断裂带南端,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部冲积扇-湖泊、沼泽和河流-湖泊成因层序构成。南北向盆缘断裂的构造样式及其走滑作用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局部扭张或扭压的构造环境,导致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构造反转。依据详细的沉积和构造分析,提出了盆地形成及构造反转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3.
金管冲铀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管冲铀矿床位于湘东地区丫江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接触带。通过成矿构造背景和矿床构造研究,本文系统论述了不同级虽构造对铀成矿的 控制作用,认为NNE向走滑断裂与铀成矿作用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的构造会聚走滑导致剪切重熔型花岗岩-丫江桥岩体的形成和成矿元素的富集。白垩纪-第三纪的构造离散走滑在矿区及其附近形成张扭性断裂和离散走滑盆地,这些断裂和盆地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循环及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场所。  相似文献   

4.
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构造样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5.
走滑断裂带的两类花岗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型走滑断裂带,由于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导致两个区域发生扩张;另两个区域发生压缩,前者控制了拉分火山沉积盆地,形成了与火山作用同源的走滑-拉分张裂型侵入岩,后者控制了菱形地垒,形成了走滑-挤压隆起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7.
湘赣边区自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全新的陆内走滑造山作用阶段,并在白垩纪早期经历了从会聚走滑向离散走滑的转换。对该走滑断裂系统的构造解析及轴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NNE向走滑断裂直接控制了区域大规模热液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对走滑断裂控矿作用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主要走滑断裂性质及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滇西三江地区 ,新生代主要活动断裂以左行走滑为主 ,走滑作用均发生于新生代古新世之后。部分断裂到第四纪表现为右行走滑。这些走滑断裂控制了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地块的边界 ,是滇西新生代陆内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北段形成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窦立荣  王瑜 《地质论评》1996,42(6):508-512
对郯庐断裂带北段内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测定断民支岩的黑云母单矿物^40Ar/^39Ar坪年龄为100±2.3-95.7±2.74Ma,同时测定了带内的辉绿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00±5.9Ma,而辉绿岩中辉石单矿物的^40Ar/^39Ar坪年龄为105Ma。结合断裂切过下白垩统泉头组,表明左行走滑断裂形成于100Ma左右,即早白垩世末期。  相似文献   

10.
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与走滑有关的盆地一般比较复杂,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取决于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演化历史。本文主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综合地质、三维地震、遥感、重力和钻井资料,对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伊通地堑两边界断裂的性质和对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西北缘边界断裂是一走滑性质的断裂,始新世和渐新世分别表现为右旋张扭和右旋压扭作用,并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控制作用;东南缘边界断裂不同断段落性质存在差异,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协调沉降的作用。新近纪都经受了WNW-ESE方向的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走滑断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庚  王晓波  李本亮  石昕 《地质科学》2011,46(3):696-708
古板块构造研究表明古生代以来,准噶尔地块以斜向方式拼合到阿尔泰(Altaids)造山带构造域内,导致准噶尔西北缘一直处在斜向挤压构造背景之下,并发育高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带以及横向走滑断裂。地面地质调查、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地震剖面构造解释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准噶尔西北缘边界断裂为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为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断裂褶皱带; 在与逆冲带走向相垂直方向,发育有北西向横向走滑断裂,这些断裂为同一斜向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同期构造,形成时间约在晚二叠到侏罗纪之间。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达拉布特走滑断裂控制了西北缘高角度逆冲断裂的分布与性质。西北缘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横向走滑断裂样式为正花状构造或者负花状构造,同时具有向南东或北西方向逆冲和拉伸的特征。横向走滑断裂为西北缘逆冲构造南北方向分段的主要断裂,并控制了西北缘中生代地层的沉积。西北缘构造是形成于主边界断裂的斜向挤压作用,而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则属非纯挤压形成的逆冲构造。  相似文献   

12.
走滑断裂带的两类花岗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型走滑断裂带,由于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导致两个区域发生扩张;另两个区域发生压缩。前者控制了拉分火山沉积盆地,形成了与火山作用同源的走滑—拉分张裂型侵入岩;后者控制了菱形地垒,形成了走滑—挤压隆起型花岗岩。这两类花岗岩同时产于同一走滑断裂带的不同部位,因其构造环境不相一致,在宏观上以被动就位和强力就位而有明显区分;在微观上以岩石化学等物质组分或趋近典型的张裂性花岗岩套,或趋近典型的挤压性花岗岩套,而泾渭分明。首次发现的这两类花岗岩并存的实例,为产于辽吉黑东部鸭绿江断裂带中的东宁老黑山—珲春农坪的走滑—拉分张裂型花岗岩套和浑江荒沟山走滑—挤压隆起型花岗岩套。它们形成的时代均属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3.
华熊地块马超营断裂走滑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华熊地块南部的马超营断裂带的几何样式、组成特征及其变形特点等研究结果表明,马超营断裂带经历了韧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期。韧性变形分布于该断裂带的南侧,并发生了绿片岩相的动力变质作用,其中的S-C组构特征所指示的运动方向在其南北两侧,分别为向南和向北逆冲,呈现正花状特点,反映了该断裂带具有走滑逆冲性质的断裂。韧性变形主要发生于前印支期。燕山期,全面陆-陆碰撞期间其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特征。脆性变形主要发育于其北侧,北东向的康山-七里坪断裂、红庄-陶村断裂是其次一级的派生断裂。通过对北东向断裂运动方向和前人的成果分析,以及这些构造的平面分布样式对比认为该断裂为一条左行走滑特征的断裂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进而讨论了它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的详细记录。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剖面精细古地磁及构造旋转研究发现,20.1~15.1Ma以及15.1~8.2Ma柴达木盆地分别发生了9.7°±7.4°和6.4°±4.4°的顺时针旋转,约8.2Ma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发生了16°±7.5°的逆时针快速旋转。通过分析认为,前两次的顺时针构造旋转事件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有关。而约82Ma以来的逆时针旋转事件属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的局部旋转,可能与温泉断裂的右旋走滑有关,说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三条巨型断裂系左旋相对运动的宏观控制下形成的NNW向温泉右旋走滑断裂开始走滑的年代为约8Ma。  相似文献   

15.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  相似文献   

16.
万桂梅  汤良杰  金文正 《中国地质》2010,37(6):1584-1591
辽东湾JZ27-33区块发育3条大型NNE向走滑断裂,分别为辽中3号断裂(或者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和辽东2号断裂,在平面上,3条走滑断裂呈"雁行式"展布,其间密集发育具有走滑性质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在平面上成NE或者NEE走向,与主走滑断裂斜交,其锐角的指向为本盘地层在平面上的位移方向;在横剖面上,负花状构造是研究区内的大型走滑断裂在横剖面上的重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在平面上表现为"双重构造"特征,在横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构成了典型的"伸展型右旋走滑双重构造"系统,并且认为,形成这种构造样式的控制因素主要有: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平面展布特征、多期构造活动以及能干性特征明显的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7.
白音查干凹陷分布一些与盆地延展方向高角度相交的NW-SE向横向断裂,在以往有关盆地构造的研究中,这类横向断裂带常被忽视。本文以白7井横向断裂为例,通过对其两侧地质特征的差异对比、分析,认为横向断裂具平移走滑性质,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平移运动是形成横向断裂两侧地质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走滑断层虽然在大的应力释放事件之间大多处于闭锁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仍能够发生蠕滑。地表蠕滑发生在两个大型大陆走滑断裂系:土耳其的北安那托利亚断裂和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及其相关断裂上。虽然在这些断层上记录到了蠕滑现象,但是,断层闭锁段与蠕滑段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致蠕滑的条件却并未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分布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的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指出该右行走滑断裂系统由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锦西断裂两条主干断裂,以及夹于其间的北西向张性断层和张裂脉,北东向压性断层和褶皱等共同组成,近东西向主干断裂具有右行右列“P破裂”结构形式,北西向的张性断层和张裂脉则具有“T破裂”性质,主干断裂与北东向压性断裂和褶皱构成了一幅右行走滑双重构造(strike-slip duplexs)格局,而不是不同期次变形的产物。该走滑断裂系统形成于侏罗纪末一早白垩世初(147-132Ma),由于它恰好构成了位于辽西的走向北东,向南东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冀北,冀西北地区北东走向,上盘向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的转换和调节部位,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右行走滑构造系统的统一构造模式,在该模式中,辽西和冀北,冀西北同时代而运动方向相反的逆冲构造系统分别构成了近东西向右行走滑系统的断盘前缘挤压逆冲构造区,认为惦记山板内造山带总体构造格局的区域构造作用方式是:在总体北西一南东向挤压的一级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造山带北部的块体相对于中生代华北地台为主体的块体做向东的右景下,燕山板内造山带可能构成了亚洲东部另一个重要的“挤出构造带”或“逃逸构造域”,这种推测需要得到北部东西向断裂系具有同期左行走滑运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