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地荒漠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发生、发展及其逆转是气候、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荒漠化信息的提取技术研究是荒漠化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根据土地荒漠化的遥感探测机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利用了TM卫星遥感数据中的可见光、热红外和植被指数(NDVI)数据,建立了相应的BP神经网络的土地荒漠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模型.实验应用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提取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地点和范围等信息,其精度可达到84%.因此,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遥感手段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荒漠带的荒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利用不同时期TM数据,在小尺度上分析该区域2000~2008年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基于MODIS陆地遥感产品(NDVI、Albedo及LST),利用多源信息复合法计算荒漠化程度指数;基于TM荒漠化监测结果对该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初步建立并验证基于MODIS数据的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10 a来,绿洲外围荒漠化土地变化较小,大部分变化发生在绿洲内部,主要为局部荒漠化被开发或因盐碱化过重导致的撂荒;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化程度定量评价精度可达91.25%。  相似文献   

3.
利用阜新地区荒漠化土地详查数据,采用VB编程语言和MapObjects组件开发了阜新市荒漠化土地信息系统。文中对该系统的开发环境与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主体结构等作了阐述,并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为荒漠化土地监测和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4.
针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荒漠化分析研究的角度单一问题,提出一种从土地生产力和植被长势两个角度进行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新疆13 a 4—10月期间的植被降水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反映新疆13 a土地荒漠化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土地生产力较好、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9.3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0.0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1.37%;土地生产力正常、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89.29%;在植被生长的不同时期,降水量对土地荒漠化的正面抑制作用呈现增强、不变或减弱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荒漠化分析研究的角度单一问题,提出一种从土地生产力和植被长势两个角度进行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新疆13 a 4—10月期间的植被降水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反映新疆13 a土地荒漠化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土地生产力较好、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9.3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0.0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1.37%;土地生产力正常、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89.29%;在植被生长的不同时期,降水量对土地荒漠化的正面抑制作用呈现增强、不变或减弱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荒漠化分析研究的角度单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从土地生产力和植被长势两个角度进行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新疆2000—2012年4—10月期间的植被降水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反映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土地生产力较好、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9.3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0.0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1.37%;土地生产力正常、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89.29%;在植被生长的不同时期,降水量对土地荒漠化的正面抑制作用呈现增强、不变或减弱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荒漠化分析研究的角度单一问题,提出一种从土地生产力和植被长势两个角度进行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新疆13 a 4—10月期间的植被降水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反映新疆13 a土地荒漠化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土地生产力较好、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9.3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0.0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1.37%;土地生产力正常、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89.29%;在植被生长的不同时期,降水量对土地荒漠化的正面抑制作用呈现增强、不变或减弱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荒漠化分析研究的角度单一问题,提出一种从土地生产力和植被长势两个角度进行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新疆13 a 4—10月期间的植被降水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反映新疆13 a土地荒漠化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土地生产力较好、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9.3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0.0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1.37%;土地生产力正常、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89.29%;在植被生长的不同时期,降水量对土地荒漠化的正面抑制作用呈现增强、不变或减弱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MapObjects的阜新市荒漠化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阜新地区荒漠化土地详查数据,采用VB编程语言和MapObjects组件开发了阜新市荒漠化土地信息系统。文中对该系统的开发环境与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主体结构等作了阐述,并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为荒漠化土地监测和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ArcGIS平台对博斯腾湖地区资源三号卫星高分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生态环境因子识别提取,计算出2014年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 957.27 km2,湿地面积为1 242.93 km2。对比2007年遥感监测成果数据,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08.60 km2,年变化率为-26.08 km2/a;湿地面积增加12.33km2,年变化率为+1.54 km2/a。综合分析近年来博斯腾湖地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表明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表径流的增加促进林草的生长,优化了湿地生态系统,抑制了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强使湖泊的自然功能逐渐转成水库功能。加强博斯腾湖水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对协调、平衡该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遥感调查结果,论述塔里木南部地区策勒县荒漠化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在揭示规律之前,利用地面控制点对1977年,1990年,1998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多源卫星遥感数据(MSS,HRV,TM)进行精确配准,并对多源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复合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应用PCI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编制了策勒地区不同年代的土地分类及土地类型动态变化图;通过不同时期遥感图像中荒漠化环境要素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策勒县周围地区近21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从自然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荒漠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伟  魏曼 《测绘通报》2020,(2):121-125
考虑到地表石漠化的复杂性,借鉴林业部门的石漠化状况与程度评定方法,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地表覆盖与DEM成果,结合遥感监测技术,计算地表的基岩裸露度与植被综合盖度,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佐证,获取研究区域石漠化监测评定因子,确定研究区域石漠化的状况与程度,构建一套基于遥感解译的石漠化监测技术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自2008-2016年,石漠化发生率明显下降,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本文研究的技术方法可行,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可快速获取石漠化状况与程度。  相似文献   

13.
沙化土地遥感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遥感数据,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沙化土地评价因子的反演,并以地面调查为基础进行遥感评价方法研究,探讨 遥感技术在沙化土地评价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996—2000年陕甘宁青沙地遥感宏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某宁青四省区199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四省区有沙地面积7910807hm^2与1996年相比净增加6424hm^2,沙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5.733%增加到5.737%,平均每年净增加0.001%,不同省区沙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是:陕西净增加0.004%,甘肃净减少0.017%,宁夏净减少0.479%,青海净增加0.051%,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不同地区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敏感性指的是区域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石漠化现象的可能性大小,开展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OLI影像为数据源,选取植被覆盖率、裸岩率和坡度作为评价指标,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禄劝县石漠化敏感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禄劝县轻度敏感面积为2 091 km~2,占总面积的57.492%;中度敏感面积为1 470 km~2,占总面积的40.418%;重度敏感面积为75.46 km~2,占总面积的2.075%;极度敏感面积为0.533 km~2,占总面积的0.015%。从空间分布上看,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中度敏感集中分布于北部及南部地区;重度敏感主要分布于北部金沙江流域、东南部普渡河流域和云龙水库内流河沿线区域;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普渡河下游地区。总体而言,禄劝县石漠化敏感性相对较高,在区域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铁路交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但受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铁路交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区域铁路交通服务发展程度、分析区域差异,对于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一体化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区域铁路交通服务空间差异分析方法,并以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地区铁路交通服务发展程度,分析不同区域铁路交通服务差异,为铁路建设规划和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以TM/ETM为主要信息源,在沙漠地区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对TM5/TM7波段进行密度分割,结合DEM数据生成的模板提取水体及盐漠信息;利用NDVI提取植被信息;通过光谱角分类法(SAM)提取沙化土地和盐渍化土地信息。将综合分类结果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0年间,研究区内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2000~2002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较小。考虑到研究区地处沙漠环境,人类活动影响较弱,因此地表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而这些自然因素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监测周期至少定为5 a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 NDVI的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盖度的高相关性,以NDVI为荒漠化评价的定量依据进行荒漠化程度划分,得出科尔沁沙地2000年与2007年的NDVI分级分布图,并分别统计出相应的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 最后,利用不同等级荒漠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和NDVI分级分布图所提供的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研究区荒漠化程度及动态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7年科尔沁沙地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NOAA/AVHRR的中亚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影像特征的荒漠化解译,监测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分析探讨1989年至2009年中亚地区荒漠化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实用性,能够对中亚地区进行快速地荒漠化的宏观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相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特征相似的原理,在传统遥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建立了土地利用分类新方法; 应用SPOT遥感图像提取了北京市五环内的居民用地和非居民用地类型,总分类精度达到了85.9%,Kappa系数为71.1%.本研究结合学科交叉的优势,为遥感技术应用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