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等完成,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在水产饲料技术领域,选择了我国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在生态分布和营养生理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种——对虾、鲍、鲈鱼和大黄鱼等为研究对象,从传统的营养需要和以生长为指标的饲料开发转变为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环境、质量、安全和持续发展的无公害饲料生产,突破了现代海水健康养殖中的人工饲料瓶颈。主要创新点1.对代表种坚持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建立不仅包括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等大量营养素,而且包括矿物元素及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定量需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它们既能够通过共生藻的光合作用进行自养,也能够通过触手捕获和黏液吸附等方式进行异养。通过研究造礁石珊瑚光合自养以及异养营养的机理和过程,系统分析了光照、温度、营养盐、潮汐、水流、CO2质量浓度以及食物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对造礁石珊瑚光合自养和异养营养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了珊瑚的这2种营养方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光合自养是健康造礁石珊瑚的主要营养方式;当珊瑚自养营养的供给受到限制时,异养营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营养缺失,甚至可能成为珊瑚的主要营养方式。造礁石珊瑚的2种营养方式能够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变化做出不同响应,并通过两者之间的互补以适应环境变化。今后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归纳各类因素对造礁石珊瑚2种营养方式的影响;深入研究造礁石珊瑚异养营养方式的规律与环境适应性;厘清造礁石珊瑚光合自养与异养营养之间的关系和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3.
福建湄洲湾海域营养状态趋势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预测湄洲湾远期海水水质,同时采用营养指数和模糊数学两种方法对福建湄洲湾远期营养状态趋势进行预测。结果得出:湄洲湾在沿岸排海污水均处理达标及按规则排放口排放情况下,春营养状态基本上能维持在贫营养-中营养水平,但湾顶局部水域存在着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海水仔稚鱼营养研究,特别是在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方面,国外已取得显著进展。迄今,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所见报道甚少。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其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易出现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20%,因而尽快提高海鱼生产性育苗的成活率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毋庸置疑,仔鱼在从吸收卵黄内源营养转变为摄取轮虫、卤虫等外源营养后,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采用乳化油强化活饵料的方法,在完成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稚鱼生长、存活影响的基础上(刘镜恪等,1997),本项研究进一步探讨卵磷脂对真鲷(Pagrus major)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简要论述了海水仔稚鱼不同早期阶段的脂类营养,包括卵囊的脂类营养,胚胎和仔鱼发育期间的脂类代谢,仔鱼饥饿期的脂类,轮虫脂类营养的改善,卤虫脂类营养的改善,以及海水仔稚鱼开口饵料的脂类营养等。  相似文献   

6.
卵黄囊期是鱼类早期发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鱼类由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游离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总脂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生化成份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具有种的特异性。从能量学的角度来分析,则表现为主要能源物质在发育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各能量物质是按一定顺序被利用的。 鱼卵是一个高度特化的自组织系统,它在发育过程中,用于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卵黄。在卵黄期,卵细胞的代谢过程可描述为依生化成份变化的生化代谢过程和依能量转移和释放的能量代谢过程。从受精到卵黄囊消耗完全的卵黄囊期,以开口摄食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开口之前为全部利用自身营养的内源营养阶段,开口之后为利用自身营养和外源营养相结合的混合营养阶段。探素卵黄囊期海洋硬骨鱼类的能量转化规律,定量分析发育过程中生化成分和能量物质的变化,预测维持仔稚鱼生命活动和提供生长所必需的合适饵料营养成分,已成为鱼类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7.
虾类消化道菌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虾类消化道内生活着大量的细菌,它们成为虾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机体的生长与健康。文章综述虾类消化道菌群的来源、组成以及作用。这些细菌主要来源于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优势菌主要有发光杆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消化道菌群既可以为宿主提供营养、辅助消化,又能够拮抗病原、影响宿主的健康。它们的组成与变化既与虾类自身的种类、发育时期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也受到包括水环境的盐度、温度、氧气浓度、饵料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的营养级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海区主要海洋渔业公司1950~1995年分品种渔获物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东海区渔获物营养级的变化过程,用平均营养级指数来评估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捕捞开发,东海区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已从1965年的3.5下降到1990年的2.8,自1974年后海区的产量主要依靠捕捞低营养级品种如马面鲍等而获得。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1974年后捕捞主要在低营养级品种内进行。另外还描述了东海区带鱼等品种的种群内部结构小型化、低龄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塘沽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塘沽潮间带大型底动物的营养结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物修复的一些问题。利用Brey等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该潮间带的次级生产力为42.02g/m^2(去灰干重)。该潮间带主要包括了4个营养级,某些营养级生物种类较少,且生物量差异大,营养结构不合理,文章还对通过合理移植和抑制生物来调整营养结构而使之稳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多元分析在卤虫营养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立新 《海洋通报》1997,16(1):67-75
本文研究表明,应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卤虫营养评价,其结果更具客观性,它可基本完成卤虫类群的定量划分,类群内营养结构及类群间营养价值差异的判别,还可对各种脂肪酸指标在营养评价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表达。  相似文献   

11.
免疫添加物对大黄鱼血液白细胞数量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低聚糖益力素、稳定型维生素C、渔用多维等免疫、营养添加物定期投喂大黄鱼,以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等为指标,跟踪检测试验大黄鱼血液中白细胞组成数量和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添加物可以提高大黄鱼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大黄鱼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2.
陈世杰 《台湾海峡》2001,20(Z1):36-39
本文强调鱼虾贝苗饵料生物营养的重要性,提出营养强化新问题.并就微藻、轮虫、卤虫等的营养强化方式方法,校正其投饲中的营养误区,以及水产苗种饵料系列中的品种及交迭时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三亚鹿回头近岸海域内的优势种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以丰年虾(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为饵料,研究了异养营养对丛生盔形珊瑚光合作用与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增加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以及色素含量,并能够显著提升其光合作用与呼吸速率,然而单个虫黄藻的光合速率降低,这与虫黄藻密度增加引起的遮蔽效应有关。从营养角度来看,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使丛生盔形珊瑚有机碳的净积累速率提升约44.5%。本研究结果显示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促进丛生盔形珊瑚的光合与呼吸代谢,且这种情况下丛生盔形珊瑚的营养模式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14.
亲虾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营养对虾类繁殖的作用。营养是亲虾培育与繁殖中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饵料中适宜水平的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脂肪(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固醇,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VA,VE,VC)和类胡萝卜素是亲虾性腺发育和繁殖的必需营养因子;此外,沙蚕,鱿鱼等天然饵料中的一些未知因子也可能通过内分泌系统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对以上各营养因子及未知因子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开发营养全面,高效的新虾人工饲料,以进行更经济,高度可控的全人工虾苗培育。  相似文献   

15.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营养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条斑紫菜营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温度)可转化成单孢子,经放散、附着,再发育成新的藻体。但单个营养细胞在未形成单孢子以前,能否发育成新藻体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6.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物质的扩散通量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高,∑N/P礁外间 隙水高于泻湖间隙水,相对而言,泻湖间隙水中缺氮,礁外间隙水中缺磷,礁外 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垂直分布各异。(2)该海域沉积物活性明显高于东中国 海,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组份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H4SiO4是礁外界面扩散是最 大的组份,而在泻湖中NO3-或NH4+是最大扩散量的组份,礁外界面H4SiO4, NO3-扩散大于泻湖,这些扩散转移特征由组份本身的性质与环境特性决定; (3)该海域水温高是造成间隙水中营养组份大量产出并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 的主要原因,温度高,沉积物释放出营养组份的表现活化能降低,沉积物的活 性增强,从而释放扩散出大量的营养组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金华 《海洋与湖沼》1993,24(6):616-620
根据我国24个有代表性湖泊的1987-1988年调查资料,选择Chla,Tn,TP,CODMn,SD作为评价参数,采用综合评分指数法,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所调查的24个湖泊中,富营养湖泊16个,占调查总数的66.6%;中富营养湖泊4个,占16.7%;中营养湖泊4个,占16.7%;贫营养湖泊为零。与国外湖泊相比较,主要评价参数Chla,TN,TP的数值普遍较高,富营养湖泊的比  相似文献   

18.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近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证实,该养殖模式在促进养殖产品持续高产、减轻养殖环境压力、提高养殖系统循环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研究,梳理出我国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研究发展历程,结合中国海水养殖管理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了综合养殖模式在养殖用海管理上的应用意义,并分析了该模式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和目前应用推广所面临的障碍等,以期为进一步丰富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的实践与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南沙渚碧礁生态系营养关系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南沙渚碧礁生态系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生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其营养来源有密切关系。浮游植物的δ^13C为-18.3‰,与其所处海域的环境条件一致,浮游动物的δ^13C值变化较大,范围为-20.4‰~-10.9‰,表明可能存在浮游植物和碎屑两种营养来源。珊瑚和砗磲的碳同位素组成(-17‰~-15‰)与浮游动物相差较大,暗示共生虫黄藻可能在这些珊瑚的营养来源中起重要作用。底栖海参(-9.6‰)和蜘蛛螺(-12.5‰)的碳同位不比组成与它们沉积物食性的营养特征吻合。鱼类的δ^13C值变化范围较大(-17.7‰~-10.9‰),未表现出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说明影响鱼类碳同位素组成的因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0.
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程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林辉  张元标  陈金民 《台湾海峡》2002,21(2):154-161
根据2000年11月和2001年2、5、8月对厦门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得数据,以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P)和叶绿素a(Chl-a)作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指标,以模糊数学作为评价手段。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标权重矩阵及其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对厦门海域近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外港,东侧水道,九龙江口和浔江为中营养海区,YuanDang湖和马銮湾为富营养海区;厦门西港海域与马銮湾相邻的属于富营养海区,与厦门外港和九龙江口相邻的为中营养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