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变性鱼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一些神奇的变性鱼,尽管它们变性的方法不同,但都堪称鱼中一绝。在巴西海域,有一种石斑鱼,它能自然变性。当一对石斑鱼结为“夫妇”以后,在交配时,不仅双方可以相互变性,而且在一天之内,相互变来变去达四、五次之多。这在动物学上称作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在加勒比海的东部海域,有一种隆头鱼,长得相当漂亮。当它们的幼鱼刚刚孵化出来时,无一例外是雌性的,体表呈金黄色。但当它们长大以后,体色转为深蓝,并有斑马般的条纹。这时,它们都已变成了雄性。所以,隆头鱼的婚姻,永远是“老夫少妻”,“少妻”生育后也会变“老夫”。在澳大利亚沿海,有一种鹦嘴鱼,在海洋中群体生活。在它的一群鱼中,只有一条最大的雄性,其他都是雌性。当这一条雄性鱼死掉,或者被渔民捕走以后,鱼群中一条个头最大的雌鱼,便会在一个小时之内,自动转变成雄性。在印度洋中,有一种与海葵共生的雀鲷鱼。它与鹦嘴鱼相反,在一个鱼群中,只有一条雌性鱼,并由它统率,其余的全是雄性鱼。惟有这条雌性鱼无法履行职责,被迫离开时,才轮到鱼群中最强壮的一条雄鱼转变成雌鱼。□变性鱼@程军  相似文献   

2.
每当我看见那蓝蓝的大海、那神奇的海底世界,我就非常激动。身居北京的我非常想见识一下那波涛汹涌、辽阔深邃的海洋。心仪已久的我,看海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天,我乘车来到了中央电视塔下的太平洋海底世界。最先看到的是大池区。我想,海底世界一定是非同寻常。别具一格。果然,大池里有很多各色各样的鱼类:有雌雄可以互相变性的鱼,又有裂唇鱼,还有鱼中的巨无  相似文献   

3.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240kDa,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43kDa。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经检测显示可能含有类胡萝卜素,但没有二硫键,对热相对稳定。利用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制备了兔抗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抗血清的纯度较高,效价为1︰32;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为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瓦氏黄颡鱼体内Vtg的含量,标准曲线线性部分的线性方程为y=0.099x+0.4529(R2=0.9327),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5.6ng/ml,工作范围为31.2—4000ng/ml,在此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 旋游, 体表出血, 腹部膨大, 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 肝、脾与肾肿大, 出血; 病理组织学上, 感染后8—12h, 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间质性肾炎; 24h后肝出现局灶性坏死, 肾小管上皮变性和更严重的间质性肾炎, 脾出血和淋巴细胞坏死; 48h 后, 肝、脾、肾坏死更严重, 致感染鱼死亡。感 染后8h, 在肝脏检测到病原菌阳性信号, 12h 后, 在肝、肾、脾中检出阳性信号, 48h 后, 在肝、肾、脾、心、脑、鳃、肠道等都检出阳性信号, 表明爱德华氏菌腹腔注射感染黄颡鱼首先侵袭肝、肾、脾, 然后是心脏、脑、鳃、胃肠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硫酸铵盐析、DEAE-Sephadex A50凝胶层析法对豚鼠气单胞菌的溶血素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分子量为32.2kDa的单一多肽溶血素,测定溶血价为25。将该溶血素倍比稀释后梯度接种南方鲇,研究其对南方鲇的致病性和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表明:豚鼠气单胞菌溶血素具有较强的毒力,对南方鲇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0.29mg蛋白/kg体重;病鱼表现为体表褪色,腹部膨大,肝、脾、肾肿大,肝、脾淤血、出血明显;胃肠道内充有大量粘液,黏膜充血、出血;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骨骼肌水肿、变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血窦扩张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道黏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6.
海里的一种红鲷鱼,属鲷科。体侧扁,长椭圆形,背部隆起,头大,口小,背鳍前是硬棘,后是鳍条,腹部钝圆,体淡红色。红鲷鱼跟其他鱼不同,有变性的能力。通常它们过着20多条在一起的群居生活,群内必有一条雄性鲷鱼是领队,其他全是雌性的红鲷鱼,自然就形成了一夫多妻制。雄鱼一旦死亡,“妻妾”行中的一条个体最大,而长得特别健壮的一只雌鱼  相似文献   

7.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感染卵形鲳鲹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分离自发病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本实验利用腹腔注射和浸泡的感染途径, 观察卵形鲳鲹发光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感染发病鱼呈现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 主要急性症状为鳃盖周围轻微出血, 腹腔积水和内脏器官多灶性坏死; 主要慢性症状为脾脏、肾脏和心脏内能观察到直径为0.5~1.0 mm 的白色粟米样结节;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病理显示: 急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肝和肾发生变性及凝固性坏死, 肾管微绒毛紊乱, 线粒体的嵴脱落, 脾淋巴细胞增生, 核染色质边集, 心肌细胞发生多灶性坏死,线粒体增生, 肠道的病变较轻微。慢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丝上皮细胞坏死, 脾淋巴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溶解,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脱落, 心肌纤维Z 带排列紊乱, 线粒体变性, 肝脏、肾脏、脾脏、心脏和肠道出现典型的肉芽肿病变。相比之下, 脾脏、肾脏和心脏的病变是所有器官中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舟山近海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6对可在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els)中扩增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微卫星引物对浙江舟山近海的棘头梅童鱼群体进行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6对引物在群体中共扩增出4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得到5.308 0个有效等位基因,各位点的PIC值为0.412 6~0.893 5(平均值0.670 8),PC1C4和PC8F5为中度多态性位点,PC4H12、PC5E11、PC10F10及PC10G6为高度多态性位点,这些位点可以做为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6个位点的连锁分析显示,各位点间不存在明显的连锁关系.各位点在群体中的观测杂合度(Ho)为0.454 5~0.916 7(平均值0.659 1),期望杂合度(He)为0.468 0~0.901 9(平均值0.699 7),与其他海水鱼类比较,浙江近海的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偏低.对各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表明,PC4H12、PC10F10及PC10G6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偏离了平衡,综合现有的资源调查资料,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与近年来棘头梅童鱼资源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是鲑鳟鱼类和温水性鱼类肠炎红嘴病的主要病原,可引起病鱼体表出血、肠道肿胀发炎等临床症状。本研究从患出血症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YR-H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YR-H01株为鲁氏耶尔森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肛门红肿、外突明显,部分鱼鳍基部和下颌处有出血现象,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施氏鲟的半致死浓度为7.2×106CFU,且攻毒剂量越大,临床病症出现越快。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该菌感染鲟鱼后肝细胞发生明显病变,淋巴细胞侵润,肝索结构消失,细胞肿胀,核空泡变性或核仁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温盐点聚对照法是根据温盐点聚图而确定变性水团边界的一种分析方法。用这种方法分析东海西部海区中的变性水团,可以得到如下结果:在该海区中除四个原型水团之外,还有两个变性水团。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变性回归线,仅在寒冷季节存在。可以看出,变性交换区与顺时针环流的存在密切相关。提出了检验该海区各变性水团消长变化的模式。最后,描述了混合带与中心渔场位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聚类方法,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变性水团进行划分,本海区共有6个变性水团。讨论各个变性水团在不同季节消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沿海许多水域,生长着一种珍稀名贵的食用经济鱼类——军曹鱼。这种鱼一年四季都可捕到,但目前产量十分低,故在市场上难见踪影。有专家认为,此鱼品种优良,值得开发养殖,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军曹鱼俗称罔鱼、犁鱼或海竺鱼,但以罔鱼称呼者为多。  相似文献   

14.
鱼是人类喜食的食物之一。说到鱼不免使人联想起世界各族人民和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把鱼作为图腾崇拜,有的将鱼奉若神明,还有的把鱼尊为权力的象征,更多的人把鱼作为馈赠的佳品。总之,鱼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食鱼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正鱼市场上的鱼种类虽多,但从选购的角度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档的鱼;一类是大众化的鱼。高档鱼一般个体大一些,新鲜度好一些,吃起来肉味较鲜美,但售价一般较高。大众化的鱼通常个体稍小一些,或是新鲜度稍差一些,吃起来肉味不是很鲜美,但市场售价比较低,适于在家中食用。高档鱼和大众化的鱼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限。购高档鱼的人与购大众化鱼的人也  相似文献   

16.
正剑鱼,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剑鱼颜色各异,大多数剑鱼的鱼背和鱼身为棕偏黑色。剑鱼平均重量为68?113千克,平均长度2.1米,嘴占其身长的1/3。剑鱼的主要食物为鱼类和乌贼,分布于除北冰洋之外各大洋,其本身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用鱼,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这是流传很广的古老治病方法,据认为不仅是经验,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那么是否可推想“以胃治胃”呢?实际上真有用鱼胃来治疗胃病的。民间现在流传用鱼胃治胃病,但并不是所有鱼胃都可用,所用的也不是整个鱼胃。所用的只是一些像海鳗、(鱼安)(鱼康)鱼等凶猛鱼类胃中的消化残渣。具体做法是,把凶猛鱼胃中的食物残渣或小鱼取出,原样晒干,研末冲服。即有很好疗效。仔细观察这些可取胃治病的鱼,可以发现它们  相似文献   

18.
在严格控制水温和盐度条件下,对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野生鱼、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野生鱼、海葵双锯鱼(A.percula)选育种和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选育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所有双锯鱼几乎均稳定在一个月产卵两次,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不同种类双锯鱼产卵时间相差不大,产卵间隔规律性较强;但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差别,海葵双锯鱼的选育种胚胎发育时间最长,眼斑双锯鱼的选育种最短。四种双锯鱼有着相同的胚胎发育学特征和孵化期,但胚胎发育时间不同,分别为244h、240h、260h、181h;其中卵裂期到神经胚期的发育时间差小于2h,翻转期至孵化期决定了胚胎发育时间。研究发现,不同双锯鱼胚胎发育时间可能与进化距离有关,且温度、光照周期以及卵质量与形态对其胚胎发育时间有较大影响。本研究的海葵双锯鱼选育种为纯人工选育的后代,在整个繁育过程中与野生种都有较大的差异。人工选育眼斑双锯鱼的胚胎发育时间最短,与野生眼斑双锯鱼差异明显。通过对不同双锯鱼比较胚胎学的研究可以丰富其人工选育技术,确定双锯鱼之间以及双锯鱼与其他鱼类的亲缘关系,为观赏鱼进化学说的发展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孙瀛 《海洋学报》1986,8(3):347-354
本文描述了用最近研制的聚焦换能器阵测量鱼体各部分声散射的测量结果。其结果是鱼的后向散射与鱼的解剖特征紧密相关。本文还讨论了鱼的解剖特征与鱼回波幅值(消去了换能器指向性影响之后鱼的回波)概率密度函数中与鱼的种类有关的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的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