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计算表明,地震有多种成因,多种因素的周期复合掩盖了地震的周期性。环太平洋地震带受板块运动、潮汐波动、厄尔尼诺、拉尼娜、海平面变化、剥蚀沉积、太平洋十年涛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地震活动最为强烈,8.5级以上强震有明显的准60年和1800年潮汐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2.
过去十年,全球定位大地测量(GPS)的研究目标已涉及从火山和地震灾害到板块运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等一大批构造问题。当GPS数据中出现大于一般为1cm误差的信号时,这些研究就会使研究者得益。研究板块运动要经几年测定之后才有可信性,全球海平面研究也许要几十年,要取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值得一提的成果只有其发生在现有的大地测量网之内才行。简言之,地球物理学家已把他们的GPS网张好,现在只等大地运动了。构造活动不活跃性很少受到人们注意。对在地质上的昨天已戏剧性地形成火山构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取得的进展是其测量精度已可与VLBI及SLR相媲美,由于这样的发展及GPS具有使用方便经济的特点,作为强有力的工具而被用于研究全球大地测量学及地球动力学,GPS测量监测全球板块运动,监视海平面上升,建立地球(参考)框架等等。  相似文献   

4.
一种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提出了一种描述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即将板块边界的地壳运动表述为板块的相对刚体运动加边界断层面上的负位错分布。应用该模型描述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处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并用该地区近30年的大地测量数据反演了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方法可利用测量数据确定沿板块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销区,从而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印缅板块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得出印缅板块地区强震活动存在大约 60年的活动周期。利用粘滞模型计算了印缅板块地区壳幔的理论应力释放周期为56年,与该地区的强震活动周期基本吻合。通过松弛数判断壳幔介质的变形属性,给出印缅板块强震活动趋势的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本区处于现代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联合推挤的收敛部位,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意义。 本文应用切比谢夫函数对广西沿海及毗邻地区的五个验潮站的观测资料逐一进行了拟合和滤波(图1),以推断地面的垂直运动。通过本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和重力测量资料作对比分析的结果,海平面与垂直形变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初步获得该区域大地形变的综合图象。图象表明平面和形变测量资料有异常反映,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并与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参数基本一致,说明板块运动三百多万年来在整体上有较好的确定性,但太平洋板块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速率高于地质学结果,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的不断发展,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精确的全球和区域性板块运行参数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强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渤海沿岸8个验潮站的海潮潮位观测资料,根据近海或沿岸地区强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了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局部海域存在着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通过周期分析方法和潮汐分析方法来消除各种周期及非周期因素的影响,可以显示出地壳垂直形变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沿岸的海平面变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活动信息,而且可能反映较大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过程。提取海平面地壳垂直形变信息对较大地震的预报和与海洋有关灾害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的末次冰期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利用有限元算法模拟了盛冰期以来东亚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早期相对海平面上升由盛冰期后全球冰盖消融控制,后期的变化则由地壳黏性均衡调整控制;每个时期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与地壳均衡作用及远场均衡效应的区域性差异有关;模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冰盖消融模型差异的影响,量级在观测误差范围内.此外,利用本文的GIA模拟结果,对东亚海岸历史相对海平面观测进行改正,揭示了华南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地壳垂直运动,其中3-8 kaBP地壳以较稳定的速率(1~4 mm/a)下沉,之后则以较小速率下降或隆升,推测可能与东南部菲律宾板块的俯冲有关;揭示近千年来粤东海岸和珠江三角洲地壳垂直运动有长期隆升趋势,而近三十年的观测结果则显示下沉,推测该差异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月亮对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6个连续的18.6年的全球M≥7.0地震,根据地震发生的时刻计算月亮赤纬角。根据全球板块分布事实,将全球地震分为13个研究区,分析月亮赤纬角与这些地震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月亮运行到其赤纬角的某一区间时,地震有集中发生在某一研究区的特点,而其它研究区就相对比较平静,从而为各研究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18.6年是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也是地球运动的主章动周期和月亮的交点运动周期,所以实际上这就是交点潮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一个相对简单的等粘度模型 ,探讨了板块运动的热效应及其对于观测热流的形成与分布的作用 .结果表明 ,运动的板块确实对地幔内部的温度场有实质性影响 ,观测到的大洋中脊处的高热流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板块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虎男 《华南地震》1997,17(3):59-65
全球气候变暖固然是导至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但地球体积变化、构造作用和均衡作用等引起洋盆体积最终导致海平面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初步探讨断块构造的现代垂直运动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以供更大范围人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现代板块运动的测量和研究: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阐述了用地球物理手段测量和研究现代全球板块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现状和发展。结合最新地学板块运动模型NUVEL-1,着重介绍了最近十几年来全球板块运动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阐述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和研究板块运动的基本方法、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和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地质学方法与用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在整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对某些板块而言两者相差甚大,超出了模型误差的范围,其中,所有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速率都大于地质模型,极位置经度都偏小。不同作者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所利用的数据类型,板块及其边界划分方案、测站的数量与分布状态及测站取舍的原则有关,尤其是与测站的分布 变形(非刚性板块运动)测站的取舍有关。在研究区域性地壳运动时,采用不同的板块运动模型将会得到不同的背景场,从而会得到不同的区域运动图像,因此选择合适的背景场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大陆边缘地震的研究概况,主要分析了中国东部的陆缘地震可分为台湾——琉球板缘地震带和大陆架板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分别受到菲律宾海板块运动以及欧亚板块内部断块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地震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其发震机理亟需客观阐明,现特引入超临界流体自组织解耦致震模型,并充分汲取前人板块运动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致震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孕震要素可概括为两个,一是超临界流体,二是板块,其中板块又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情况,两个要素互相促进,相干协同,进化发展,孕育耦合,自组织演化为远离平衡态近归混沌边缘时空延展的不完全耗散系统——孕震体,然后在某一触发因素作用下骤然崩解释能释物致震,进而维系固体地球巨耗散结构的平衡,有效降低了其全局崩解的风险。推而广之,超临界流体与板块运动的有机统一是各类地震致震机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加州境内被称为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边界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板块边界之一。这两个板块沿此边界的运动究竟有多快,15年来一直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最近对海底资料的重新分析大大减少并可能消除现在几百万年的板块运动测量(直接的地面测量)与过去几百万年期间的板块运动测量(较间接的海上测量)之间的差异。它也减少了平行于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近海断层在破坏性地震中将破裂的可能性。问题在于相对的板块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  相似文献   

18.
海平面变化和地震前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华琛 《地震学报》1984,6(1):83-89
通过消除对海平面资料主要周期和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订正海平面表征了验潮站地区相对的地形变信息.从渤海地区三次大地震的震例分析表明,大震发生前订正海平面的形变前兆相当明显,并表现出对中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的形变特征.订正海平面还能检出与中小地震有关的形变前的信息,文中并举出预测前兆形变成功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与其周缘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块内部的应力主要来自于相邻板块的挤压,因而,我国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活动与周围几大板块的运动紧密相关。板块边缘的强震活动是板块运动的明显标志。本文研究了板块边缘强震活动与大陆内部强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从中总结出估计大陆内部地震形势的方法和指标,并且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具体的推测。  相似文献   

20.
孙振添  魏东平  韩鹏  刘鎏 《地震学报》2013,35(6):785-798
利用收集到的各种来源共计7 959组的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数据和21 750组应力场数据,结合板块绝对运动模型计算给出的各板块的运动规律,分别统计分析了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并对板块运动对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特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阿拉伯、 加勒比、 胡安德富卡、 北美、 纳兹卡、 太平洋和南美板块上地震各向异性与板块运动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非洲、 南极洲、 澳大利亚、 欧亚、 印度和菲律宾板块上二者的相关性则相对较差. 讨论分析发现,板块运动拖动软流圈流动、 橄榄岩晶格优选方位、 化石各向异性和地幔流动或岩石圈流动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影响着地震各向异性与板块运动的一致性. 而板块基底拖曳力、 洋脊推力、 浮力作用和碰撞及俯冲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了板块运动与应力场的相关性,使得非洲、 可可斯、 欧亚、 胡安德富卡、 北美、 纳兹卡、 菲律宾和南美板块上二者的相关性较好,其它板块上其相关性则较差. 对于俯冲带地区,由于俯冲机制的复杂性和软流圈、 岩石圈地幔流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其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图像表现复杂,需要结合具体的俯冲带构造进行近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