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皖东北地区多层砌体校舍抗震性能调查,结合汶川地震的震害,对皖东北地区中小学多层砌体校舍的特点、抗震能力进行阐述,运用易损性概率分析法对所调查的校舍进行震害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对策,以期为该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场调查,对皖西北地区幼儿园校舍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给出校舍抗震性能评定结果,并对校舍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地区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皖东北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东北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附近,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本文基于现场调查,并结合汶川地震的震害,对该地区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抗震能力及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地区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抗震设防是防灾备灾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建筑进行抗震设防监管十分必要。但至今尚未形成全国的系统管理机制。汶川地震后国务院校安工程领导小组发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职责、校安工程运行的机制体制、资金保障和管理、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为我们制定抗震设防监督管理政策和制度提供借鉴。(1)介绍了校安工程背景、意义,明确本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在划定实施范围基础上分环节规定了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的隔震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抗震设防8度区的山西省某小学4层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加固为背景,探讨了采用隔震技术对多层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的计算分析方法、施工工艺及相应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加固可以有效降低上部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在高烈度区对砌体结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时,采用隔震加固技术比传统加固方法更具有优势。相关成果对于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震后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是我国各级政府在汶川地震后给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西安地区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设计进行了论述.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依据抗震鉴定的结论及现场实地勘察,综合考虑施工进度、施工复杂程度、工期等因素,选用相应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案.根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工程建议,可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4组,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多与地震活动相关,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李恒枝 《高原地震》2014,26(4):33-37
地震是群灾之首,地震灾害不可抗拒,只能防御,建设工程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是震灾预防的关键环节,规范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是社会抵御地震灾害最为有效的途径.对南华县抗震设防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抗震设防管理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莞市近20年来完成的地震小区划、地震烈度复核、活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大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基于ArcgIS软件的抗震设防数据库,并在ArcgIS平台上采用C/S架构,结合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完成东莞市抗震设防业务管理系统及审批系统建设,实现了抗震设防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辽宁省抗震设防监管的现状,对抗震设防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强化抗震设防监管的对策与建议。认为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监管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强化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地震台站自"十五"项目改造,观测环境和数据质量都有所提高,但近年来频繁受到雷电灾害影响,导致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严重下降。为保证仪器正常工作,数据稳定可靠,我省采取多项措施对台站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进行了整体改造,并在鹤岗、绥化、牡丹江等台站新增雷电预警系统以配合防雷改造的有效实施,确保监测仪器运行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自2007年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其中牡丹江地震台新增形变、火山测震台网等观测项目,密山台新增测震,大地电场等观测项目。台站运行期间,地震专业仪器设备出现设备故障及损坏情况,经过对台站技术系统的分析,判断牡丹江地震台和密山地震台由农电局供电的交流供电系统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3.
河南数字测震台网仿真前后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数字测震台网2012年1月—2013年4月记录到的80个地震事件,在震级方面分别做了仿真前和仿真后的对比分析,给出其偏差。结果表明:仿真后的震级多数大于仿真前的震级,但震级差均在0.3级以内。对于速报时可不采用仿真震级。但对于编目和研究人员可采用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14.
对2007年12月-2008年9月河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量算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由MSDP软件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量算的震级偏差较小,且自动量算的震级可以满足地震定位精度的要求,在地震速报时可采用自动量算的震级。  相似文献   

15.
由统计单元(29°~34.5°N,110~123°E)中强震活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中强震的发生呈现出300年大周期的特征,而安徽未来10年处于中强震的300年周期中的弱活动周期内。结合安徽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安徽省未来中强震活动场所以32°N以南为主,并且重点应关注六安—霍山地区。其次,安徽西北阜阳一带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该区存在构造地震空区,未来有发生中强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6.
地震转换波法是探测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的方法之一,在辽宁选取两条近垂直的测线,收集了有关台站资料并用转换波法进行了解释,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深部数据。  相似文献   

17.
郝春月  郑重  周公威 《地震学报》2003,25(6):608-614
利用兰州台阵勘址观测中方的资料,对勘址测点的信号与噪声的相关值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得出检测PG与P震相的最佳内外环半径分别为380 m和1 500 m.根据台阵内外环半径的计算结果,以及内外环子台不要按放射状排列的要求,从勘址测点中选出了满足背景噪声水平要求的9个子台作为初选台阵,并对初选台阵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此初选台阵的定位能力与检测能力均达到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内容、特点,并就如何在辽宁省执行该国家标准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南北地震带的瑞利波群速度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长周期面波资料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其西侧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厚度具有南薄北厚,西厚东薄的特征,南北带和其西侧区域地壳内都存在有低速层;地壳横波平均速度很低,约为3.37公里/秒;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只有4.40公里/秒;南北带北段可能存在上地幔物质上隆,岩石圈厚度只有60多公里,该区域地壳底部存在有低速层。  相似文献   

20.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履灿  庞明虎 《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本文叙述了我国现行的北京地震台面波震级 Ms 公式的由来, 所使用的公式为Ms=log(A/T)max+(△)系以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对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 由国际上与该标准一致的六个著名地震台的面波平均震级制定出北京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离△=8-130得到公式(△)=(1.660.09)log△+(3.500.14)对于△=130-180之间的公式, 我们结合中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将吸收系数项作了改进, 求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为(△)=6.775+1/2[(2.147e-0.04465△+1.325)(△-90)10-2logsin△+1/3(log△-1.954)]为了提高面波定震级的精确度, 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标准推广到全国十二个基准台, 利用360个地震的数据算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 提高了测定面波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