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夏季乐清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8月(夏季)采集于乐清湾18个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丰度分布、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清湾海域鉴定出的浮游植物共65种,隶属于2门27属,其中硅藻门为23属57种,甲藻门为4属8种。硅藻门以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种类为最多,其次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根管藻属Rhizosolenia、菱形藻属Nitzschia、斜纹藻属Pleurosigma;甲藻门以角藻属Ceratium种类为最多,其次为多甲藻属Per-idinium。优势种均为硅藻,包括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其中中肋骨条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分布不均匀,湾内部西岸、灵昆北堤附近和大门岛南部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湾内部东岸和乐清湾向东海开口处的浮游植物丰度较低。乐清湾夏季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硅藻丰度分布的影响,其中湾口向东海开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受中肋骨条藻丰度分布的影响,湾内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主要受圆筛藻属丰度分布的影响;甲藻的丰度分布基本上不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水平分布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429,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638,两指数均高于2008年夏季杭州湾水平,表明夏季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优于杭州湾。  相似文献   

2.
2013年2月至11月对雷州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海域浮游植物共有142种,其中硅藻门42属116种,占总种类数的81.3%;甲藻门10属19种,占总种类数的13.8%;蓝藻门5属5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他门类2属2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1.4%.群落结构以低盐沿岸性种类为主,并夹杂有少数外海种类,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各季节优势种的优势度并不十分明显,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26×104~60.35×104cells/dm~3,平均丰度为12.92×104cells/dm~3,呈现秋季冬季夏季春季,以及海湾中部大于湾顶和湾口的时空分布格局.细胞丰度与温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5(p0.05,n=36,双尾),与其他主要生态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种类数较1987年增加了61.4%,优势种类数增加了1倍,丰度增加了约30倍,但群落结构复杂而稳定,是健康的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3.
2009年莱州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5、8、10月莱州湾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0属58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种.其中,硅藻门占总种教的87.9%,以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0.3%,以角藻属(Cerat...  相似文献   

4.
三门湾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5月的大面调查资料,对三门湾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253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种数的71.5%,其次是甲藻,占总种数的16.6%,其余藻类所占比率较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2 227±3 883)×103个/m3,高值区分布在湾口东北部。优势种主要有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整齐圆筛藻Coscinodiscus concinn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弯菱形藻Nitzschia sigma。受水温和盐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湾口、湾中和湾顶部形成区域分布差异。对比历史资料可知,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加,而硅藻占总种数百分比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研究了2009年春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7属74种,平均细胞丰度为827.77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湾内高于湾口,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则为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差异。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东北部浮游植物群落较西南部更加均匀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烟台套子湾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璇璇  纪灵  王刚  夏炳训  丁琳 《海洋通报》2011,30(4):425-429
根据2010年11月的调查数据,对套子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4属43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种。其中,硅藻门20属35种,占总种数的81.40%,以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和角毛藻属(Chaetoceros)的种类为主;甲藻类3属7种,占总种数的16.28%,由角藻属(Ceratium)、多甲藻属(Peridinium)及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组成;金藻门只有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一种。浮游植  相似文献   

7.
2010年冬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低,而垂直分布则为上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别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大,分布显示胶州湾深水区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而近岸区可能受海冰影响情况较复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钱罡  魏玉秋  孙军 《海洋科学》2017,41(2):44-52
2015年春季, 在桑沟湾海域(122.48°E~122.64°E, 37.04°N~37.14°N) 21个站位进行了水文、生物和化学的综合调查, 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物种以及群落多样性等相关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6属70种, 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和金藻出现, 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硅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和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 甲藻主要优势种为双刺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bipes)。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3×103~417.4×103个/L,平均值为130.76×103个/L。相比历史资料, 桑沟湾浮游植物物种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硅藻分布所决定, 呈现中部较低, 逐渐向西部与东部增加的趋势; 其垂直分布呈现随水深的增加, 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86~2.305, 平均值为1.25; 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区间范围为0.172~0.849, 平均值为0.462。由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高值区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低值区相对应, 从而说明优势种的出现会降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0年度6个双月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桑沟湾海域不同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差异和周年变化特征,与1983—1984,1989—1990,1999—2000和2003—2004年四个年度历史资料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桑沟湾2009—2010年度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93个种类,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纺锤三趾藻(Tripos fusu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等种类,且优势种组成和丰度随季节而变化。海带养殖区的浮游植物物种数(站位年度平均为21种)最高,贝藻混养区(18种)居中,贝类养殖区(15种)最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物种多样性分别呈现2月份最高和8月份最高单峰变化的整体规律,但不同月份各养殖区的特征不同。年际比较发现,1983—1984和1989—1990两年度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峰值出现在夏秋两季,而1999年至今的3个年度(1999—2000,2003—2004和2009—2010年)则呈现冬季浮游植物高丰度的特征,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整体水平大致逐年降低,周年规律可能存在双峰向单峰变化的趋势。养殖活动可通过改变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营养盐循环、营养竞争等方式影响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2009 年春季(5 月)渤海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相似性。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门23 属32 种, 主要隶属硅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型和广布型种类, 少部分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 其平面分布呈现由沿岸海域向海湾中部海域递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较低, 群落结构简单, 稳定性较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三亚湾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三亚湾2005年春、夏、秋和冬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过鉴定共有终生性浮游动物125种,阶段性浮游动物17种,其中毛颚类幼虫和短尾溞状幼虫是各个季度都出现的优势种。三亚湾的浮游动物可以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广布暖水外海类群。全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95.91ind·m-3,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9.22mg·m-3;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分布是夏>秋>春>冬,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是秋>夏>春>冬,总体上一般是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冬季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对海南省三亚湾及邻近海域的主要生态系统的真光层水域、珊瑚礁、红树林、海藻垫生态系统中的海洋蓝藻的种类、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和分离了11属24种蓝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域真光层水域主要以来自外海的外源性海洋蓝藻束毛藻为主要优势群落,其次有共生蓝藻胞内植生藻Richelia intracelluu-laris和单细胞蓝藻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其中束毛藻主要在南海季风转换期和西南季风控制期的3—8月为主,而蓝藻胞内植生藻的硅藻根管藻共生体主要出现在8—10月的另一季风转换期。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蓝藻呈多样性分布,有集胞藻属、鱼腥藻属Anabaena、念珠藻属Nostoc、眉藻属Catothrix、颤藻属Oscillatoria和鞘丝藻属Lyngbya,它们主要在3月下旬至8月生物量较高,束毛藻也是珊瑚礁生态系中蓝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蓝藻主要以颤藻为主要优势种,其次是鞘丝藻也占重要的比例,在4—10月底都有较高的生物量,它们主要分布在0—5cm深的表土层,其次在红树的根际、气生根和幼苗的茎叶表面都有分布。海洋近岸微型海藻垫中,有些群落主要以颤藻属和鞘丝藻属为主,有些微藻垫以眉藻属为主要优势属种,蓝藻种群随季节的变化有明显的演替。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年1,4,7和10月4个季度代表月份在海南岛三亚湾进行的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区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异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DIN,PO43-,DO,BOD5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区2005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2.48±2.97)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C)为:(124.2±148.3)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最高,其他季节差异不大,除夏季外,浮游植物生物量(C)均表现为:表层大于底层;年平均浮游细菌丰度为(6.90±2.95)×108个/dm3,细菌生物量(C)为(13.79±5.90)mg/m3,细菌生物量夏季最高,往下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且4个季节均为表层大于底层.4个季节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均表现为从近岸的三亚河口往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三亚河的陆源输送和入海扩散是造成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无机营养盐中,DIN是调控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位于热带的三亚湾,温度不成为影响二者季节差异的主要因子.浮游细菌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值BB/PB为:0.06~0.15(平均为0.12),三亚湾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浮游细菌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初级生产是影响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North China, four seasonal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2017.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ay was composed of mainly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and several other species of Chrysophyta were also observed. Diatom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 throughout the year, except in spring and winter, when Noctiluca scintillans was co-dominant. High Si/N ratios in summer and fall refl ect the high dominance of diatoms in the two seasons. Tempor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peaked in summer, due mainly to the high temperature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ummer. Spati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y than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bay in four seasons. The diatom cell abundances show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hile the dinofl agellate cell abundances show no correlation or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but a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tratifi cation index. This discrepancy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ff erent survival strategies between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 H′) values in the bay ranged from 0.08 to 4.18, which fell in the range reported in historical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 values was quite diff erent from that of chlorophyll a , indicating tha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might have high biomass with a low diversity index.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have been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the Jiaozhou Bay in recent 30 years.  相似文献   

15.
枯水期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浮游植物特征光合色素的分析方法,研究了2011年枯水期钦州湾浮游植物的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枯水期含量较高的浮游植物光合色素按含量高低依次为叶绿素a、岩藻黄素、叶绿素b、青绿素和多甲藻素,其他特征光合色素的含量很低。经CHEMTAX对光合色素转化计算,枯水期普遍检出的浮游植物类群为硅藻、青绿藻和甲藻,是枯水期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其生物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36±2.38)μg/L、(0.87±0.53)μg/L、(0.13±0.14)μg/L,变化范围为0.18~7.45μg/L、0.10~1.80μg/L和0.02~0.60μg/L。硅藻、青绿藻和甲藻占枯水期浮游植物生物量比例的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59%±21%、30%±16%、6%±4%,占比变化范围为29%~96%、1%~53%和0.4%~14%,其他藻类所占比例很低。河口和外湾靠外海域两个区域以硅藻为优势类群,内湾及外湾近岸硅藻和青绿藻共同为优势类群。河流营养盐输入量和比例的不同决定了钦州湾河口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大面积贝类养殖导致了内湾至外湾近岸海区硅藻比例的降低,而外湾水温的增加引起暖水性硅藻大量增长成为优势类群,在温度进一步增加和营养盐持续输入等条件下存在会发生硅藻赤潮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I~IOWTheMaluanBayisashallowandmOStlyendedwatertheywhichisisolatedfromwesternXiamenhaforbyaseawall.Thebayhaslongbenboldingagreatdealofagriculturalandindustrialwaterandmunicipalsewage.Moreover,aquacultureindustryhasbeendeveloppedinal~aceinthebayinrecen...  相似文献   

17.
厦门马銮湾富营养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分析研究了两轮调查(1992-05-1993-01、1993-08-1994-05)期间的10航次采样.结果表明厦门马銮湾富营养化水域的浮游植物具有种类少(仅发现66种)、丰度高(网采密度:21386×104-110136×104个/m3;水采样品密度:1150.7/cm3;叶绿素a平均含量达6.67mg/m3)和种类多样度(H')、均匀度(J)都较低(分别仅为0.78和0.28)等特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时空波动显着,且主要受羽纹硅藻柔弱菱形藻(Nitzxhia delicatissima)支配,并与PO43--P和COD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5年8月和11月的调查资料,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海区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瞬时生长率(k)分别为0.9~1.32/d和1.81~3.30/d,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则为0.85~1.79/d和1.29~2.57/d。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是,夏季为57.26%~83.30%和78.13%~140.38%,秋季为72.47%~92.35%和86.65%~97.90%。秋季微型浮游动物以微型浮游植物为其主要食物来源,其摄食率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最高,平均分别为1.09/d和107.98%;微型浮游植物的瞬时生长率也是最高的,平均为0.94/d,为浮游植物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三亚湾夏秋两季可把微型浮游动物作为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同时与秋季相比,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