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勘察设计》2007,(6):64-64
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日前在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7济南太阳能利用大会”上表示,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范化应用。这是我国政府举办的第一次太阳能利用会议,目的在于加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交流,促进太阳能热利用的国际合作,推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3.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以及生活五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轨迹, 探讨了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动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运用部门能源消费强度法预测了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35%。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是未来中国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可再生能源”这个词已进入技术发展的阶段。我们目前利用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由于太阳光照射1小时的能量即可满足我们一年的能源需要,今后的能源利用必定要考虑太阳能。利用地球内部的热量梯度即地热能在今后亦是诱人的。原子能尤其是聚变能的潜力极大,但尚没有迹象表明,人类非得将精力消耗在利用裂变能上不可,尽管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分五个方面就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选择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进行了阐述。①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调整国家能源构成体系;②可再生能源作为21世纪主导能源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着重对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开发利用的进展作了重点概括;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性。就建设费用、电价成本、占地面积、环境效益及贮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④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简要回顾;⑤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从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科技开发研究,大力推进产业化,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和管理政策,加强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认真开展全民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把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规模搞上去。  相似文献   

6.
《中国勘察设计》2011,(10):84-85
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入选第三批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据悉,未来两年泉州预计投入7000万元用于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争到2013年6月,泉州市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左右。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21世纪,能源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显重要,同时也明显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地球上常规化石能源的消耗在加速,资源勘查赶不上资潍开采;几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已飙升了近3倍,选到每桶70美元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人类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已经被证明来自地幔,这一地质事实预示幔源油气具有工业前景。地球演化是地球排气的根源。对石油天然气产出状态、地球化学分析、地球排气测定资料的研究表明幔源油气是可再生能源。幔源油气是地幔烃碱流体上升过程的必然产物,其分布可根据层控构造理论进行预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幔源油气研究及开发利用应得到国家扶持。  相似文献   

9.
张煜振 《地下水》2007,29(6):94-9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决水危机迫在眉睫,水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是解决水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再生利用途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维持机理等许多方面的基础性技术问题.从水资源可再生概念出发、对水资源可再生循环利用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可再生利用技术途径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Augu.  SS 王小龙 《地学前缘》1996,3(4):290-297
论述了能源危机给予人们的教训。获取廉价能源固然是一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所必需的,但在制定能源政策中,要特别注意长期政策。而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是制定长期政策中所必须考虑的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煤的利用为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靠什么?论文评介了地区间能源的输送及多种替代能源的利用前景;对能源开发勘探的特许、租赁、经营管理等问题提出9点对策。总之,不可更新能源只够人类用上100~200年,因之用多种方法利用可更新能源是十分必要的,在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祖江  金芸芸  张莱 《江苏地质》2011,35(4):401-404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涉及地质、钻探、热交换、制冷、暖通空调、建筑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关键技术问题是岩土体的热性能测试、地下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地下水渗流对地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地下热交换场特征、浅层地热能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式。只有在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设计,才能使该行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马冰  贾凌霄  于洋  王欢 《中国地质》2021,48(6):1734-1747
地热能作为一种零碳、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碳中和具有重要价值.2015—2020年,全球新增地热发电约3649 GW,增长约27%;地热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增长52.0%.两者之和,所用热能比2015年增长72.3%.全球每年地热直接利用可防止7810万t碳和2.526亿t CO2排放到大气中.世界地热能发展呈现五大趋...  相似文献   

13.
Stress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on air environ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and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rapid increase of cars in China, the eff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urban air environmen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serious, an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r both scholars and decision-mak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on the air environment, and summarizes the framework of the stress effect relationship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nal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analytic approaches studying the stress effect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on air environment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air environment effects caused by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and the analysis of air environment effects caused by urban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change, as well as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aused by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Applying the above-mentioned approaches into a case study on Beijing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mprovement, energy economic efficiency increase and air quality change since the period when Beijing City officially proposed to bid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1998. In addition,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effect and contribu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activity level, industrial economic structur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and industrial energy structure as well as emission coefficients on the change in industrial SO2 emission, which can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to the government for making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ith the use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method. It is shown that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industrial economy maintain a continuous and rapid increase, improvements in energy intensity and a decline in emission coefficients are the main means for reducing Beijing’s industrial SO2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4.
Stimulating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is a major focu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stimates that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should be doubled to achieve the COP21 targets. In this contex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renewable energy type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Most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renewable energy on ecological pollution us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r ecological footprint indicators, which only represent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human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se indicators neglect the supply side. Motivated by this point, this study uses the LCF (Load Capacity Factor) as a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and examines the causality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enewable energy, income,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USA, while also incorporating employment and capital stock into the analysis. Through using the Fourier causality test with the wavelet-decomposed series, the study explores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renewable energy-based growth hypothesis a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re is a causal effect of renewable energy type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between total renewable energy, wood, biomas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between these renewable energy types and the LCF.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基本国策。如何开展这一大背景下的石油地质研究及如何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是石油科技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对2000—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油气能源消费、油气储量、产量等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在“碳达峰”与“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21世纪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担任能源家族中的重要角色。我国石油工业要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自主创新,实现“万米级的超深层常规油气革命和纳米级超致密储层的非常规页岩油气革命”,实现超常规发展和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油田注水开发是我国提高采收率的核心技术,今后应大力推广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以达到增油与减排的双重目的,创新二氧化碳捕集与埋存技术以发展石油工业的减碳产业。21世纪为能源发展的多元化时代,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等3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保障,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是重要推手;22世纪人类将建成一个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保障的经济社会,氢能源将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16.
压缩空气地质储能可为大规模部署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清洁能源提供灵活、高效的储能方案,从而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介绍压缩空气地质储能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技术方法、经济成本等方面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详细叙述了利用盐腔、含水层、枯竭油气田作为储气库的典型储能工程案例及...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应用性,引导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协同利用、合理开发,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的现状,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评价模型及评价系统等方面论述了已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建立三维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并将现代科技从底层融入评价系统,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度;拓展评价结果的产品属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用户实际需求,打造适宜性评价服务各级用户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原位改质技术开发中,对低熟页岩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技术可行性质疑不多,但由于致热页岩耗能巨大,经济可行性还面临重重质疑,也缺乏有力的定量论证。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对致热页岩过程中生成油气的获能和裂解有机质的耗能、页岩吸热耗能、围岩散热耗能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能耗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耗比随TOC含量的升高快速增大,对倾油性的页岩,能耗比为3时对应的TOC含量≈4.2%,表明,当TOC含量较高时,有望通过大规模作业摊薄工程成本,使考虑工程成本之后的能耗比>1,即原位加热改质技术可以具有经济效益。从有关因素对能耗比的影响幅度来看,提高经济可行性的增效途径之一是探寻高效致热页岩、减少围岩传导耗热的技术;途径之二是探寻高效转化有机质为油气的技术,即探索具有催化效应/能力的技术,减少页岩吸热和致热时间;途径之三是探寻综合考虑能耗比、时间成本、工程成本的水平井综合布井技术。  相似文献   

19.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英波 《地质与勘探》2013,49(2):379-383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保证和必要推动力,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和能源紧缺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作为清洁可再生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逐渐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到2010年已有43个国家开发利用这种资源。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起步阶段步入快速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浅层地温能的服务面积已近2×108m2,成为建筑节能的主力军。本文对国内外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概括,特别是热泵技术,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发展动态,对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平  张大权  杨宗喜 《地质通报》2017,36(4):684-68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和核燃料为特征的世界能源转型正快速推进,绿色、低碳、环保成为时代发展的代名词。在这场能源变革中,世界各国由于资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应对能源转型的方式、做法也各不相同。英国以页岩气、地热等地下能源资源的利用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开发为重点;美国继续推进页岩气革命,加强天然气水合物预研究,同时强化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的基础研究;欧盟则主要从整合区内市场、建立能源联盟的角度,增强自身能源安全保障。各国地调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力量,多聚焦于非常规能源资源的潜力评价、开发技术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水力压裂的环境影响等,支撑服务于各国能源转型。鉴于中国的资源国情,提出以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资源调查为重点,建世界顶级研发中心,推动非常规油气科技攻关,做好非常规油气开发前期技术储备,同时加强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推动上海建立国际LNG交易中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