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形成于50亿年前,它是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及其他天体都环绕太阳运行,太阳是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同所有的恒星一样,由炽热气体构成,主要成分是氢,约占71%,其次是氦,约占27%。太阳的中心为核反应区,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反应中产生巨大的能量.并以辐射方式由内向外传送。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矢量空间数据库的相似性查询的应用需求,提出一种融合区域和边界的形状特征提取算法。通过地理实体的坐标,求解地理实体的质心及离散的旋转角度和质心距离序列,然后等角度间隔重采样,通过线性内插求出所得系列边界点的质心距离,建立质心距离直方图,构造以质心距离直方图、紧凑度和面积的三元组构成的形状特征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矢量空间数据的地理实体相似性查询算法。通过自主开发的GIS空间智能查询与分析平台,以全国1∶25万县市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实现了地理实体的相似性查询。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图像分析领域的形状分析方法并应用到矢量数据相似性查询领域是可行的,提出的方法可以满足地理实体的相似性查询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3.
太阳是地球上自然界变化的能量源泉,月球是地球上潮汐变化的策动力,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近邻。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共同受太阳的引力和电磁辐射所制约,又相互影响,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地球上的自然界,并促进自然界包括气象水文的变化和发展。本文是从日月五星的整体影响出发,选用其相似周期,以探讨它在水文气象变化的反应,并用叠加方式于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于后,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黄侃 《中国地名》2014,(4):59-59
自然界的冷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自转,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和太阳光照的角度变化,形成了地球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而某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超自然的现象,它的冷热不随外界变化而变化,而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14,(21):62-64
已发现的数千个与太阳系大相径庭的行星系统颠覆了我们对行星形成的认识。天文学家们正在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不久前——事实上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个理论,其漂亮程度让天文学家相信它必须是正确的。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极其平淡的名字:核心吸积理论。其漂亮之处就在于,仅使用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和化学原理,它就能解释太阳系的每一个主要特征。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行星都以同一个方向绕太阳转动;为什么行星的轨道几乎都是完美的圆形且都位于太阳赤道平面附近;为什么四颗内行星(水星、  相似文献   

6.
邵发仙 《地理教学》2010,(20):58-59
在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年障碍”。在描述星系、天体到地球的距离为××光年时,教师总会提醒学生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1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1光年=308568千米)。例如: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为2.6万光年,最近河外星系的距离约16万光年,可观测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  相似文献   

7.
在宇宙中的各个天体中,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月球作为绕地球运转(实际上是地月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运动,这个公共质心并不是地球中心,而在地球内部,距地球中心有一定距离,近似的认为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唯一一颗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关系极密切。例如夜晚月光的自然照明、潮汐现象的产生、根据月相出现的空间位置可以大致判断方向、农历历法及星期的由来等。月球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是月亮的圆缺变化。  相似文献   

8.
青岛城市道路邻近中心性及其应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瑶莉  高松  刘瑜 《地理研究》2013,32(3):452-464
以青岛为实证研究区域,从理论角度探讨了道路全局和局部邻近中心性的地理含义及其各自优缺点,认为全局邻近中心性(GCC)反映的是网络上各点到网络“质心”的距离,可从全局角度反映区位重要性;局部邻近中心性(LCC)反映小范围空间区域的重心,与局部路网密度相关。进一步根据核密度估计(KDE)的机理证明,在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实际应用案例中适宜采用KDE法来进行空间分析。本文以手机话务量数据反映的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结构为例讨论了邻近中心性核密度估计(CC-KDE)的应用,发现与居民活动相关性最高的是核密度全局邻近中心性(GCC-KDE),因为全局邻近中心性核密度估计(GCC-KDE)综合了到网络“质心”距离与道路网络局部密度双重因素,故反映城市人口等与道路密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1,(15):62-63
2008年11月,人类第一次直接看到了围绕其他恒星转动的行星。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行星都要比木星大得多,并且它们的轨道半径都在24个天文单位到119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4-2008 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TM遥感数据,选取斑块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度、多样性、优势度和聚集度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北京湿地20 多年的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北京湿地总面积在总体上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小幅回升的趋势,1994 年的湿地总面积仅为2004 年的47.37%。北京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其变化主导着湿地总面积的变化趋势。水库湖泊湿地类型面积占到33.50%~53.73%,其平均面积高于其他湿地类型。坑塘稻田类型的平均面积最小,其面积比例为16.46%~45.09%。河流湿地由于受到自然驱动因子作用较大,其分维度指数高于人工湿地类型;1992-2004 年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11 上升到1.34,表明此阶段各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分布趋于均匀,而聚集度指数从65.59 下降到58.41,表明景观连通性降低,破碎化程度加重。研究不同湿地类型空间质心变化表明:密云水库面积最大,导致水库湖泊类型质心位于密云县内;1984-1998 年充足的降水使河流湿地质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0.43 km,1999-2006 年,连续干旱和大量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河流湿地质心向西南部偏移了10.75 km;由于受“退稻还旱”政策影响,使得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小,坑塘稻田湿地质心2006 年以后向南偏移;市区北部兴建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使2008年公园湿地质心向海淀区北部偏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玛珥湖晚全新世沉积物中叶蜡烷烃(n-C29,n-C31,n-C33)及其碳同位素(δ13C)进行分析,探讨该湖区约3.5 ka BP以来的植被变化历史,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植被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叶蜡烷烃δ13区C3植物占绝对优势,表现为典型的C在1.7 ka BP以前偏轻,例如长链烷烃碳同位素在1.78 ka BP为-33.27 ‰,表明湖C3型生态系统;在1.7 ka BP之后碳同位素明显快速偏重,在1.63 ka BP为-28.26‰,指示了C4植物出现和C4比例上升的过程。C4植物的出现通常指示气候的干旱化,但是烷烃Paq和ACL指数(平均链长)则显示湖区气候可能在1.7 ka BP后变湿润。通过与研究区甘蔗的同位素和ACL指数的比较分析,推测这一矛盾现象可能与湖区开始有一定规模的甘蔗种植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14C测年为基础,构建了天湖山泥炭剖面的年代序列,通过对研究区泥炭腐殖化度与有机质的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共同记录了研究区约9.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出3个主要阶段:1)早期(9.5 ka BP-6.3 ka BP)泥炭腐殖化度最低,指示气候湿热,其中7.9ka BP-6.3kaBP为整个剖...  相似文献   

13.
以14C测年为基础,构建了天湖山泥炭剖面的年代序列,通过对研究区泥炭腐殖化度与有机质的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共同记录了研究区约9.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出3个主要阶段:1)早期(9.5 ka BP-6.3 ka BP)泥炭腐殖化度最低,指示气候湿热,其中7.9ka BP-6.3kaBP为整个剖面腐殖化度最低值阶段,可能为研究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全新世大暖期)阶段;2)中期(6.3 ka BP~2.8 ka BP)泥炭腐殖化度较低,指示气候温凉湿润;3)晚期(2.8 ka BP以来),泥炭腐殖化度偏高,波动较大,指示气候温凉偏于.利用redfit红色噪声谱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变化时间序列中存在948a、268a、342a的准周期,反映了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中全新世7~6 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基于神农架青天洞石笋两个230Th年龄、582条纹层计数和183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7~6ka B.P.期间平均3年分辨率的δ18O变化序列。持续约580年振幅达1.8‰的δ18O在平均值-9.66‰上下波动,指示了东亚季风降水强度的长期演化趋势和高频振荡信息,大致划分为4个百年尺度旋回。青天洞与阿曼石笋δ18O记录的对比表明,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在百年或更短时间尺度上同相位变化,可能反映了两地季风气候受统一的印度洋/太平洋大尺度水汽循环控制。功率谱分析揭示出163、81、16和11年的周期,大致与树轮Δ14C百年至数十年尺度太阳活动变化周期相同。  相似文献   

15.
对玛曲高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剖面(OL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1)常量元素氧化物总含量为91.93%且SiO2(67.93%) >Al2O3(11.2%) >Fe2O3(3.97%) >CaO(3.76%)>K2O(2.16%) >Na2O(1.81%) >MgO(1.1%);(2)玛曲高原处于较弱的脱Ca、Na初级风化阶段,并伴有碳酸盐的淋失;(3)玛曲高原的气候经历了冷干-凉润-温湿-凉干的冷暖旋回。依据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揭示的环境特征并结合14C测年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划分为4.6 ka BP以前的风沙活动强烈期、4.6~4.3 ka BP的风沙活动较弱期、4.3~0.3 ka BP的固结成壤期和0.3 ka BP至今的风沙活动增强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西台吉乃尔盐湖沉积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中部西台吉乃尔盐湖成因及其年代框架还存在争议。通过应用光释光测年法(OSL)和放射性碳测年法(AMS14C)测定两支分别来自该盐湖中部及东部边缘区域的岩芯,获得4个OSL和5个AMS14C年代数据。结果表明:(1) 对于老于30 ka的样品放射性碳测年法存在明显的年代低估,而对于年轻样品则存在约4.0 ka的碳库效应,相对而言光释光测年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 两支岩芯顶部粉砂质粘土层形成于约0.3 ka,中部含粉砂质粘土盐层形成于大约4.0 ka,底部粉砂质粘土层则至少形成于70 ka 之前。  相似文献   

17.
选取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中南部的VA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剖面厚7 m,野外采样以及实验分析间距均为5 cm。在AMS 14C测年基础上,综合野外地层考察和实验室指标(包括磁化率、碳酸盐、有机质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I:该剖面过去~25 000 14C a BP以来地层主要可以分为五个地层单元:(1) ~26 000 14C a BP—~22 000 14C a BP,河流作用过的黄土层;(2) ~22 000 14C a BP—~19 000 14C a BP,潜育化的黄土层;(3) ~19 000 14C a BP—~10 000 14C aBP,弱土壤层;(4) ~10 000 14C a BP—~5 000 14C a BP,典型的黄土层;(5) 过去~5 000 14C a BP以来,土壤层。II:将VA剖面与欧洲区以及东亚区黄土沉积对比发现:研究区过去~25 000 14C a BP 以来地层沉积与欧洲黄土沉积类似,全新世地层序列与东亚区具有反相位关系:中亚区早全新世为黄土沉积,晚全新世发育土壤层,说明研究区过去25 000 14C a以来主要受西风带和地中海气候控制,具有西风区气候特征。III:VA剖面MIS2记录到的潜育化黄土层以及弱土壤层显示研究区在MIS2时段气候相比东亚区更为湿润。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福建屏南仙山泥炭沉积物中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的α-纤维素的提取及其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研究区距今1 400 a以来的气候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仙山泥炭钻孔中α-纤维素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6.6‰~-11.3‰,其大幅度的波动特征主要与区域降水控制的盆地沉积环境变化有关,当降水偏多时盆地积水形成类似湖泊的水下沉积环境,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δ13C值偏重的沉水植物;反之则以δ13C值偏轻的沼泽植物为主。依据AMS14C测年的结果,距今1 400 a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气候偏湿(AD 600~910年)-偏干(AD 910~1640年)-偏湿(AD 1640年至今)3个变化阶段。在数十年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纤维素δ13C记录中出现的降水减少时期与太阳活动极小期(中世纪极小期、欧特极小期、沃夫极小期、史波勒极小期、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一一对应,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揭示太阳活动的减弱是控制研究区降水减少的主要因素,为预测区域降水变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3—2016年昆明市24 a太阳辐射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昆明市地面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4 a来昆明市地面接收年太阳辐射量在4620.21~6221.65 MJ/m 2之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平均每年的太阳辐射为5598.06 MJ/m 2,且整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昆明市干湿季分明,干季(11月—次年4月)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为2825.22 MJ/m 2,雨季(5—10月)较少,为2774.41 MJ/m 2;一年中地面接收太阳辐射量最多月份在4月,其值为604.75 MJ/m 2,最少的是12月,其值为361.01 MJ/m 2,相差243.74 MJ/m 2。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有一个突变点为2014年,但不明显。年小波分析表明,近24 a昆明市各年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量主周期为15 a;季节小波分析发现,干季比雨季振幅大,其主周期都为19 d。近24 a昆明市地面太阳辐射受自然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子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人为因子中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总产值,且自然因子的作用大于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玛曲高原东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剖面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及地球化学风化参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4C测年结果,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地化学元素在剖面中的化学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常量元素Ca、Si、Na以强烈迁移淋失为主,Fe、Mg则表现为明显富集;元素活动性及迁移顺序为Ca >Si >Na >Al >K >Fe >Mg;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表明玛曲高原处于脱Ca、Na的初期化学风化阶段;微量元素除Sr迁移淋失显著外,Cu、Mn、Zn均呈现出强富集特征。(2)根据典型地化学元素记录的冷干-凉润-凉干-温湿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化学风化过程划分为3.8 ka BP以前的风化较弱期、3.8~3.5 ka BP风化较强期、3.5~1.6 ka BP风化减弱期和1.6 ka BP以来的风化增强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