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洋红藻鸭毛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手段,从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中分离获得6个化合物,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焦谷氨酸乙酯(1)、4-杜松烯-1-醇(2)、胆甾醇(3)、6,10,14-三甲基-2-十五酮(4)、1,2-棕榈酸甘油二酯(5)和15-羟甲基-2,6,10,18,22,26,30-七甲基-14-甲烯基-17-三十一烯(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为:黑麦草内酯(1);Hexahydro-3a,6-dihydroxy-4,4,7a-trimethyl-2(3H)-benzofuranone(2);5-甲酯基-5-羟基-3-甲氧基-2-环戊烯-1-酮(3);顺-1,6,9,12,15,18-二十一碳六烯酸(4);顺-5,8,11,14-二十碳四烯酸(5);顺-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酯(6);植醇(7)和岩藻甾醇(8).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3.
瘤状软骨凹顶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手段,对海洋红藻瘤状软骨凹顶藻(Chondrophycus papillous Garbary et Harper)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Ⅰ),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Ⅱ),胆甾醇(Ⅲ),植醇(Ⅳ)和4-羟基苯甲醛(Ⅴ).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分离得到.通过MTT法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在10 mg/L浓度下均无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正相硅胶、生物胶Bio-Beads、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反相HPLC等层析方法,从小粘膜藻(Leathesia nana)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IR、MS、1D和2D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4-羟基苯甲酸(1)、3.羟乙酰基吲哚(2)、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醛(3)、3-溴-4,5-二羟基苯甲醛(4)、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乙醚(5)、双-(2,3-二溴-4,5-二羟基卞基)-醚(6)和3.溴-4.(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5-甲氧甲基苯二酚(7)。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相硅胶、生物胶Bio—bea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小粘膜藻(Leathesia nana)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IR、MS、ID和2D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为:吲哚-3甲酸(1)、3,5-二经基-4-甲氧基苯甲醇(2)、1-O-十六烷酰基甘油酯(3)和岩藻甾醇(4)。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6.
鸭毛藻内生真菌Hypocreales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自大连近海的红藻鸭毛藻(Symphyocladia latiuscula)中分离到一株肉座菌目真菌(Hypocreales sp.),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并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舍物:双酚A(1);邻羟基苯甲酸(2);吲哚甲酸(3);吲哚乙酸(4);N-乙酰色胺(5);(22E,24R)-麦角甾-7,9,22三烯-3β-醇(6);过氧化麦角甾醇(7);(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9);啤酒甾醇(10)。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药用红树林植物黄槿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PT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海洋红树林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sceus)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coniferaldehyde(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松脂醇(3),丁香脂素(4),格榄酮(5),黄芪苷(6),植醇(7),胆甾-5-烯-3β,7α-二醇(8),胆甾-5-烯-3β,7β-二醇(9),胆甾醇(10)和声-胡萝卜苷(11)。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8.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9.
从采自烟台养马岛的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EN-298,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反相柱层析、正相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薄层层析(p TLC)等分离手段获得1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D、2D NMR)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10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浒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等手段,从浒苔Entermorpha prolifera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分析结合文献对照被鉴定为:胆甾醇(1),132S-羟基脱镁叶绿素a(2),132R-羟基脱镁叶绿素a(3),132S-羟基脱镁叶绿素b(4),phaeophytin a hydroperoxide(5)。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技术,从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乙醇提取物首次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1,8-二羟基-9,10-蒽醌(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β-谷甾醇(4)、鲨肝醇(5)、(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6)、胆甾醇(7)。其中,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80μg/mL。  相似文献   

12.
从采自海南东寨港的红树林卤蕨(Acrostichum aureum Linn.)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MA-318,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相硅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分离手段获得一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HRESIMS、1D NMR、2D NMR)鉴定该化合物为新的链烯酸酐,其结构为methyl(E)-3-(4-(2-((4-(but-1-en-1-yl)-2,5-dioxo-2,5-dihydrofuran-3-yl)methyl)butyl)-2,5-dioxo-2,5-dihydrofuran-3-yl)propanoate,命名为methylate cordyanhydride A。抗菌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对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活性化学成分,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反相HPLC 及重结晶等手段, 从采自青岛的褐藻叉开网翼藻(Dictyopteris divaricata Okam.)中首次分离得到了6 个单萜类化合物, 经红外波谱(IR), 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 (1), isololiolide (2), 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 (3), dehydrovomifoliol(4), (3R)-4-[(2R,4S)-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iol (5), (3R)-4-[(2R,4S)-4-acetoxy-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 (6)。并通过MTT 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 通过比色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14.
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生长和藻体化学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光照强度2 500~20 000 lx对孔石莼(Ulva pertusa)生长和藻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孔石莼在光照强度为12 500 lx时有最大的生物量积累。光照强度低于12 500 lx时,孔石莼的生长率有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光照强度高于12 500 lx时,孔石莼的生长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不同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孔石莼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逐渐变小;低光照条件也促进了孔石莼蛋白质的积累;当光照强度超过17 500 lx时,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光照强度对孔石莼化学组成也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藻体的N元素含量有所升高,但光强达到17 500 lx后,随着光强的增加,N元素含量反而降低;C元素的含量在光照强度达到17 500 lx后,含量也明显升高;H元素的含量在光照强度2 500~20 000 lx范围内,具有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