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汉东湖不同湖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鲁敏  谢平 《海洋与湖沼》2002,33(2):174-181
对武汉东湖 4个不同营养水平和不同滤食性鱼类密度的湖区 1 993— 1 998年期间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营养水平及滤食性鱼类的密度以Ⅰ、Ⅱ、Ⅲ、Ⅳ站的次序依次下降 ;各站间浮游甲壳动物总生物量及各类群 (枝角类、剑水蚤和哲水蚤 )的生物量差异较大 ,并且哲水蚤相对于剑水蚤的优势度以Ⅰ、Ⅱ、Ⅲ、Ⅳ站的次序上升。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结构在Ⅰ、Ⅱ站与Ⅲ、Ⅳ站间的差异尤为明显 :近邻剑水蚤与微型裸腹生物量在营养水平及鱼类生物量高的Ⅰ、Ⅱ站显著较高 ,而盔型透明的生物量在营养水平及鱼类生物量较低的Ⅲ站显著较高 ,表明水体的营养水平及滤食性鱼类的捕食压力是导致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在东湖不同湖区具有不同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报道1989~1990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类频级、优势类群。主要种和生物量;统计分析掠食性与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浮游动物与代表水库营养状态指标的总磷,透明度和深度的关系。提出浮游动物个体越小,其生物量与水库营养水平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3.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虫寻)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虫寻)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5.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9-166
本文主要研究福建海区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鲟3种经济蟹类的食性与营养级。结果表明,3种蟹类胃饱满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和锈斑鲟胃饱满系数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春季和冬季;3种蟹类皆为摄食混合饵料的动物,甲壳类和鱼类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其食性的生态类型较为接近,拥剑梭子蟹、红星梭子蟹属较典型的底栖生物食性类型,而锈斑鲟的食性相对较杂,其混合饵料的营养级分别为2.38、2.59和2.60,均处于第三营养层次(低级肉食性动物),3种蟹类之间的食物的重叠指数均超过0.7,它们的食物重叠显著,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主要是长尾类和短尾类)、鱼类、珊瑚虫、腹足类、底栖藻类等饵料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黄美珍 《海洋科学》2005,29(1):73-80
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14种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胃含物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无脊椎动物对饵料生物无明显的选择性,均为混合食性。其食性类型可分为:游泳生物食性类型、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混合食性类型、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食性类型、底栖生物食性类型、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类型。10种甲壳动物和4种头足类的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64~2.60级和2.04~2.88级。除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角突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ornuta)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drostris)属第二营养层次的杂食性动物外,其它的均属第三营养层次的肉食性动物。拥剑梭子蟹(Portunus haanii)、秀斑好(Caarybdis feriatus )、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uickii)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的食物生境宽度较大,它们对各种饵料生物的利用更趋均衡。4种头足类之间、3种蟹类之间食物重叠显著。长尾类、短尾类、鱼类和腹足类是台湾海峡主要无脊椎动物营养层次能量传递中的关键功能类群。  相似文献   

7.
基于氮稳定同位素的九龙江口鱼类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3年6—8月九龙江口采集到的隶属于13目42科61属共71种鱼类的营养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鱼类的δ15 N值跨度较大,介于7.23‰~14.66‰之间。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基准生物估算出鱼类的营养级介于1.70~3.89之间,营养级最低与最高的鱼类分别为少牙斑鲆(Pseudorhombus oligodon)与多鳞鱚(Sillago sihama)。与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数据进行比较,83.1%的鱼类的营养级均值处于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内,但81.7%的鱼类的营养级均值比Fishbase同种鱼类的营养级均值略低;与传统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比较,58.3%的鱼类的营养级在0.5个营养级的误差范围内。基于氮稳定同位素估算的鱼类营养级较低的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样品中低龄鱼及幼鱼比例较大有关。与其他方法相比,稳定同位素法在研究体型较小的幼鱼和低龄鱼营养级更具优势。鱼类营养级随其个体大小的变化明显,但存在种的差异性:不同体长的髭缟鰕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和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的营养级跨度较大,分别为1.54和1.43;而鳓(Ilisha elongata)等的营养级则跨度较小,这可能与不同鱼类的食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厦门东海域鱼类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厦门东海域58种鱼类的营养关系.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将厦门东海域的鱼类食性类型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该海域鱼类的营养级可分为4级:杂食性鱼类、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食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其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占优势,为63.79%.本文还分析了厦门东海域鱼类的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途径,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厦门东海域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1992年9月—1994年5月先后对快山湾海域作了7个航次调查。由实验室培养试验和现场采样分析两种方法得出食物链一个营养级的13C富集度分别为(1.6±0.2)×10-3和1.7×10’,两者几乎一致。由7个季度月的现场采集样品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从处在食物网底部的浮游植物到最高级的肉食性鱼类之间13C差值平均为6.9×10-3,相当于5个营养级;并由各类生物的碳同位素数据分别确定了它们在该食物网中的营养位置,其结果与食性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基本吻合。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崂山湾水体生物食物网中碳的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2011年春季和秋季在象山港海洋牧场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消费者食物源的δ13C值范围介于-13.75%~-24.29%之间;根据δ13 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4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SOM是该海域生物食物网的基础,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50.27%)比较大,大型海藻也是消费者的重要碳源(贡献率为35.5%),POM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为13.7%.消费者的δ15 N值则介于5.40% ~ 11.85%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7级之间,不同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网中不同的地位,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位于食物网的底端,游泳生物食性的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上层.  相似文献   

11.
于1997年6月-1998年5月用现场方法测定了烟台四十里湾海区总颗粒物质(TPM)、颗粒有机物(POM)现存量和栉孔扇贝同化率(AE)周年变化,并分析栉孔扇贝同化率与海区温度、盐度、TPM和POM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个海区TPM现存量秋季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夏季最低;海区POM含量变化不大,在1.34-1.65mg/L之间;栉孔扇贝同化率在春、夏、秋三了较高,冬季较低,其中在秋末冬初(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专业拖虾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研究了东海日本对虾的数量分布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区日本对虾的年平均渔获率为65.9g/h,夏季时较高,为136.5g/h,其次是春季时,秋、冬季时较低。冬、春季时日本对虾主要分布在26°00′~28°00′N海域,其密集中心位于100m水深区域。夏、秋季时整个调查区都有日本对虾分布,最高站位的渔获率为1000g/h以上,主要出现在夏季,且分布于长江口区和温台渔场区。整个调查区日本对虾最高现存资源量为1360.6t,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485t下降了45%。还讨论了日本对虾资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恢复日本对虾资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东海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徐兆礼  晁敏  陈亚瞿 《海洋学报》2004,26(3):93-10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分别进行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饵料生物量的数量变动,时空分布及与鱼渔场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总生物量均值为65.32mg/m3,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0.9mg/m3,约占总生物量的60%,其中秋季大于夏季大于冬季大于春季.总生物量与饵料生物量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高生物量(250~500mg/m3)区分布范围极小,一般占总调查面积的1%~4%.东海北部近海125°00'E以西,29°30'N以北水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最明显.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平面分布取决于甲壳动物丰度的分布.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与鳀鱼中心渔场及其仔、稚鱼高密集区分布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春季鳀鱼中心渔场(>100kg/h1)和仔、稚鱼高密集区(≥100尾/网)位于东海中南部(28°00'~29°30'N)饵料浮游动物最高生物量(100~250mg/m3)密集区内或边缘水域.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 Heterotrophicmicrobesarenowconsideredtobe significantcomponentsof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 marinepelagicecosystems.Heterotrophicbacteriacon- stituteamajorpoolofbiomassinopenecosystem (WilhelmandSuttle,1999).Theyconsumealargepor- tionofprimaryproduction(Li,1998;Sherryetal., 2002;Lietal.,2004),andtheymineralizemostofthe dissolvedorganiccarbonthattheyconsume(Azamet al.,1983;Richetal.,1997;Azam,1998).Therolesof planktonicprotists,suchasheterotrophicflagellates andciliates,inmicro…  相似文献   

16.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oceanographic surve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our seasons during 1997~2000 (23°30′~33°00′N,118°30′~ 128°E), the variation of total biomass and die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are approach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biomass is 65.32 mg/m3 in four seasons, autumn (86.18 mg/m3) being greater than summer (69.18 mg/m3) greater than spring (55.67 mg/m3) greater than winter (50.33 mg/m3). The average value of diet zooplankton hiomass is 40.9 mg/m3.The trends of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both in the total biomass and the diet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re similar. The high biomass region (250~500 mg/m3) is very limited, only accounting for 1% of the investigation area.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iomass is very remarkable in the west and north parts of East China Sea coastal waters (29°30'N,125°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diet zooplankton depends on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of crustacean. The distribution of diet zooplankton is related to the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the high-density area of young fish and larval. In spring, the central fishing ground of Engraulis japonicus (>100 kg/h) and the high-density area of young fish and larval (>100 individuals per net) are located at the same place of high-density (100~250 mg/m3)area of diet zooplankton in the middle-southern part of East China Sea or the edge of its waters.  相似文献   

17.
黄岛油码头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黄岛油码头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92.11—1993.9)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比,并于1993年1月和3月对该地水质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49属56种,其中绿藻类6属8种;褐藻类12属14种;红藻类31属34种。  相似文献   

18.
DistributionofbiomassofzooplanktonintheKuroshioareaoftheEastChinaSea¥MengFan;ChenShiqunandWuBaoling(FirstinstituteOfOceanogra...  相似文献   

19.
2015年5月黄海及东海北部大型水母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涛  王俊  吴强  袁伟  栾青杉 《海洋与湖沼》2016,47(1):195-204
2015年5月搭载“北斗”渔业调查船、使用渔拖网的采样方式,在整个黄海及东海北部进行系统的走航式大面调查,记录了30°N—39°N海区内的大型水母种类组成、伞径大小及生物量分布,估算和比较了大型水母与其他渔业生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5月整个调查区,大型水母的总生物量估算值5.9万t,绝大部分由黄海中部的多管水母和洋须水母生物量贡献所致。出现的大型水母种类伞径分布呈单峰型。不同种类的水母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和水文偏好性。其中,洋须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北部50m水深以深水域,多管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部50m水深以浅的西侧以及整个东海北部;沙海蜇多为幼体,分布于黄、东海交汇区31°N—33°N间;霞水母较为集中出现于31°N以南、123°N以西近海。各水母种类的高密区的底层水温按洋须水母、沙海蜇、四叶小舌水母、霞水母呈升高趋势。东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与沙海蜇相近;黄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较洋须水母略高。沙海蜇和四叶小舌水母较其他水母的适温范围宽。霞水母和洋须水母处于相对高盐区域。  相似文献   

20.
青岛小青岛海区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岛的小青岛海区的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88.4—1989.3)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化,并对其作了初步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标本61属、78种。其中红藻34属44种;褐藻16属19种;绿藻9属14种;兰藻1属1种。[见检索表] 全年中不同方位生物量以东面最高,北面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