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瑞飞  孙卫 《地质论评》2009,55(3):444-44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藏的精细描述,指出微裂缝对提高储层渗流能力、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藏微裂缝线密度为7.86条/cm,微裂缝开度为3.70μm,微裂缝间距为1.2723mm,微裂缝孔隙度为0.29%,微裂缝渗透率为332×10-3μm2。微裂缝孔隙度是基质孔隙度的2.74%,微裂缝渗透率是基质渗透率的12.15倍。微裂缝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是造成研究区超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有相对高渗透层的主要原因。微裂缝发育及展布状况是沉积微相带及基底断裂基础上成岩过程中多期古构造应力场与现今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油气勘探中以寻找有利的沉积相—成岩相—微裂缝带为勘探目标,会加大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低渗透油气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低渗透砂岩储层中的裂缝能够起到很好的储集和导流作用,对裂缝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牛庄洼陷牛35断块沙三中发育低渗透砂岩,为主要含油层系,前人对研究区低渗砂岩储层中的裂缝研究较少。运用岩心观察、镜下薄片观测及CT扫描技术对牛35块沙三中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发育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牛35块宏观裂缝主要发育低、高角度斜交剪切缝,长度在2~20 cm之间,分布间距大,但整体裂缝密度仅为0.27条/m,裂缝很不发育,难以构成有效的裂缝系统;微观裂缝较发育,包括粒内缝和粒间缝,改善了储层的连通性,有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与牛104井、河125-1井相比,牛35井岩石矿物接触关系更加不稳定,胶结程度更低,更容易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裂缝由上到下呈辫状发育,裂缝体积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大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江汉油田盐间非砂岩储层的特征及裂缝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韵律发育,部分韵律层段存在有工业价值的油藏,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膏岩、含膏泥岩、钙芒硝质白云岩等,储集空间有孔隙、孔洞和裂缝,以裂缝为主。同一储层中多种储集类型共存。在该类储层中,渗透率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孔隙度的大小,而与孔隙结构的分选性,即孔喉的大小、形状、连通程度和裂缝发育情况、充填程度等有关。孔隙结构整体以微喉为主,综合评价属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试井资料和裂缝的形态、产状、密度、分布范围研究后认为,裂缝主要是在高压异常、差异压实、成岩、构造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成岩作用是水平层间缝、构造作用是各类扩张缝和剪切缝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青西油田位于酒西盆地西部的青南凹陷,油田主体构造格局为窟窿山背斜和柳沟庄断鼻,储集体主要是下白垩统下沟组半深湖-深湖亚相泥云岩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砾岩.下沟组地层现今埋深大于4000m,处于晚成岩阶段,岩石胶结致密,属于特低渗储层.由于泥云岩具有纹层状结构和富含长石、石英等特殊矿物成分,以及铁白云石胶结的砾岩具有较强的刚弹性,在多期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下,易形成顺层或切层裂缝网络、粘土矿物转化收缩缝网络、成烃演化微裂缝网络、溶蚀缝洞网络和构造裂缝网络等,构成油气运聚的网络,在流体封存箱和流体异常高压成藏机制作用下形成裂缝性油藏,油气富集在构造转折带、弧形断裂外侧、断裂交互部位、背斜构造等应力集中和释放区.油藏含油气层段长,下沟组整体含油,油气富集程度差别大,裂缝是油气主要的渗流通道和重要的储集空间.由于岩石矿物成分复杂、裂缝类型及组合形式多样,故有效裂缝发育段的识别难度较大.该油藏具有井间产能相差悬殊、产量递减速度快、弹性产率差异大、酸化改造效果不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奔 《地质与勘探》2020,56(3):627-634
水力压裂是页岩油气增产的主要手段,其核心是向储层连续泵入压裂液迫使储层产生水力裂缝/缝网形成油气运移高效通道,从而达到油气增产的目的。相较人工主缝,微裂缝具有数量大、缝宽小、走向复杂等特点,常规支撑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支撑,如何提高微裂缝的导流能力是进一步提高页岩油气产能的关键。微缝导流能力实验表明:微支撑剂嵌入页岩裂缝表面导致一定程度的渗透率损害,但支撑微裂缝的渗透率仍比页岩基质渗透率高出2~3个数量级,仍可为页岩油气运移提供有效渗流通道。本文系统分析了微支撑剂对微裂缝的支撑特性、微支撑剂的长距离输运性能及辅助降滤等特征,提出了微支撑剂对致密油气增产的内在机制。结合我国致密油气储层基质孔隙尺度,形成了考虑微裂缝开度及基质孔隙尺寸的微支撑剂选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瑞飞  陈明强 《地质学报》2007,81(10):1432-1438,I0003,I0004
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沿25、西南部庄40两区块延长组长6段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区块目的层砂岩目前均处于中成岩B期。受成岩环境酸碱性的控制,沿25区块普遍发育浊沸石和绿泥石,其浊沸石溶蚀孔隙为有利的储集空间;庄40区块高岭石较为发育,长石、岩屑溶孔为有利的储集空间。成岩过程中孔隙度演化的定量研究表明,相似的成岩演化阶段,孔隙度的演化不同。两区块初始孔隙度相近,沿25区块为34.91%,庄40区块为33.42%。机械压实过程中,沿25区块孔隙损失率为40.33%;庄40区块孔隙损失率为55.45%。胶结、交代过程孔隙损失率:沿25区块为46.86%;庄40区块为36.51%。后期溶蚀过程中,沿25区块次生孔隙空间主要为浊沸石溶孔,次生溶孔占比例为55.76%;庄40区块次生孔隙空间主要为长石、岩屑溶孔,次生孔隙占比例为73.51%。两区块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为优质储层的筛选及相关砂岩油田的滚动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油层组属于特低渗储层,裂缝发育、分布情况及裂缝的有效性已成为制约油气有效勘探开发的瓶颈之一。以统计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以非均质性储层有限元应力场模拟为手段,对华庆地区长63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进行了定量化预测研究,同时结合定向岩心、薄片裂缝定量观测结果,主要依据裂缝方位、间距和密度等特征参数,初步建立了长63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网络概念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储层裂缝发育基本状况,包括天然裂缝密度、裂缝展布形态和不同井区裂缝组合的差异性。同时,根据长63储层岩心裂缝充填情况与充填概率、裂缝结构面力学性质以及裂缝产状与现今水平主应力走向之间的关系,对储层裂缝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储层中无效裂缝居多,达85.6%,有效裂缝仅为14.4%;但经压裂改造后,NEE-NWW向范围内的天然裂缝系统往往易改造或转变为“有效”“显”裂缝系统,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Qom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朗Garmsar区块Qom组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岩性以生物屑灰岩、含砂生物屑灰岩、泥晶灰岩为主,是典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利用区内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露头岩样测试资料,对Qom组沉积相进行标识及类型划分,并对Qom组沉积微相及其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区域开阔台地相~高能红藻滩微相和局限台地相~泻湖夹台内滩微相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F段中部的粒内溶孔较为发育,而溶缝主要出现在C1、C3亚段,整个Qom组构造微裂缝不甚发育。但储层孔渗条件比较差,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且存在严重的不均一性。为此,从沉积相与储层特征角度研究认为,中伊朗盆地Garmsar区块Qom组油气勘探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微米CT页岩微裂缝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页岩储层中的微裂缝是页岩气的储集空间,也是页岩气运移、散失的重要通道。通过微米CT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FE- SEM)和岩芯观测等手段,明确了焦石坝地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微裂缝结构特征,对比了微裂缝在不同条件下(地表或地层)的张开度及其对页岩渗透率的贡献,初步探讨了微裂缝对页岩纳米孔隙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微米CT可将页岩样品分为基质组分、高密度矿物(如黄铁矿)及裂缝三个部分,其体积比分别为97. 88%、0. 88%和1. 24%;② 微裂缝在空间上主要呈孤立状、细长条状或锯齿弯曲状,其长度分布范围为3. 4~299μm,以3. 4~20μm为主,平均为12. 44μm;③ 微裂缝在地层中的张开度约为2. 2~30. 33μm,平均为3. 97μm,相对于地表张开度(平均为6. 24μm)降低了36. 38%。尽管这部分微裂缝体积仅占页岩样品总体积的0. 7%,却提供了页岩储层中70%以上的渗透率。笔者认为JYA井龙马溪组页岩内部大量发育的网状结构微裂缝是页岩气沿着“孔隙—微裂缝—宏观裂缝”路径发生强烈“解吸—运移—逸散”作用的重要通道,进而导致孔隙因流体压力降低而压缩变形和闭合,不利于纳米孔隙的保存,这对于研究微裂缝在页岩储层中主要为储集空间或逸散通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储层裂缝研究是低渗致密岩性油气藏研究的关键。低孔低渗储层中裂缝的发育不仅成为油气运移通道,更是储存空间,为研究研究区储层裂缝在天然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文章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背景出发,通过显微构造研究、成岩作用研究及储层微裂缝中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储层微裂缝发育时间晚于压溶作用发生时间,而早于储层最大埋深时间即排烃高峰期。储层微裂缝的发育为上古生界气藏的成藏提供了必要的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1.
通过铸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孔喉图像、毛细管压力、恒速压汞、气水相对渗透率、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实验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低孔、低渗-特低渗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而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岩原生矿物组合与成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的控制,盒8段各砂岩类型由于其矿物成分不同导致孔隙结构的差异,也是各砂岩类型储集性能与渗流能力存在差别的直接原因。在孔隙结构参数中,喉道的大小、有效孔隙与喉道的体积及其连通性是决定储层储集与渗流能力的关键。大孔喉对储层渗流能力的贡献更大,中-小孔喉则对储集能力的贡献相对较高。微裂缝是除孔隙结构以外影响砂岩储集性能与渗流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港枣园油田火山岩裂缝性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港枣园火山岩裂缝性稠油油藏,储层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是导致其开采难度大的关键因素。岩心、薄片、CT扫描、压汞、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研究表明,枣园火山岩为玄武岩类,可细分为气孔玄武岩、致密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岩相可划分为溢流相和爆发相2个亚相和气孔玄武岩、致密玄武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4个微相;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既有孔隙,又有气孔和裂缝,储集空间划分为3大类和12种类型,可以组合成5种储渗配置关系,并以裂缝-孔隙型和大孔大缝-小孔小缝复合型储集渗流模式为主要的储渗模式。根据岩性、缝洞发育程度、物性高低和储量大小,本文对基质和裂缝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类。构造作用和岩相是火山岩裂缝性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东濮凹陷沙三段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主控因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裂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沙三段储层中发育的裂缝按规模可分为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两大类,按成因可分为构造缝、超压缝和成岩缝。构造缝走向以NNE向、NE向为主,其形成可分为两期,分别为40~35 Ma沙河街组沉积中后期和25~18 Ma东营组沉积末期。超压缝的形成与膏盐脱水、烃类充注和膏盐层封堵作用有关,形成于33~25 Ma东营组沉积时期。压实作用、溶解作用、收缩作用等成岩作用均可形成微裂缝。裂缝的形成序列为:早期构造缝-压裂缝-溶解缝-超压缝-收缩缝-晚期构造缝-溶解缝-压裂缝;裂缝的发育可以改善储层物性,宏观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微观裂缝既可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又可作为酸性流体流动通道,产生次生孔隙带,提高储层孔隙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测井多种资料,系统研究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储集空间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裂缝三大类;储层孔隙组合有孔隙型、裂缝型、孔-缝复合型,其中孔-缝复合型最为有利;储层具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和强非均质性的特征,埋藏压实作用对火山熔岩的影响有限,不整合面和喷发间歇面、断裂发育带对有利储层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腹部石西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有基质溶孔、气孔或杏仁体溶孔、角砾间溶孔、微裂缝和裂缝等,其中与裂缝连通的各类溶孔占主导地位;在岩石分布上以集块岩、条带状熔岩、角砾熔岩和致密凝灰岩为主,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则相对较少;储层物性主要表现为高孔低渗,只有裂缝具有较高的渗透率,且裂缝以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研究还发现,岩性岩相、裂缝和风化淋滤作用是影响该风化壳储层的主要因素。区内油层主要聚中在构造高部位、靠近断裂带和有利岩相区域;油层分布在离石炭系风化壳顶面25~150 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王瑞飞  陈明强  孙卫 《地质论评》2008,54(2):270-277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沿25、庄40、庄19三个区块超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隙喉道类型多样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孔喉分选系数在2.0~2.5之间、变异系数在0.1~0.2之间物性较好;较大孔喉是决定和改善储层渗透性的重要因素,细小孔道对储层储集能力的贡献较大,储层微裂缝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参数的差异、孔喉特征参数的差异等,均归因于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砂砾岩储层中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对储层整体油气运聚、成藏起到了重要影响。利用恒速压汞技术探讨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三段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中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及不同尺度孔喉的物性贡献。研究表明:(1)低渗—特低渗砂岩和常规砂岩相比具有孔隙大小中等,喉道半径偏小,孔喉比异常大的特点。渗透率受孔喉半径变化影响更明显,大半径喉道数量和分布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关键因素;(2)低渗—特低渗砂岩孔隙主控进汞区是控制流体流动最有效最主要的空间,渗透率越高,孔隙主控区的喉道半径范围越大。孔喉过渡进汞区进汞贡献主要来自孔隙和喉道联合进汞,随着喉道半径减小,细喉道逐渐成为流体储集和流动的主要空间;喉道主控区渗透率贡献也很低,微细喉道及微喉道是进汞主体空间,孔隙贡献基本为0,该阶段流体流动能力受喉道半径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渗透率增加,低渗—特低渗砂岩渗流能力的决定性喉道半径值从1~2μm增大到3~4μm。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低渗—特低渗砂岩微观孔喉定量表征填补了渤海海域相关研究的空白,从而有助于实现该类储层全面准确的储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裂缝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识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描述了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在地球物理方法上的响应。钻井提示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有11种,主要储集空间为气孔、溶孔、砾间孔和裂缝。有效火山岩储层总孔隙度多为5%~10%,裂缝孔隙度通常仅0.2%~1%。裂缝的密度和开启程度是渗流性和产能主控因素,其密度和充填程度随岩性岩相变化而变化。在井区,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成功识别出裂缝长度和密度,进而估算裂缝视孔隙度。在无井区,叠前裂缝检测方法可以半定量识别裂缝密度和方向。火山岩储层的测井-地震识别成果应用于庆深气田天然气开发井网部署和井下压裂方案,已经取得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19.
宋鹏 《世界地质》2015,34(3):716-725
以岩芯裂缝和薄片资料为基础,结合成像测井技术和地震资料研究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该区火山岩储层发育原生裂缝和构造-后生裂缝,原生裂缝张开度小,对改善储层意义不大;而构造-后生裂缝张开度大,延伸较远,能提高储层的储渗能力。通过FMI成像测井可识别出高导缝、高阻缝、微裂缝和钻井诱导缝,其中高导缝和微裂缝一般为有效裂缝。根据高导缝走向和构造特征,将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裂缝分为3个区:北部区、中部区和南部区,其中北部区和南部区受顺直断裂控制,高导缝具有两个优势走向;中部区受交叉断裂控制,高导缝为一个优势走向。中部区裂缝平均密度最高,倾角属性也显示为有利裂缝区,可以作为勘探和井位部署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并借助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砂山组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该区岩石中泥质含量高,岩性复杂,可划分为泥岩、碳酸盐岩、砂岩和混积岩4种类型。储集层中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微裂缝等,形成了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特征。微裂缝是该区主要渗流通道,而微孔隙是主要储集空间,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该区微裂缝类型包括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储集层岩石纹层发育,砂质纹层和泥灰质纹层交互出现,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岩石受力不均衡、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泥岩收缩是形成微裂缝的主要原因。该区储集层物性受压实作用明显变差,溶蚀和胶结作用同时存在,对储集层物性影响较大。储集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由近似垂直的斜线段和近似水平的曲线段两部分组成,中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拐折点。斜线段反映了微裂缝特征,近似水平曲线反映了微孔隙特征。利用毛管压力曲线求取的排驱压力和平均孔喉半径无法真实地表述此类微裂缝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提出了有效孔喉半径概念,可以合理表述该区微裂缝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