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可拓方法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风灾害是全球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处于台风多发区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可拓方法具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运用可拓方法的基本理论,建立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在海南岛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经典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建立的物元模型,选取台风灾害中的综合灾度、风速和降水的危险性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可拓模型计算不同单元格内的灾害等级,得到海南岛台风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呼伦贝尔东明露天煤矿矿坑边帮地下水渗漏的问题日益严重,矿区原有的疏干降水井排水能力及效果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目前,对矿区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力联系缺乏精准全面的认识和数据。通过瞬变电磁法对矿区地下水渗漏较严重的西北部进行三条勘探线(77个物理点)勘查,结果表明该区存在三处视电阻率低阻异常带,判定其主要为含水断层(裂隙)所致;结合矿区地形、地层岩性与矿区地下水矿化度,对上述异常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综合解释,并结合新施工的疏干降水井抽水验证了上述异常的可靠性,为矿区后期布置疏干降水井圈定了靶区,对当地同类型矿区地下水渗漏灾害治理起到了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呼伦贝尔东明露天煤矿矿坑边帮地下水渗漏的问题日益严重,矿区原有的疏干降水井排水能力及效果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对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破坏。目前,对矿区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力联系缺乏精准全面的认识和数据。本文通过瞬变电磁法对矿区地下水渗漏较严重的西北部进行三条勘探线(77个物理点)勘查,结果表明该区存在三处视电阻率低阻异常带,判定其主要为含水断层(裂隙)所致;结合矿区地形、地层岩性与矿区地下水矿化度,对上述异常带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综合解释,并结合新施工的疏干降水井抽水验证了上述异常的可靠性,为矿区后期布置疏干降水井圈定了靶区,对当地同类型矿区地下水渗漏灾害治理起到了应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滑坡灾害评价原理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唐川  JorgGrunert 《地理学报》1998,53(B12):149-157
本文论述了用于建立判别和定量划分滑坡危险性和灾害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滑坡灾害评价程序包括四个层次:①基础信息分析;②精坡危险体评价;③滑坡危险性评价;④滑坡灾害评价。研究区选择在德国渡恩地区,评价结果表明大量复杂的信息能有效地通过GIS集成和分析,确定研究医滑坡危险性和灾害的等级并作出其分区图。本文由地貌学家提出的滑坡灾害评价为规划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对区域规划和建筑工程非常有价值的拄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分区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沙漠化灾害是影响重大的全球性灾种之一,其危险度分区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分区评价的依据和原则出发,制定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以此对我国北方的沙漠化灾害危险度进行了分区评价,共区分出15个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区,其中包括6个轻度危险度区、5个中度危险度区和4个重度危险度区,并对每个危险度区的基本概况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新技术区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伟  顾朝林  陈田  邱友良 《地理研究》1998,17(3):233-24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技术园区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通过建立的中国高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989年~1994年(历年)进行了发展现状与增长评价,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30个省、市、区科技发展综合实力和52个高新区发展条件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认为:北京、上海、沈阳等7个高新区是今后中国高新技术区发展扶持的重点区;天津、吉林、西安、郑州可视国家经济实力给予适当支持;建议将包头、珠海、保定等15个国家级高新区降为省级高新技术区开发。  相似文献   

7.
川藏公路冷曲河段工程地质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公路改扩建工程。深入系统地认识冷曲河廊道工程地质条件是保障工程建设和交通安全的科学基础。本文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进行了定性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岩土体内摩擦角与粘聚力、断裂密度与活动性、外动力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工程地质指数与集对分析模型分别对工程地质区及亚区进行定量评价;将定量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并用公路灾害线密度进行验证,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分为3个区和6个亚区,并编制了廊道工程地质分区图,结果可为川藏公路工程整治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以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为风险构成因素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3个因素的大小并绘制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图。运用GIS技术计算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绘制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大兴安岭地区、黑河西北部、齐齐哈尔、伊春、双鸭山、哈尔滨为轻微风险区,南部、西北、东北为低风险区,中部、北部、绥化为中风险区,鸡西、佳木斯、鹤岗的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对于正确认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风险水平及制定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环境风险的模糊多指标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污染物性质、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地下水社会价值功能等因素出发,筛选出22项评价指标,初步构建具有多层次结构特点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将地下水环境风险定义为风险等级与风险重要性乘积的基础上,对风险等级与风险重要性等级的分级标准进行探讨,建立风险评价的模糊多属性决策分析模型。作为案例,将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于皖北3个城市浅层地下水环境风险的分析,取得较好效果,为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特征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8,他引:29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本身固有的不稳定属性,是系统结构、功能状态在人类活动干扰及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具有的敏感性、易变性和弹性的综合反映。可以以河川径流中冰雪融水比重、地表径流入渗占地下水补给比例、地下水补给强度、地表水的引用率等十项指标(IRRUDQELTS)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表明该区属地下水严重脆弱区,其中又以民丰县、皮山县为极端脆弱,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戈壁地区公路防沙措施防沙效应的风洞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穿越河西走廊西部戈壁荒漠的嘉峪关至安西一级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洞模拟试验,针对不同类型公路路基横断面和防护措施设计模型,采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研究模型的流场变化,进而探讨戈壁公路风沙危害形成机理及防沙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研究区内风沙活动以不饱和风沙流为主,携沙风对公路路基掏蚀、磨蚀严重,需要对路基边坡进行有效砌护;②为了在公路表面形成输沙通道,中央隔离带地表与行车路面应保持同一高度,隔离带采用空隙度大于30%的疏透型;③在公路两侧沙源丰富地段,公路边坡的坡角应小于40°,并且取消防洪沟,以防止沟内积沙;④在沙源丰富地区,公路两侧由外到内依次铺设草方格、覆盖砾石、设置积沙沟的防沙带,可以减少气流中的含沙量,阻止流沙上路,有效解决公路风沙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善沙漠地区交通是保证沙漠地区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先决条件。开展沙漠地区交通建设刻不容缓。现阶段沙漠地区高等级公路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沙漠中的自然特征,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沙漠公路隧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中充分展示环保节能的理念,并进行了初步的经济效益分析,论证了在沙漠地区修建此种隧道的可行性。认为开展沙漠中公路隧道的建设不仅可以在沙漠中起到防风固沙的绿化作用,而且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T. X. Zhu   《Geomorphology》1997,20(3-4)
During 1989–1990, delailed monitoring of deep-seated, complex tunnel systems was conducted in Yangdaogou, a subbasin in the Hilly Loess Region, Shanxi, which has a catchment area of 0.203 km2. It was found that tunnel flow hydrological process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quick response to rainfall, an early flow peak, and a short duration. All the tunnel discharge was derived from overland flow entering via inlets. However, discharge i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rainfall parameters in some tunnels, which is contrary to observations on surface plots. Field surveys show frequent blockages of tunnels caused by collapses inside the tunnels which could be reopened in subsequent events, as well as the occasional abrupt opening of new inlets. As a result, tunnel discharge was highly erratic in some of the monitored events. Partial damming within the tunnel systems may also be involved. Hence, instability in the tunnel system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hydrologic response. During the period of monitoring, fifteen events occurred and on average at least 43% (ranging from 0 to 78%) of the total basin water discharge was routed through four major tunnel systems which account for 90% of the catchment area of all tunnel systems in the basin. The deep-seated tunnel systems in this area seem not to be developed from the micro-pipes close to the surface. Instead, they are most likely formed in some catastrophic storms and expanded in subsequent storms. 1997 Elsevier Science B.V.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technical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ques used to calculate future economic impacts, using two quite different situations: a technology park in a major urban area and the suspension of fees at a tertiary institution in a provincial town. A number of issues arose which required assumptions to be made. Notable among these were the lack of regionalized input–output tables and estimating the ‘leakage’ to economies outside the specified target area.  相似文献   

15.
粤北岩溶山地土壤垂直渗漏与粒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俐  魏兴琥  徐喜珍  周红艳 《地理研究》2013,32(12):2204-2214
选择广东粤北连南两个典型岩溶山地剖面,调查了剖面裂隙、漏斗等的垂直分布特征,采样分析了土壤粒度垂向变化。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的构造运动、差异风化和溶蚀等形成的裂隙、漏斗和孔穴在降水入渗、土壤自重力和溶蚀作用下成为土壤地下迁移的通道;漏斗、裂隙及孔穴主要分布在0-10 m的范围,根据横断面调查计算,漏斗土壤占整个断面面积的23.1%-28.1%,裂隙土占整个断面面积的5.3%-8.9%,孔穴土占0.16%,土壤面积占整个剖面面积的28.4%-37.16%。在漏斗和裂隙中土壤颗粒物以粗粉沙和砂粒为主,次为粘粒和细粉沙,随深度增加砂粒含量降低,粘粒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其变化与漏斗和裂隙底部形态、角度、宽度等有关;土壤粒度分布特征证明岩溶山地土壤存在水平和垂直两个运移过程以及地表侵蚀、土壤细粒物质下渗和土壤细粒物质堆积三个迁移阶段。  相似文献   

16.
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阻沙效益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胡孟春  赵爱国  李农 《中国沙漠》2002,22(6):598-601
利用野外风洞,对沙坡头铁路风沙防护体系各组成要素的阻沙率和流沙的输沙率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在同一风速下,分别测定了野外、风洞同一项目对应的风速梯度,确定了风洞实验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的转换系数,实现了数据转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防护体系各要素阻沙效益.以输沙率、阻沙率概念为基础,确立了风沙防护体系宽度计算公式.根据风洞实验转换数据,计算了不同风速下的防护宽度.研究结果对于我国荒漠区铁路、公路风沙防护体系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弥补岩溶区地下土壤漏失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空白,基于在粤北岩溶区连南县多个岩溶山地采矿断面、公路修建断面实地调查获得的56条裂隙、40个漏斗和多个孔穴的调查数据,以及粤北岩溶丘陵、峰林区英德市岩背镇、九龙镇等40多个样方的地表景观实地调查资料,探讨构建岩溶地下土壤漏失程度评价指标与标准。首先,充分考虑了土壤漏失途径、阶段、各指标的关联性、断面调查数据及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等,将定性指标与量化指标结合,采用裂隙、洞穴、漏斗3个一级指标和与溶洞连通度、断面比、密度,洞穴类型、数量、位置,漏斗深宽比、形状、周边裂隙发育情况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岩溶区地下漏失无漏失、轻度漏失、中度漏失、重度漏失分级标准;其次,将基岩、地貌、地形、岩石裸露率、植被结构、类型、盖度和土壤深度等地表景观特征作为地下漏失程度的辅助参考指标,使地下漏失评价与地表石漠化程度评价能够有机结合,共同形成岩溶环境评价的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8.
陈璋  刘章捷  王云安 《山地学报》2004,22(3):347-351
以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宜昌至恩施公路隧道初勘过程中工程物探运用实例为基础,探讨了在公路隧道勘察中工程物探勘察工作运用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和地质可对比性等。  相似文献   

19.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冬季地面反射光谱特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冬季453个光谱观测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得到了一些新认识,主要有:①碧空条件下,塔中地区沙漠的地面可见光通道反射率约为25.8%,近红外通道反射率约为28.6%;②碧空条件下,沙丘可见光及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具有在沙丘各部位,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大于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而在沙丘的不同部位间,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变化较小,沙丘朝阳坡的可见光及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略大于背阴坡;③碧空、昙天、阴天中,可见光与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均是以阴天为最大;④在较晴朗的天气条件下,沙丘的可见光及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均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⑤霜对沙面可见光及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起增加的作用,与无霜时比,可见光通道反射率增大约2.6%,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增大约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