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教育的推行与实践,需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但仅具环境知识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为若能通过一些专题实践活动,加强环境科学理论知识与环保实践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增强环保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1.思想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唤起学生对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使其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形成。通过学生的宣传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即每个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有平等地享有自然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即人际平等和代际平等。提高环保意识,不仅仅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自觉地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学科实施环境教育中,有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意识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训练,只是以环境危害的具体事例、数据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危害的严重性,懂得一些环保常识,忽视了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态度目标,即从我做起,大家共同努力,环境污染问题才能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张琦  余国培 《地理教学》2001,(1):32-33,28
生态学校是一项全欧洲性的,旨在推动和鼓励中小学开展全校性环境活动的一个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将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全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并努力向周围社区辐射。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环境活动机会: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具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志先 《地理教学》2022,(8):46-47+5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自觉践行环保行为,需要科学、系统、全面、长期的环境教育。为系统深化青岛市初中学生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打造青岛教育特色品牌,笔者研发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对课程纲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宋洁 《地理教学》2011,(20):29-30
当前生态城市、人与环境和偕发展等概念持续升温,环境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培养环境教育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新需要,高校也开始没立环境教育专业;我校是中国较早开始并注重环保教育的中学之一,环保教育、绿色校园行动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更好的为社会、为学校、为学生服务,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环保知识。更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不仅指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及企业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城市总体上朝可持续方向发展,但多呈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牺牲了部分环境,具体表现在生活用水浪费、工业用水重复率低、工业粉尘排放量大、物质利用率低。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实体单元,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转向利润最大化,但环境意识较薄弱。广州企业的环保行为表现出被动的特点,且环保投入比例过低,环保机构作用弱,多进行末端处理,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2.
王凯  李志苗  肖燕 《热带地理》2016,36(2):237-244
基于道德动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基于利己动机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综合模型,检验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表明:与单一理论模型相比,综合模型对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解释力度相对较高;后果意识与责任归属、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正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98、0.50、0.70和0.66;主观规范和个人规范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0和0.51,而生态世界观对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游客的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景区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和利用环保志愿者的监督、劝解以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游客也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活动中增加关注环境行为的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13.
彭刚建 《地理教学》2010,(22):35-36
一、活动目的 1.每逢节假日,人们都习惯用纸质的贺卡来传递祝福,可不久这些贺卡就会出现在垃圾堆里或闲置在某个角落里。制作4000张贺卡就等于砍伐了1棵树!在洪水泛滥、沙尘暴肆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日益增高的恶劣环境下,通过此活动来更好地唤起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减卡救树,真正以我们小小的行动来支持环保事业。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人类自身的发展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我们中学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除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使他们初步建立环境意识外,还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5.
高梅英 《地理教学》2013,(17):27-28
正一、设计思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现代的初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环境意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环境保护的好坏和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面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向中学生宣传一些基本的环保知  相似文献   

16.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10,(14):17-19,10
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产生。环境道德教育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是以一定的环境知识为基础,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渲染,激发起其保护环境的情感,并由此树立起环保信念和信心,克服环境保护中遇到的困难、磨练意志,最终达到促成其环保行为产生的目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知识是基础,但不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对落实课程思政、推进海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学科性质、高中地理教科书、海洋地缘环境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适切性;从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教学的维度,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最后,从注重主题情境式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快递包装废弃物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吸纳了大量的快递包装,而且包装废弃物也非常多;(2)快递材料主要有纸包装,塑料袋,胶带和缓冲填料四种类型;(3)学生和学校在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方面表现不佳;(4)本文研究的样本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分为四类,由此得出女大学生比例较高的大学应更加重视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问题。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1)建立校园垃圾回收系统是解决快递包装废弃物问题的最有效方法;(2)社会应该倡导绿色包装,从废物产生的源头进行管理,因为大多数快递包装材料不易自然降解,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存在巨大的隐患;(3)学校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教育和惩罚结合实施,包装物回收制度将能更好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刘志伟 《地理研究》2012,31(8):1512-1522
基层民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云南乡规民约石刻中包含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审美、环境与风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朴素认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具有环保条款的乡规民约石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云南民间环境意识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低谷期、恢复期、下降期等6个阶段。民间乡规民约石刻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规律和民间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清代以前,云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较小,环境问题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代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经济开发对植被的不断破坏以及战争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打乱,云南民间环境意识也就不断增强。从空间方面看,云南环保型乡规民约石刻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同时也是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案例教学能使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到三个转变: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编学习案例,能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能力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以《8.2环境问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