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层”覆盖区找矿一直是常规化探找矿难题,论文利用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对红层覆盖区已知铅锌矿、金矿进行了试验。对湖南柳塘岭、江东、沃溪等3个隐伏矿床土壤热磁组分异常特征分析认为:在20~60目粒度、焙烧温度850℃、焙烧时间60 min、分选电流3A实验条件下,焙烧后Pb、Zn、Ag、Cu及磁化率均高于焙烧前,As、Sb低于焙烧前,形成的波峰与矿体对应关系较好。含矿异常特征表现:一是在矿体头部及尾部同步出现Pb、Zn、Ag、As、Sb多点连续波峰及单点波峰,形成双峰,强度较高,吻合性好,Cu通常在Pb、Zn、Ag、As、Sb两峰间出现一连续宽缓的波峰,通常在矿体前缘后尾错峰出现磁化率波峰,形成磁化率—Pb、Zn、Ag、As、Sb—Cu—Pb、Zn、Ag、As、Sb—磁化率异常分带;二是在矿体头部、中部、尾部同步出现Pb、Zn、Ag、As、Sb、Cu元素波峰,形成三峰现象,同时,在矿体前缘及后尾错峰出现磁化率波峰,形成磁化率—Pb、Zn、Ag、As、Sb、Cu—磁化率异常分带。上述异常特征可作为红层覆盖区隐伏矿异常特征标志。  相似文献   

2.
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应用在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数据处理中,对准苏吉花试验区十四种元素的组合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根据组合变量中元素间的相关性和因子得分来制作因子得分计量图,划分和圈定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分析每个因子对矿体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矿化指示元素组合可以划分为F1(Cu-Mo-Ag-W-Bi-Te)、F2(Pb-Sb-As-Mn-Fe)和F3(Zn-In-Cd),其中F1因子得分高值区与已知矿体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F2因子组合则进一步佐证了土壤热磁组分对矿化指示元素的富集作用,为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强化微弱矿化信息、识别有效异常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热磁技术及其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热磁技术特性分析,指出热磁组分并不完全等同于铁锰氧化物,同时从确定矿床有效指示元素组合、判断次生异常性质及在厚覆盖区寻找隐伏矿等几方面展望了热磁技术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前景,介绍了热磁技术实验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4.
准苏吉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内蒙古中北部新近发现的铜钼多金属矿床之一。这里对矿区地表土壤热磁组分中元素含量及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素异常在平面上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以地表矿化露头为中心向外依次为Mo-Cu-W-Te带、Ag-Bi-In-Zn-Cd带及As-Pb-Mn-Sb带,所有元素异常均包含在Fe2O3异常之内。通过土壤热磁组分地球化学测量,共圈出七个多元素组合异常,经野外异常查证,认为土壤热磁组分地球化学异常为有效的地质异常。因此,在风成沙覆盖区应用土壤热磁组分地球化学测量方法,配合多重分形(含量-求和法)和地质累积指数(Igeo)等统计方法,可最大限度消除风成沙干扰,快速、有效地确定异常下限,圈定多元素组合异常,提供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集并分析北京东南郊地区表层(0~20 cm)和深层(160~200 cm)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元素,查明该地区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并通过建立半变异函数模型探讨重金属元素的空间自相关性,利用富集系数探讨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出重金属元素显著富集区,并对富集原因进行了深入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Cd、Cu、Hg、Pb、Zn总体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深层,差距在1.2~3.9倍不等;与北京地区和中国地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相比,研究区土壤中相对富集Cd、Hg。受成土母质来源差异性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层土壤As、Cr空间自相关性较强,深层土壤Cr空间自相关性较弱,表层和深层其他元素空间自相关性中等。As、Ni、Cr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程度较弱,而Cu、Pb、Zn、Cd、Hg富集程度较强,富集程度最强的是Hg。以富集系数作为参考依据,圈定出5处重金属元素的显著富集区域,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生活、农业种植、工业生产等均是造成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人类居住区、农业种植区、工业企业分布区的土壤元素分布状况,以防止土壤环境恶化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省烟台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专题研究所取得的分析测试数据,通过高灵敏度的识别系统和多参数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揭示了在重金属污染区内酸化的土壤环境中Cd、Hg、Pb、As等重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浅层地下水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籽实中重金属超标的原因及生态危害。与全国土壤基准值和背景值对比,研究区内Cd、Cr、Ni、Pb等元素的基准值相对偏高,Cd、Cr、Pb、Cu、Ni元素的背景值相对较高。As、Cd、Cr、Ni、Hg、Pb等存在于Ⅲ级及Ⅲ类以上土壤,是主要致污因子。典型金矿污染区内浅层地下水和玉米籽实中均检出超标重金属元素,影响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是Pb。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的采样点数占研究区总采样点数的3.47%;玉米中的Cd含量相对较高。表层酸性、弱酸性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5.29%,土壤酸化趋势明显。随着土壤酸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围扩大,导致土壤耕作层可给性营养元素的损失及某些毒性元素(Cd、Pb等)的释出和活化,提高了土壤中主要污染因子Cd、Hg、Ni、Pb、As等重金属的活化迁移能力;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有利于对Cu、Zn、Pb、Cd的吸收,固重金属元素于土壤中,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风险水平。研究结果为土壤修复、降低土壤重金属毒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鄂东南铁山地区主要河流流经区土壤、植物中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及其富集特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西港河流域下游局部地段形成Cu、Zn、Ni、Cd、As重金属元素的土壤污染,东港河流域下游局部地段形成Cd、Cu、As、Pb、Zn重金属元素的土壤污染,植物中已经形成Cd、Zn元素的超量富集.其中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主要与冶炼厂废水和尾矿坝渗漏水有关,而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则受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和植物吸收性能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8.
开展耕地土壤锗(Ge)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研究,为富锗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质富锗农产品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利用贵州遵义地区1 ∶ 5万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样品测试数据,采用空间叠加、相关性、线性回归、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耕地土壤中w(Ge)范围处于0.51×10-6~2.59×1...  相似文献   

9.
针对找矿指标的有效性和找矿模型的普适性问题,研究引入热磁技术,以乌努格吐山铜矿和丰山洞铜矿为例,对比分析了土壤热磁组分与岩石、岩石热磁组分与黄铁矿的元素组合。试验表明,在确定成矿指示元素组合方面,土壤热磁组分是一种可行的介质,相比岩石具有更高的元素含量,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异常信息;而岩石热磁组分与黄铁矿则具有一致的元素组合,比较而言,岩石热磁组分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如风化岩石)。作为一种人工方法分离组分,热磁组分弥补了岩石或黄铁矿等自然介质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不足,为成矿指示元素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对于确定同一类型矿床有效指示元素组合,解决找矿模型的普适性问题,开拓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福州城市土壤中铜等13种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华英 《福建地质》2008,27(2):211-218
调查了福州城市土壤中13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As、Cd、Cu、Hg、Mn、Pb、Sn、Zn在表层土壤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富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分布特征,这些元素在城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外围土壤,其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城市土壤中Cr、Ni、Th、U、Fe2O3在空间上含量变化不大,这些元素的分布特征主要受自然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热磁技术方法条件实验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磁技术方法条件实验主要包括焙烧粒度、温度、时间及热磁组分分离等实验内容,对各技术环节进行了设计、试验,确立了一套合理的样品焙烧、热磁组分分选的技术流程,并就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间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为热磁地球化学方法的引人、推广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靖西县湖润锰矿床为研究基础,考查了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简要分析了矿床的成因。为了了解近地表氧化锰矿的形成机理,利用从该矿矿坑水中分离出的两种锰的氧化细菌(Metallogenium Symbioticum和Hyphomicrobium Vulgare)进行了一些锰的氧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菌对锰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结合矿床的其他方面特征,认为自然界中微生物在锰的氧化富集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可以直接对锰进行氧化,使原生碳酸锰矿转变为氧化锰矿;另一方面微生物又可以改变环境的pH值,促进锰的化学氧化。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金在黑龙江省中部森林沼泽区A层土壤-10~+60目、-60~+100目、-100~+160目及-160目粒级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经对比研究认为,-100目可以满足低密度深穿透地球化学详细测量采样要求,该粒级能够有效地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根系土硒形态分析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根系土中硒的形态分析表明,根系土中Se的强有机态、腐植酸结合态约占Se全量的66.23%,残渣态占12.32%,3种形态均与根系土Se全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根系土Se全量受pH值的影响不明显,但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很大,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说明岩石风化、土壤发育过程中,有机质吸附Se,致使Se较其他元素流失比例少,造成根系土中Se相对富集.同时,提出了利用全量Se推导Se各形态值的方法,建立了土壤Se全量与各形态间的关系模型和决定土壤有效态Se的公式,建议在评价土壤Se时只用考虑有机结合态Se、残渣态Se、水溶态Se和全量Se.  相似文献   

1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铅的次生硫化物富集作用及矿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矿体的产状和分布、矿石的特征及同位素分析等资料认为矿区出现的块状方铅矿是铅次生富集的产物。指出矿体的分布与岩溶有关,并分析了铅次生硫化物形成的作用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地幔富硅交代与大陆岩石圈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立辉  周新华 《地学前缘》2001,8(3):141-146
富硅交代是弧下地幔中熔体岩石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造成古老克拉通陆下岩石圈地幔富硅的主要机制。在弧下地幔捕掳体中 ,橄榄岩被来自俯冲洋壳物质部分熔融生成的含水富硅熔体交代后 ,斜方辉石含量的增加使全岩富集SiO2 ,斜方辉石显示异常低的Al2 O3和Cr2 O3,微量元素上表现为强烈富集LILE ,强烈亏损Nb ,Ta和Ti。在古老克拉通地幔岩样品中 ,方辉橄榄岩具过剩的斜方辉石 ,橄榄石的Ni含量与斜方辉石的组成含量成正比 ,而和橄榄石的x(Mg) /x(Mg +Fe2 +)值没有正比关系 ,被解释为亏损的地幔橄榄岩和来自俯冲板片的富硅熔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熔体岩石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陆下岩石圈地幔富集SiO2 ,这种被含水富硅熔体改造后的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造成陆壳富硅富镁的主要原因。含水富硅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程度也可能是大陆岩石圈增生或裂解、增厚或减薄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菌藻生物在成矿作用中的富金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丽  朱利东 《地球化学》1998,27(6):559-565
进行了菌落生物活体,死体,原油,有机质,有机淤泥和三种粘土矿物富金作用的对比实验,并研究了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菌藻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富金能力的差异,探讨了生物富金机理。结果表明活体菌藻生物富金能力比其他实验样品的强。与海水和淡水条件相比,温尔泉蓝细菌富金能力强;与常温条件相比,热水条件下的温泉蓝细菌富金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耗牛坪稀土矿床之氧化带,广泛分布泥化率为14.33%─24.60%的.黑色土状风化物,其次生REO含量在2.06%─6.67%;Eu_2O_3和Y_2O_3的配分为0.43%─0.63%和1.12%─5.18%,是矿石、工业矿物氟碳铈矿的数倍到数十倍。次生稀土是在弱碱性介质条件下发生分馏而富集中重稀土的,黑色土状风化物中的Mn-Fe非晶质体是富Eu、Y等次生稀土富集体,是选矿矿泥的主要部分,如能综合开发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表生条件下金的迁移形式和富集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在表生条件下金的迁移形式及其富集机理。考查了多种配合物的物质来源及稳定性。认为在表生条件下,Au(S2O3)配合物是金迁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刁泉银铜矿物分带性、生成顺序及硫同位素的研究,阐明了矿区次生氧化带中含铜矿物的富集规律及生成顺序,指出次生富集作用对银铜矿石的富集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