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澜沧江—湄公河多目标协同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从流域的整体性论述了世界第六大河、亚洲跨国最多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基本特性,对澜沧江中下游段多目标梯级水利枢纽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中近期多国协同开发的优选项目.论证了中老缅泰“黄金四角”次区域合作,必须以开发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工程为前提,同时加快中老泰、中缅泰陆上通过、航空港建设,兼论了旅游网络工程、防洪灌溉工程、经济走廊工程等多目标巨系统的国际协同开发问题,提出了“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协同开发,资源共享,经济互补,利益兼顾,共同繁荣”的开发原则,充分调动流域国及国际组织力量,把澜沧江—湄公河作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典范,进行跨世纪开发。  相似文献   

2.
田青  李宗杰  宋玲玲  张富 《中国沙漠》2014,34(6):1692-1698
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在凸显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选取12个评价指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1986—2011年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指数由0.4046(风险级)上升至0.5211(敏感级),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2)1986—2011年压力指数逐年减小,说明该区环境资源压力持续增大,基于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生态环境状态和响应指数自2001年明显增加,表明甘肃内陆河流域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效果;(3)甘州区、金塔县、高台县以及玉门市的生态安全指数自2001年起略有下降,民勤县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度虽有提升,但仍然处于恶化级.  相似文献   

3.
促进澜沧江—湄公河边境区域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它对中南半岛各国的农林牧渔生产、区域生态平衡、饮水、灌溉、电力、航运以及数千万流域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这一流域的综合开发和进行区域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文章阐述了澜沧江-湄公河边境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有利条件、主要领域及流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1987年7月14—19日由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会同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组织召开有关土壤侵蚀防治和流域整治训练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周围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家拉)以及在尼泊尔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工作的美国、加拿大和瑞士等国家的科技人员,计40人。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水系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流域内矿山开采引起的河流系统重金属污染是流域开发及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水系底沙沉积物为介质,考察其干流及11 条主要支流的5 种重金属元素铜(Cu)、砷(As)、铅(Pb)、锌(Zn) 和铬(Cr) 含量的空间变化,并综合采用了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澜沧江干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结果显示: (1) 澜沧江水系自上游至下游,底沙重金属含量呈减弱趋势,但各支流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较大;(2) 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最上游的旧州断面因区域背景值较高而致使As、Pb 呈现重污染.支流黑惠江河口的As及勐戛河的Cu为重污染,沘江断面的Pb、Zn污染指数最大,属严重污染.其它干支流样点除了少数重金属元素有中度污染外,均为无污染状态;(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指出,干流旧州断面的As及支流沘江断面Pb 的Eri 值较高,其它各采样点值均未超出40,且各支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 值均小于150,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对澜沧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干流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各支流主要污染物,为澜沧江干支流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源降水数据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肖子牛 《干旱区地理》2011,34(6):958-966
利用不同来源的格点降水数据和气象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对比了多个数据源的年、季平均降水量在澜沧江流域和整个流域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不同来源的降水数据在平均值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其变化趋势在1979年以后都表现为上升趋势,这一点无论对于整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还是在澜沧江流域都是一致的.(2)在时间变化上,X...  相似文献   

7.
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生态变化之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主要县市农业发展统计资料、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干流道街坝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和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等,采用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SPSS)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近40 a间流域及上下游的生态变化,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国家和云南省林业和农业等相关政策是影响流域及上下游生态变化的丰驱动力,它们控制着流域内森林资源、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2)人口增长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第二驱动力,其影响力表现为上游大于下游;(3)1968~2000年间由河道输沙量来看,流域内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1999~2004年间从流域十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上看,水土流失状况呈减少趋势;(4)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有密切相关关系;在影响程度上,自然要素的控制力大于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8.
以1987年、2000年和2010年石羊河流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对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进行修正,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度(EEH)评估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损失主要集中在2000—2010年间;(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的县(区)分布在流域中上游,降低的县(区)中,民勤县的损失量和下降幅度最大;(3)研究区的EEH值为-0.0174,生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处于低度冲突水平,在空间上,低度协调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上游和中游,而低度冲突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4)各县(区)在协调发展水平上呈现出低度冲突—低度冲突、低度协调—低度协调、低度冲突—低度协调、低度协调—低度冲突、低度协调—中度冲突5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90 m×90 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 km×1 km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呈北疏南密的基本格局,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位于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源头杂多县则是大片无人区;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至尖灭的变化过程,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倒指数增长变化;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80%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2°的平坦区域,当坡度达到38°时,人口累积曲线趋于平稳;4.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坡向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坡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倒指数关系,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域内大部分人口分布于低起伏地区。  相似文献   

10.
实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流域是国家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文章从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业、社会发展、小区域合作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开发与合作,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澜沧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带。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广大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去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认为:由"示标—导学—自学与巡查—导教—训练"五个阶段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下面就以高中地理必修三"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节的教学为例来介绍"五段式"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介绍了流域自然条件区域特征、重要的开发行动,分析了各流域国的关注点,及其流域开发中存在的国家间利益冲突,部门间利益冲突,国家、地方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冲突存在的危害和冲突解决的可行性,并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中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TVA与澜沧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田纳西流域基本情况及其开发与管理机构(TVA)的成立背景、发展历史和成就;分析了澜沧江流域与TVA对比研究的基础,借鉴TVA的经验,提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的思路、重要领域、矛盾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流域地理信息处理与地貌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地貌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对地表生态环境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澜沧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应用GIS与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方法,通过对澜沧江流域1∶25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与地表覆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流域有关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地貌特征要素,并进行定位表达与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获得了对流域地貌特征的定位与定量化的总体认识,研究成果直接为澜沧江流域水、土、生物、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为流域水资源的分配及其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空间信息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5.
“云南澜沧江流域经济综合开发战略报告会”,7月26日在北京举行。和志强省长等领导同志同于光远、林华、罗西北等各方面著名的学者、专家出席研讨富民兴滇的战略与措施。根据云南省情和在澜沧江流域的科学考察,大家就优先开发澜沧江水能资源,加快建设澜沧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多源遥感卫星资料,分析了1989—2019年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各水系水体面积在气候变化和生态调水影响下的年际变化趋势与各水系地表水变化对典型区域(罗布泊)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近30 a来,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面积增长趋势明显;(2)降水是引起流域内地表水面积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生态调水则影响着流域内地表水的空间分布格局;(3)流域内各水系地表水的增长变化对罗布泊地区地下水储量的恢复作用显著。对于了解塔里木河流域地表-地下水系统的长期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世界大河澜沧江—湄公河流跨亚洲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6 国, 是亚洲第一国际大河。流域内有多种气候区和地理环境,其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极大。文中着重对该区流域内的河川径流特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对该区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为国际河流的国际合作开发和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龙生 《地理学报》1991,46(1):77-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业科学参考地图集。本文探讨了该地图集的设计原则。详述了地图集的设计特点:(1)以宏观农业系统思想为指导,精心选题设计;(2)全面综合地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变化;(3)综合反映我国地学、农学、生物学的最新科研成果;(4)遥感制图、机助制图和传统制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京哈—京广铁路经济带是贯通中国南北方的一条重要经济带,经济发展在中国居于重要地位,在该经济带中,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明显。通过运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对京哈—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中"八省二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相应的结果。结果表明:各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据此,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思路,提出了"两线两区"、"一体两翼"、"五点五基地"的策略,来提高该经济带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径流成因公式是从水量平衡观点出发,也就是等流时线概念,它的积分方程式: Q_t=intergral from n=0 to τ(m(a_ω/a_τ):l_(t—τ)d_τ) (1)式中Q_t为时刻t汇集到流域出口的地表径流;τ为流域中各点汇至出口处汇流时间,其中最长汇流时间τ_m;(a_ω/a_τ)_t为t时刻流域的汇流曲线,即等流时线所包围面积ω随汇流时间τ的增长率:l_(t—τ)为在时刻(t—τ)的净雨强度。 汇流曲线取有限差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