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破裂井筒侧摩阻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对破裂井筒详细调查,建立由多个含、隔水层组成的厚表土底部固结沉降井壁侧摩阻力的概化模型。指出这类井壁不仅有负阻力,同时还有正阻力及零阻力井段,它们的分布决定了井壁挤压破裂及拉伸的部位。从有效应力的变化阐明了井壁破坏与降水季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建勋 《陕西地质》2005,23(2):101-107
负摩阻力在岩土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工程实践中特别是桩基工程中,负摩阻力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中不断有关于负摩阻力的试题出现,只有正确地理解负摩阻力的概念,深刻领会《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相关规定,明确负摩阻力产生的条件,掌握负摩阻力及下拉荷载的计算步骤,在注册考试中合理应用计算公式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对三个关于负摩阻力案例的分析,明确了各种类型习题的关键所在,为以后的应试和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负摩阻力是桩基问题中常见且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工程实际中负摩阻力的作用可能导致基础的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不少建筑物因负摩阻力的作用而产生过大的沉降、倾斜或是建筑物的开裂现象.针对负摩阻力问题的探讨,能够引起人们对负摩阻力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桩顶荷载对负摩阻力性状影响的现场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夏力农  雷鸣  聂重军 《岩土力学》2009,30(3):664-668
负摩阻力是桩周土体沉降产生的桩附加沉降和下拽力的综合效应。为了研究不同的桩顶荷载对负摩阻力基桩性状的影响,在同一个试验场地上,对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完全相同的3根桩的负摩阻力性状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桩顶荷载对于桩的负摩阻力性状有明显影响。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负摩阻力引起的桩附加沉降越大,桩周土体沉降引起的负摩阻力就越小;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拽力也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减小;中性点位置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上升。这对桩基负摩阻力特性的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夏力农  王星华  雷金山 《岩土力学》2006,27(Z1):784-787
简要分析了加载次序对于负摩阻力桩基桩土相互作用影响的机理。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比较了这种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加载次序的变化会引起桩身摩阻力分布、中性点位置和下拉力的变化。桩身摩阻力的分布差异主要是桩身上部负摩阻力的大小,负摩阻力先出现时的负摩阻力值较小,这种状况在各级桩顶荷载下不会改变。负摩阻力先出现时,中性点的位置比较低,两者的差距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而变得加大。负摩阻力先出现时下拽力小于桩顶荷载先施加的情况。这对于负摩阻力桩基检测的研究和应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PCC桩负摩阻力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负摩阻力问题广泛存在于桩基工程中。PCC桩(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技术是河海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地基加固处理技术,而目前对PCC桩负摩阻力研究成果较少。结合以往研究实心桩的成果和PCC桩自身的特点,基于太沙基固结理论,探讨了PCC桩负摩阻力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PCC桩内部不产生负摩阻力,可以用原有方法计算外部负摩阻力,推导出其将在今后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陈力恺  孔纲强  刘汉龙  金辉 《岩土力学》2012,33(Z1):200-204
软弱土及湿陷性黄土等地区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是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目前针对群桩负摩阻力计算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单桩负摩阻力,基于极限平衡原理计算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从而得到群桩负摩阻力计算公式。结合现场试验结果,对现浇X形桩群桩负摩阻力及桩身下拽力进行计算分析,并讨论了群桩基础中各基桩位置对桩身下拽力的影响,以及群桩效应系数随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地面堆载等级越高,群桩所受的桩身下拽力越大,且群桩效应系数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负摩阻力系数和中性点深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朱彦鹏  赵天时  陈长流 《岩土力学》2013,34(Z1):265-272
结合中国移动甘肃定西分公司新城区移动通信综合楼项目,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长时间的桩基浸水载荷试验(试桩直径为800 mm,桩长26 m,试坑深度为2 m),对不同深度下、不同范围内的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特征以及土体的沉降过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特殊浸水条件下桩侧负摩阻力沿桩身出现多个峰值,并且正、负摩阻力出现交错分布的现象,无法给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规定的平均负摩阻力值;桩周土体沉降量亦沿桩身出现多个峰值,并且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桩侧正、负摩阻力沿桩身交替变化的走势;中性点位置并未得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所提供的单一参考值而是沿桩身出现了多个中性点;黄土的实际湿陷情况是分段发生湿陷的,而不是如传统观点所述在单一中性点以上突然出现整段湿陷。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桩体弹性模量对于桩体负摩阻力特性的影响机制。低弹性模量桩身压缩是桩顶位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桩身压缩对桩的荷载传递影响很大。在复合地基中常用的低刚度桩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中应当考虑桩身压缩的影响。有限元分析表明,影响桩体负摩阻力特性的桩体弹性模量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桩体弹性模量大于此值时,可以忽略桩体弹性模量对桩体负摩阻力性状的影响;桩体弹性模量小于此值时,桩身压缩变形增大,会造成中性点位置上移,桩身中最大附加应力降低。这些变化随着桩体弹性模量的降低而加剧  相似文献   

10.
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工作性状非线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方法对一算例在堆载作用下桩侧负摩阻力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揭示了摩擦型、端承型桩负摩阻力工作性状的异同;分析了堆载速度、桩顶荷载对负摩阻力的影响:堆载越快,负摩阻力越小;在无桩顶荷载作用下,由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最大,可视为常规方法设计的上限值;桩顶荷载与堆载施工顺序对负摩阻力的影响也很大,先施加桩顶荷载,后进行堆载所产生的负摩阻力最大,反之最小。  相似文献   

11.
朱冰儿  齐昌广  鲍娇蕾 《岩土力学》2016,37(Z2):658-664
用于公路软基处理的塑料套管桩是由预先打设在地基中的塑料套管内浇注混凝土组成的。通过在塑料套管桩身埋设钢筋应力计,完整测试了路堤填筑荷载过程及预压期内路堤荷载作用下塑料套管桩的荷载传递机制,同时提出了钢筋应力计的修正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单桩静载下塑料套管桩身轴力沿深度逐渐减小且无负摩阻力;在路堤荷载作用下塑料套管桩桩身轴力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负摩阻力分布在桩长上部3/5范围内,且随着填土荷载的增加,负摩阻力和正摩阻力都逐步增加,但在监测期内负摩擦力中性点位置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
齐昌广  刘干斌  陈永辉  郭卫 《岩土力学》2015,36(8):2377-2385
为提高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桩)的承载性能,结合桩侧注浆技术,发展和形成了塑料套管管侧前注浆桩(简称TCSG桩)。通过现场试验,对TCSG桩、TC桩和扩径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LD桩)3种桩型在不同时期进行了静载试验,并引入了3种易于应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对各桩体的沉降进行了计算。试验结果和沉降模型计算分析表明:与TC桩相比,TCSG桩增加了8.3%~20.0%的承载力,并减小了19.8%~33.5%的沉降,而TCLD桩降低了10.0%~16.7%的承载力,且增加了13.2%~43.8%桩体的沉降;TCSG桩的轴力衰减速率大于TC和扩径的TCLD桩的,TCSG桩的前、后期的平均轴力衰减速率相差不大,TC桩后期的平均轴力衰减速率相比前期提高了1.1%~14.2%,而TCLD桩却降低了5.9%~21.9%;在前、后期静载时,TCSG桩在各级荷载下的平均单位侧摩阻力相比TC桩分别提高了14.5%~39.6%和9.2%~28.6%,扩径后的TCLD桩则分别降低了4.9%~11.8%和11.5%~30.7%;管侧前注浆后的TCSG桩的时效特性不显著,扩径后的TCLD桩的侧摩阻力随时间减小而端阻力则增大;基于桩土荷载传递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塑料套管桩的沉降。  相似文献   

13.
现浇X形桩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浇X形混凝土桩(简称X形桩)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沿海、沿江软土地基处理应用而开发的一种新桩型。该新型桩具有比表面积大、侧向摩阻力高,施工便捷,经济效益高等技术经济优势;但针对其在复合地基中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特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结合某污水处理厂软基处理工程,开展了X形桩复合地基中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的现场试验,测得了荷载-沉降关系,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以及桩身轴力等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复合地基中桩-土协调相互作用和中性点位置规律;并将等混凝土用量圆形桩和X形桩的单桩静载荷试验作为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试验条件下复合地基中X形桩桩侧正、负摩阻力转化发生在0.2倍桩长处,桩侧正摩阻力最大值约为其负摩阻力最大值的140 %;相同桩长情况下桩-土应力比随竖向荷载等级增长速率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郑州-西安客运专线的关中某地钻孔灌注桩在预湿和后湿状态下的静载试验和同步进行的桩身应力测试,探讨了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桩侧负摩阻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性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及桩侧阻力的发挥规律等,对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桩侧负摩阻力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超长桥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鹏  邓荣贵  于志强 《岩土力学》2010,31(1):174-178
超长桩广泛已应用于土木工程各个领域,但黄土地区超长桩的承载性状和变形特性尚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对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某特大桥的4根超长桩现场测试项目的资料分析,得出了超长桩桩身轴力及侧阻力的变化规律,对超长桩的承载特性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试验结果表明,在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随荷载的增加发生了局部调整,砂性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具有增强效应,黏性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具有退化效应;单桩竖向刚度随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减小,单桩竖向刚度降低40 %~70 %。  相似文献   

16.
Guo  Zhengyang  Khidri  Mujtaba  Deng  Lijun 《Acta Geotechnica》2019,14(6):1843-1856

Unlike conventional grouted micropiles, screw micropiles have been recently introduced to the foundation industry. Full-scale field tests of screw micropiles were carried out at a cohesive soil site. The screw micropiles have a diameter varying from 76 to 114 mm and a length varying from 1.6 to 3 m, and spiral threads welded on the lower half of the steel tubular shaft. Site investigation from cone penetration tests (CPT) and laboratory testing implies that the soil was medium to stiff, low plasticity clay. Six axial monotonic and three axial cyclic load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hree micropiles. One micropile was instrumented with strain gauges to investigate the shaft load distribution during loading. The axial cyclic loading was intended to simulate cyclic inertia load during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piles behave as frictional piles during monotonic tests; the unit shaft resistance and adhesion coefficient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The end installation torque was estimated using CPT shaft resistance and was shown to agree reasonably with the measured torque. Under axial cyclic loading, the micropiles underwent small cumulative displacemen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displacem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ile length and diameter. Cyclic loading redistributed the load transfer along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micropile. Negative skin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along the smooth pile shaft when the pile underwent decreasing axial loading.

  相似文献   

17.
对黄淮地区厚覆盖层内百余个竖井井壁工程的调查, 发现: 深部厚粘土层是冻结法建井施工期断冻结管和外层井壁易破损的部位; 成井后, 却是两类特凿井壁强度增强的部位, 也是固结沉降时形成井壁侧摩阻力的主要部位。综合大量事实, 本文指出表土深部的厚粘土层存在着地压高、不冻结、塑性变形显著、摩擦阻力大等工程特性。   相似文献   

18.
邓玮婷  丁选明  彭宇 《岩土力学》2020,41(8):2814-2820
为研究珊瑚砂地基下膨胀混凝土桩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室内单桩竖向静载模型试验,分析了膨胀混凝土桩的单桩荷载-位移曲线以及轴力、桩侧摩阻力等沿桩长分布特性,与PLAXIS 3D软件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并探究了线膨胀率对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珊瑚砂中膨胀混凝土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呈现缓变型,在加载过程中,荷载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承担,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桩侧摩阻力随深度先增加后逐渐减小,随荷载的增加逐渐发挥作用。随着膨胀剂用量的增加,桩身线膨胀量逐渐增加,桩-土相互作用更加明显。添加25% HCSA型膨胀剂可提高近20%的极限承载力和56%的极限侧阻力,提高桩体线膨胀率可以有效提高桩的极限承载力和侧摩阻力。该研究可为珊瑚砂桩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