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布泊八一泉剖面孢粉组合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布泊东部八一泉剖面出露近7m厚的地层,从中系统进行孢粉组合分析,剖面可划分成三个孢粉组合带。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确定其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该时代的确定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提供重要依据。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罗布泊地区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充温干为主,略有波动。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南缘尼雅剖面的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巍  舒强  熊黑钢 《地理研究》2001,20(1):91-96
根据尼雅剖面孢粉含量的分析,结合^14C年代、δ^13C和低步磁化率X1f值的变化,探讨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地区近40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结果表明,近4000年来,此地区气候持续干旱,但期间仍有几次相对湿润的波动,即在约3600aBP前后(1650BC)、2500-1900aBP(550BC-50AD)和1400-1000aBP(550-950AD)期间,生态环境湿润程度有所增加。研究还表明,干旱区孢粉分析结果对于古植被、古气候环境的恢复以及古人类活动变迁的推测可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剖面中1.70-1.60m(100BC-50AD)孢粉组合禾本科花粉含量的峰值很可能是古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橄榄坝泥炭剖面的放射性碳测年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该沼泽泥炭堆积始于约7250aB.P.,当时橄榄坝盆地的植被是以千果榄仁和龙胆香料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被,约5690a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热带雨林逐渐从盆地内消失,并再也未能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橄榄坝泥炭剖面的放射性碳测年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该沼泽泥炭堆积始于约7250aB.P.,当时橄榄坝盆地的植被是以千果榄仁和龙脑香科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被,约5690a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热带雨林逐渐从盆地内消失,并再也未能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5.
 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在我国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中发现的45 属孢粉化石,探讨了孢粉组合、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特征。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次之,前者以松柏纲松杉目占优势,以掌鳞杉(Cheirolepidiaceae)科最为繁盛,尼藤目麻黄科(Ephedraceae)和苏铁目或银杏目占有很大比例;后者以真蕨目包括海金沙科(Lygodiaceae)、莎草蕨科(Schizaeaceae)为主。表明当时植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既有生长于远处高山的松杉类高大植物,又有近湖低山及湖岸一带的掌鳞杉科及蕨类植物,湖泊水体中生长着淡水藻类。孢粉植物群的这种特征揭示出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并且可以划分为116~112 Ma的气温相对较低和112~103 Ma的气温波动升高两个阶段,这种变化与全球古气候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寺口子剖面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响应的。  相似文献   

6.
The study on 82 surface soil pollen sample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cultivated vegetat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Hebei Province indicates that the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farmlands in the plain have not only their own plant types, but also the pollen components from the nearby mountains. Arboreal pollen percentages and concentrations (dominated by Pinus) from farmlands in mountain area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lain, and it reduc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distance away from the mountains. Taking Pinus pollen in Taihang Mountains as an example, its content is 20%-30%, 10%-20%, 20%-30% and below 16% respectively for the samples from the area of 0-50, 50-100, 100-150 and more than 150 km away from the east Taihang Mountains. The increase of Pinus pollen propor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fohn effect.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P from mountains to the plain in Hebei Province may be similar to the forests clearance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historical period. Shrubby pollen proportion is small both in mountains and in the plain, but their major components are different. Elaeagnaceae, Corylus, Ostryopsis and Oleaceae are common in mountain areas, while there are relatively high contents of Rosaceae and Vitaceae in the plain. Herbs content in the plain (about 60%) is 15% higher than that in mountains, among which the Cereals and Cruciferae pollen percentages are 5% and 2% higher respectively. Artemisia pollen percentage in the plain is lower than that in mountains. Since the human activities are weaker in mountain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lain, the general trend is that Chenopodiaceae pollen increases from mountains to the plain gradually, reflecting the raising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fern spores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in mountains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lain, but it still reaches to about 7% in the plain. The fern spores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are not prone to be spread by wind, indicating that those in the surface soil of the plain may be carried by river water from mountain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plain.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中南部农田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瑞洺  许清海  丁伟  张生瑞 《地理学报》2010,65(11):1345-1354
河北省中南部82 个农田表土花粉组合研究表明:农田花粉组合不仅有农作物花粉类型,也有临近山区的植物成分。山区农田乔木花粉含量与浓度高于平原,对平原的影响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距太行山0~50 km 松属花粉含量为20%~30%,50~100 km 为10%~20%,100~150 km 增至20%~30%,海滨区降至16%以下,平原中部含量增加可能与焚风效应有关;山区至平原乔木花粉含量空间上的变化,可能类似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介入森林区后时间上的变化。山区和平原灌木花粉含量较低,但主要成分不同,山区以胡颓子科、榛属、虎榛子较常见,平原区蔷薇科、葡萄科花粉相对较多。平原区草本花粉含量高出山区,其中藜科花粉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增高,可能反映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特征。山区中华卷柏含量高于平原,但平原区高达7%。中华卷柏不易被风搬运,推测平原区农田的中华卷柏可能是平原沉积时由河流从山区搬运而来。相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灌木花粉和蕨类百分比山区一般高于平原,草本低于平原;不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草本百分比平原区相近,山区差异较大。山区乔木花粉含量差异主要受草本类型影响,平原区草本花粉组合差异主要是农作物花粉(人工禾本科、十字花科) 含量的差异;不同农业单元孢粉浓度差异主要为草本花粉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 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高至低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以及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和农田地带(人类活动干扰导致),以松属(Pinus)、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等木本植物占优势,以里白属(Hicriopteris)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主的蕨类植物也较多。该区冷杉属(Abies)花粉含量和产量都较低,可能与目前百山祖冷杉数量较低及其分布范围相对较窄有一定关系。此外,基于孢粉复合分异度指数的孢粉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干扰因素导致该区较低海拔的表土孢粉不能反映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相似文献   

9.
天山北坡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潘安定 《地理科学》1993,13(3):227-233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表层沉积孢粉、藻类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沉积中孢粉的分布规律,是孢粉分析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三角洲沉积,是在河流、海洋交错影响下形成的沉积,其孢粉分布如何,目前研究尚不多,我们自1960年以来,先后对长江三角洲表层沉积的孢粉组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青海湖区进行过多次地质地理调查,但对本区第四纪地层迄今研究甚少,也未从其中发现过生物遗体。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对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及青海湖形成时间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青海湖区进行过多次地质地理调查,但对本区第四纪地层迄今研究甚少,也未从其中发现过生物遗体。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对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及青海湖形成时间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安县和扶余县位于东经123°15′~125°30′,北纬44°50′~45°40′。本区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植被区划属于内蒙、东北草原区的一部分(见图1)。本区位于松辽盆地次一级构造——月亮泡断陷盆地内。自第三纪以来迭置着几次分布范  相似文献   

14.
博尔塔拉河流域位于中哈边境,其植被和土壤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布和区域性差异,根据该流域一条自西向东沿着海拔高度从210 m 到3 235 m 长约200多km的样带上所采集的人为干扰较少的49 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资料,探讨了博尔塔拉河流域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该区孢粉谱从上至下可划分为6个带,分别对应高山草甸带、亚高山草甸草原带、森林灌丛带、灌丛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植被带。值得注意的是第6个孢粉带因含有具湿地特征的隐域性植被类型花粉组分,故又分成2个亚带,即荒漠植被亚带Ⅵ1和荒漠植被亚带Ⅵ2。森林灌丛植被带上限的云杉花粉含量明显比该带下限的含量高,表明云杉花粉的传播在沟谷地区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将孢粉数据与气象数据相结合,分析结果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云杉属(Picea)、桦属(Betula)、藜科(Chenopodiaceae)、麻黄属(Ephedra)等花粉,与降水量和温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新疆玛纳斯地区上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玛纳斯地层小区上新世独山子组地层中发现的孢粉组合,其组成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植物次之,极少出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有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柏和麻黄;被子植物中有榆、桦、杨、槭、胡桃等乔木以及大量藜、蒿、禾本科、毛茛属、十字花科、菊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组合面貌与本区中新世面貌大不相同,反映了新疆玛纳斯地区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植被和气候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阔叶落叶林大大衰退,荒漠草原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本区第四纪植被面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疆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植被演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根据近10年新疆第四纪孢粉工作的主要收获,总结了第四纪地层中出现的主要孢粉类型。阐明了新疆第四纪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森林草原、平原河谷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和草甸等六种植被孢粉组合类型。在第四纪,新疆天山南北的主要盆地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下,平原植物群以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为主,并发育低地草原和平原河谷林。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是干旱区中的“湿岛”,植物群以森林、草原、草甸为主。反映了新疆气候演替特点,以温暖期更加干旱而冷期相对湿润的模式,另外也存在冷暖干湿条件的多种组合。同时还对藜科和蒿属花粉在孢粉组合分类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在藜科和蒿属占优势的孢粉组合中,以藜科明显占优势的组合应属荒漠,而以蒿属为主或两者相近的组合应归入荒漠草原或草原。  相似文献   

17.
克里雅河上游流域黄土中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克里雅河上游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两个黄土剖面13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末次冰期以来该区黄土堆积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耐旱的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a)等草本植物为主, 属荒漠草原类型。但期间也出现过具有一定含量的云杉(Picea)、冷杉(Abies)、松属(Pinus)等针叶树花粉, 显示出疏林草原环境。由此表明, 从那时以来的黄土堆积过程中, 在总的持续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下也存在相对的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8.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蒿属组合带;高山栎林为栎属-蔷薇科-蒿属组合带;高山松林为松属组合带;针阔混交林为松属-冷杉属-蒿属组合带。年均降水量(MAP)是影响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的重要因素。草本、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研究区MAP值呈显著相关,草本花粉的百分含量与MAP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乔木花粉则相反。研究区孢子和花粉浓度不一定随MAP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李应硕  介冬梅 《山地学报》2006,24(6):691-697
对采自千山、医巫闾山及两山之间辽河平原的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表明该地区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孢粉含量相对较少,这与区域内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但由于该区域人为影响严重,所见植被基本为次生植被,因此孢粉与植被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孢粉聚类分析表明,联合指数A,超代表性指数O,低代表性指数U结合起来能够反映出孢粉对植被的指示程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松属、栎属、榛属孢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较明显,而草本植物孢粉对植被的指示程度均较低,其中地榆属、唇形科、伞形科的指示意义最差。DCA排序把9个样地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千山区,第二组为医巫闾山区,第三组为辽河平原区,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DCA排序能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秦岭与黄土区现代辽东栎林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景波  岳明 《地理科学》1997,7(4):304-309
根据秦岭太白山区冷湿辽档栎林和陕北黄土区温偏干型辽东桃林的孢粉分析,讨论了这两类栎林的孢粉组合特点及其定量判别问题。资料表明,这两个地区辽档栎林的乔木、灌木、藤木、草本花粉和蕨类孢子组成、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据此能够对它们进行定量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