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1995年云南孟连西73级地震的前震序列时,发现跟踪最大前震62级的余震序列中,有一组较大震级的地震呈现出随时间的增长不断线性递增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云南其他震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n(t)=k/(t+c)p拟合该序列,在获得的参数重新构造的频度-线性化时间坐标中,这一组地震显示出与海城前震序列随时间变化震级出现非线性增强的共同特征。采用表征物质加速应变而失稳的方程d(∑M01/2)/dt=c/(tm-t)n,对孟连西前震序列多方面进行跟踪定量分析,预测主震的发生时间平均比实发时间仅推迟26min,震级相差017级。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研究滑坡活动分布的分形特征中,未能考虑无标度区的范围,并将滑坡分布作为数学点来描述而未考虑滑坡规模对分形结果的影响。这种研究结果主要反映了数量众多的规模较小滑坡活动的特点,掩盖了规模较大的滑坡分布特征。本文研究了重庆三峡库区1594个规模大于1×10^4m^3的滑坡活动时间分布资料,分析了滑坡活动时间的均匀分布、Poisson分布和分形分布结果。提出运用物理分形的方法,将滑坡活动按不同规模等级划分为4个子集,分析了各个子集的分维D,无标度区的范围和自然周期。表明运用物理分形的方法能描述不同规模等级滑坡活动时间分布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4.
康健  毕秀国  刘超 《岩土力学》2008,29(Z1):491-494
采用随机固热耦合数学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方法,仅将热膨胀系数和热传导系数作为随机变量,在正态和韦泊两种随机分布下,采用平面应变模型,对热应力引起的岩石热破裂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模拟了岩石热破裂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概率分布形式、分布参数m对岩石热破裂的影响,讨论了岩石热破裂与时间t的关系,温度与参数m的关系,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热破裂率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6.
刘松玉  郑建华 《江苏地质》1991,15(3):144-147
本文运用分析几何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和分形结构问题,认为该区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分形结构,这对该区的抗震防灾和区域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外发现的地洼区及其与铀成矿时代的关系,分为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7个不同时代的地洼区。铀的成矿富集,发生在地洼阶段激烈期向余动期的过渡时间内。元古代地洼区地壳固结早,铀成矿年龄值大,地洼余动期时间长。中新生代地洼区地壳固结晚,铀成矿年龄值小,地洼余动期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潘孝荣  褚志贤 《福建地质》1992,11(4):283-287
本文通过62个地震数据的资料计算结果.得到上地壳(20km以上)及下地壳(20km以下)的Q值,并结合福建省地壳结构,探讨我省Q值分布与地震活动规律。永定—德化—福州构造带是低Q值带,恰为地震活动带;在云霄—金门有—高Q值(大于1000)区,轴向NEE,推断为地幔隆起区,而在高Q值与低Q值过渡带上(即介质突变带)为地震活动区。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对哈尔滨市高铁地下水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尔滨市区的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中,原生的高铁水广泛分布。在研究地下水质的演变规律时发现,近20年内,高铁地下水在各种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据市区8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点近20年的水位及水质监测资料,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浓度的变化与地下水开采强度、雨水水质变化、农业施肥、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的铁浓度与上述人类活动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铁浓度动态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纵观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几乎都受边界基底大断裂控制。如中国东部的断陷盆地、西部的塔里木盆地,这些区域性油气富集的共同特征都是断裂控制了绝大多数油气藏分布。1 深大断裂及其活动控制了含油气盆地的各种地质作用地幔上拱及壳内高导层岩浆房生成所引发的地壳张裂,形成了裂谷盆地的壳与超壳深断裂网。这些深断裂是地壳的破碎带和下沉区,也是地面径流的渠道,成为盆地物源供给水系的必经之路。深大断裂控制了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大型滑坡在发生时间呈现的规律,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大型滑坡在时间分布和诱导因素上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自然边坡往往在一定的诱导因素下发生失稳破坏,而大型滑坡的失稳破坏在时间分布上则表现出望日或者朔日前后易于发生,并且滑坡在一天中发生的具体时刻则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因此,根据固体潮的理论,以及固体潮在一天之中引潮力的变化与滑坡发生时刻的对应关系,本文认为固体潮是诱导大型边坡失稳的因素之一。同时由于组成边坡物质的蠕变特性不同,造成了大型滑坡的发生往往有超前或滞后现象,以上结果为滑坡的预报或预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杨曙光 《新疆地质》2003,21(2):250-250
准北煤田西部(和什托洛盖盆地西部),西起色尔登,东至莫湖台,东西长约45 km,南北宽约22 km,面积约1 000 km2.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含煤20多层,八道湾组含煤2~3层,煤质较差,该区东北部也有八道湾组地层出露,但不含可采煤层u 1 构造活动对地层的影响 该区中生界底部缺失中下三叠统,发育有西山窑组、三工河组沉积.中生界顶部在全区缺失白垩系、上侏罗统和中侏罗统头屯河组v.构造运动造成中生界上部和下部地层在该区南北缘分布的差异性.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构造运动造成该区抬升,使之处于剥蚀状况,到晚三…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洋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十余次巨大地震,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是威胁东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主要自然灾害。系统梳理该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估未来灾害风险格局,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东南亚地区1900年以来M≥5地震的时空分布统计分析和地震b值计算,揭示出该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变化的特征;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成丛性强且主要集中在5个地震统计区内,其中印尼—马来多岛弧盆系地震区和菲律宾群岛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最为活跃。总体而言,东南亚5个地震区的b值偏低,在0.42~0.91之间。该区内的地震b值也存在时空差异,受大地震事件、俯冲带年龄、活动断裂带和震源深度等众多因素影响,但主控因素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地震b值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地震活动预测具有启示作用。上述认识为推进“海洋丝路”工程建设和“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对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谢卓娟  李山有  吕悦军 《地球科学》2015,40(10):1755-1766
滇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是我国大陆构造活动强烈且强震频发地区之一.通过分析b值与地壳应力分布状态的负相关关系,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进行b值空间扫描, 并结合区域地震构造背景以及活动断裂特征, 分析该区b值空间分布沿各断裂带的空间差异性, 反映区内不同断裂带以及同一断裂带不同现今应力积累水平与活动习性的差异, 从而反映出地震危险性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滇西南地区b值处于0.3~1.2之间, 平均b值为0.576, δb值为0.046;区内断裂带与断裂带不同段落的b值分布极其不均匀, 澜沧江断裂南段、怒江断裂带等断裂处于研究区低b值区域, 目前处于相对较高的应力状态, 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 而哀牢山断裂带、龙陵-瑞丽断裂带的西段和东段等断裂处于研究区高b值区域, 目前处于相对较低的应力积累水平, 未来以小震活动为主.该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活动性中长期预测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为活动对江苏土壤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启林  华明  张为 《江苏地质》2012,36(2):147-156
通过对江苏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典型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资料的宏观分析与对比,认为人为活动对地表土壤的元素含量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表层土壤(0~20cm深度)中Cd、Hg、Se、S、Sn、N等代表性元素的含量大幅度增加,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偏高,酸碱度(pH值)下降趋势明显,确定了S、Hg、Cd、Se、pH、TOC、N、P、Sn、Sb、Pb、Zn等是最能反映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之影响的地球化学指标。施肥、工业排污等均是人为活动改变土壤元素含量分布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活断层工程避让在本质上属于工程抗断问题,其目的是减少活断层未来发生地表破裂时对建筑物的破坏.不是所有活断层都能产生地表破裂,只有地震活断层才是工程避让的对象.各种研究方法确定的活断层工程避让安全距离,是否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活断层,尚需对活断层本身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基于活断层研究的基本方法,分别以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为例,通过对活断层构造活动历史的分析,以活断层的过去预测未来,为裸露和隐伏活断层的工程避让提供依据.对裸露活断层而言,采用地震地质填图、槽探、断层陡坎地貌调查的方法,鉴定其是否为地震活断层,古地震和断层陡坎地貌的原地复发特征是确定工程避让位置的依据,探槽剖面断层带宽度及断层陡坎宽度可作为避让距离的参考.对隐伏活动断裂而言,首先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断层定位,槽探和钻探是鉴定地震活断层并进行构造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古地震事件的原地复发、以及钻探剖面不同深度不同沉积时期的地层界线的断距变化是分析未来地表破裂位置的主要依据,已有断层面在地表延伸的位置是下次地震地表破裂发生的位置,是工程避让的参照.通过分析,认为前人统计的15m避让距离适用于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银川隐伏断裂考虑最大定位误差后的避让距离为40m.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带A区的陡倾角成像问题,采用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加以解决。在叠前精细处理的基础上,试验选取了合适的偏移方法和偏移参数,建立高精度速度场,叠前时间偏移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能量归位好,成像精度高,目的层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1995~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震的趋势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系统收集了中国大陆走滑活动断裂带上障碍体(阶区)与地震破裂的资料,探讨了障碍体止裂尺度与地震破裂的关系及其分段意义。统计分析表明,走滑活动断裂带上地震的震级与障碍体的阶距、阶距与次级段长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障碍体的阶距可以作为判定地震破裂止裂尺度的极重要标志,是进行破裂分段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XDLZ地区构造较复杂,以往开展的二维叠后时间偏移成像精度低和空间位置不够准确,为此进行了二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研究,分析了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关键环节技术参数(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均方根速度建模和偏移孔径选取)对研究区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及处理技巧。通过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在该区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地震信息更加丰富,深层复杂构造成像在同相轴的连续性和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趋合理,成像相位和振幅误差较小,构造成图精度提高了约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