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讨论了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层海洋环流、结果表明:(1)棉兰老涡气旋式环流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埃克曼抽吸作用,它是一个低盐冷涡;(2)对棉兰老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之间穿越流的观测表明:该断而北部(5°—6°N)的S向流是棉兰老海流的S向延伸;W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可达该断而的东南部门(2°N一2°S);北赤道逆流则在两者之间沿表层的盐度锋作E向流动。据此,赤道太平洋西部次表层盐度分布状况可得到圆满解释。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程兆第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4,13(4):335-337
硅藻门沟纹藻属在我国是1个新记录的属。核属最先由Kolbe(1954)在西太平洋赤道区(2°52'S,89°50'W,水深3225m)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1种,订名L.petterssonii。之后,又在1955年从大西洋(0°7'N,19°12'e;0°8′N,16°19′E)和太平洋(6°44′N,129°28′W;2°52′S,89°5′W)的柱状样沉积物中找到另1种,订名L.hustedt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K/R碰撞事件的证据E.Robin等在深海钻探计划(DSDP)577站位处(32°26.51′N和157°43.40′E,Shatsky海隆翼部),一个完整的K/R转换边界记录在几乎纯碳酸盐(>95%)的层序中。这里的古生物边界(通过超微化石研...  相似文献   

4.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听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和升降区域分丰  相似文献   

5.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6.
53°S和66°S之间的太平洋南极海脊(PAR)进行了两个航次的取样,为太平洋南部海底4000km长的地幔构造提供了条件。Castillo等最近报道了53~57°S同位素数据,我们这里报告了56~66°S的资料。与东部微板块北部的多数东太平洋海隆(EPR)相比,PAR53~66°S的样品在Nd-Sr和Sr-Pb同位素图表中一般分别含有低Sr和高Pb。在智利海脊北部和澳大利亚—南极不整合地层(AAD)东部的印度海脊东南部(SEIR)以及30~35°S之间的EPR玄武岩中都可发现这种趋势。为了描绘太…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1951—1986年赤道太平洋(10°S—10°N,180—85°W)海表面温度(SST)与南方涛动指数及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重点探讨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得出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认为与选取代表赤道太平洋平均海面温度的海区范围和选用代表南方涛动的两个气压站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1970-1990年间热带天气图,卫图云图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11月之次年4月太平洋中部台风生成的环流条件。太平洋中部(150°E-150°W)在11-4月南、北半球都有台风活动,北半球每年平均2.4个台风,南半球除正常每年平均有6.0个台风生成外,还常常出现同时有三个以上的多台风过程。更特殊的是隔着赤道几乎同时发生的成对台风,也有冷锋变性为ITCZ而生成的台风。本文选择三次台风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南太平洋复活节岛西部幼年海底火山的地质状况在26°15'S,111°W附近复活节小板块和复活节岛之间发现了很可能与复活节热点有关的海底火山。带有深海拖曳式摄影观测的流体扫描条带测绘和取样揭示出有新鲜的熔岩流被限制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即以前众所周知的阿...  相似文献   

10.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强  蒲书箴 《海洋学报》1999,21(3):40-50
将两层约化重力原始流体动力方程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数值计算流场基本能够正反反映带太平洋上层主流系和温跃层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在气候平均条件下,东太平洋125°W附近经向风应力可激发出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海洋高阶赤道Kelvin波流速模态可从西太平洋边界传播到东太平洋边界,而高阶赤道Kelvin波温跃层模态从西太平洋边界东传后,在中太平洋肥到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诱发的西传温跃层扰动的  相似文献   

11.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美国华盛顿数值天气预报中心(KWBC)的3—5天预报的1000hPa等势面的格点高度场(5°×5°)资料,由“海上风的边界层模式”计算的风场,应用“一个参数的大洋波谱模式”,进行了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尽管输入风场资料存在一定误差,计算的浪场与3─5天后的实测浪场仍有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分析太平洋地区的月均海平面的变化,探讨其物理过程。文中共分析了54个长期站的海平面资料,对54个站分别建立了随机动态非线性模型,求得了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0.16cm/a。并对太平洋东西岸各站及海洋中观测站海平面资料相对于TA-LARA站海平面资料进行了交叉谱分析,结论是,太平洋月均海平面45个月的低频振动存在着以下的规律:由东太平洋(15°~25°N)开始,向西传播至太平洋西岸后,转向南,在5°N~25°S之间,转向东到达太平洋东岸后北上形成逆时针循环。在埃尔尼诺事件的低纬典型区,月平均海面振动中年周期振动的主导作用下降,甚至失去主导作用,而与埃尔尼诺事件的准周期相近的周期振动的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4.
潘华盛 《海洋通报》1997,16(5):22-30
文中采用美国CODAS和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每月海温资料,对按国家气候中心出版的月监测公报所划分的赤道海区C区(0-10°S,180-90°W),W区(0-10°N,180-140°E)和B区(0-10°N,50-150°E),以及西太平洋黑流区A区(25-30°N,130-140°E;30-35°N,140-150°E)裼 海温变化作了互相关分析,海区间互相滞后相关系数、交叉凝聚谱计算表明:C区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18°~30°N,140°E~140°W)30a风应力场(τx,τy)、风应力涡度场(curlzτ)及44a500hPa面上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AI)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上述诸要素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上述诸要素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系,τx、τy、curlzτ的年变化、趋势变化与AI的年变化趋势变化间的关系等。其中,亚热带的风应力场和风应力涡度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制约;τx、τy、curlzτ和AI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均较显著。1977年发生的跃变与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跃变期相一致。在ENSO期间,τx、τy、curlzτ和AI均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而增强,这可能与ENSO期间哈德莱环流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37°E剖面不同深度的海温资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敏感区(约在6°N,125~150m处)的海温(WSST)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在对赤道太平洋海、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二维海气耦合模式.用此模式模拟出在赤道太平洋中存在一类似于大气中Walker环流的赤道太平洋环流,其强弱变化造成了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  相似文献   

17.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高产渔区年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枪鱼类是中西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其中鲣产量约占到总产量的50%。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16年的中西太平洋(20°S~20°N,120°E~155°W)鲣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Niño3.4海区(5°S~5°N,120°~170°W)海表温度异常数据,对这16年鲣产量最高的十大渔区(5°×5°)进行时空格局分析,讨论渔场分布差异及CPUE与ENS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间十大作业渔区主要分布在5°S~5°N、130°~175°E区域,这十大渔区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47.5%,其中5°S~0°、155°~160°E,0°~5°N、130°~135°E,0°~5°N、135°~140°E及5°S~0°、160°~165°E等4个渔区产量占高产渔区产量的比重均超过10%,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的鲣产区。高产渔区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东,主要分布在155°~180°E海域;在拉尼娜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西,主要分布在130°~160°E海域。  相似文献   

18.
多金属结核,铁锰结壳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国家大洋专项“八·五”重点项目“深海地质研究”中一级专题“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DY85-02-03-04)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多金属结核Sr、Pb、O、Si、C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铁锰结壳Sr、Pb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太平洋沉积物U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地矿部“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1987-1989年在东赤道太平洋CC区所取得的27个深海表层沉积样品进行U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U在深海沉积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沉积的U含量不同,平均值由大至小的次序的含沸石粘土(2.16×10^-6),硅质粘土(1.95×10^-6),硅质软泥(1.65×10^-6),钙质硅质粘土(1.59×10^-6),在同类型沉积中U的分散性较大;U在区域  相似文献   

20.
以西北太平洋(0°-60°N,100°-170°E),5°×5°方区为统计单位,分析研究了西北太平洋温、盐、密、声与深海声道等基本水声环境要素(条件)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