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黄成林 《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
研究了徽州聚落和民居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探讨了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自然环境协调和谐,人文环境特别是徽商的经济实力和徽人传统观念,是影响徽州文化景观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的主要因素。徽州文化景观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豆腐的故乡。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食豆腐、咏豆腐、赞豆腐,并为此留下了许多轶闻雅事。 宋代诗人陆游喜食豆腐,每天清晨要煮豆腐汤一锅,客人来访即以豆腐汤招待。他曾咏道:“拭盘推碾转,洗鬲甫 煮黎祁” (黎祁,古时豆腐的别称 )。说的是制作豆腐的过程,也流露出诗人对豆腐的一往深情。 宋代苏东坡是一位豆腐“痴”。他的“煮豆为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维妙维肖地描绘了东坡居士在油烛灯下品着豆腐喝着美酒醉态可掬的神情。相传他居官杭州时,常下厨房亲自动手制作菜肴,“东坡豆腐”就是其…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寿县城北 2公里的八公山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泉村,公元前 164年,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豆腐就发祥在这里。全村现有 400多户人家做豆腐,被称为“中国豆腐村”。不久前,笔者专门探访了这个地方。 八公山下,合阜路旁,寿县八公山乡政府门前,高大的仿古牌楼上,“中国豆腐村”几个字赫然在目,这就是中国豆腐发祥地——安徽省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全村现有 793户人家,在八公山山脉八公山山峰下由西向东一字排开。 豆腐文化源远流长,自刘安发明了豆腐,作豆腐之法传遍了神州大地。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又将作豆腐之法传到了海外…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至晚清 ,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勃兴鼎盛期和衰落期。徽州古村落鼎盛期的经济基础是徽商 ,在徽商的支持下形成许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村落 ,晚清徽商失势徽州古村落趋于衰落。呈坎、棠樾、宏村和西递 4处典型古村落的发展验证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扬州酱菜     
誉为江苏调味品三绝之一的扬州酱菜,源远流长,名闻遐迩。 早在唐代天宝年间,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扬州酱菜便随酿造、做豆腐等技术传到日本;至今奈良地区仍流传着:“酱菜豆腐  相似文献   

6.
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记》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使对联一夜普及到千家万户,并成为除旧布新的一种礼俗。朱元璋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对联天子。朱元璋工于对联,他的联语切人切事,自然顺畅,流利可诵,无斧凿之痕。一年除夕,朱元璋颁旨让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贴春联后,微服私访,发现一阉猪户因不识字没贴对联,于是御笔亲书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语上下贯通,浑然一体,题旨鲜明,贴切之至,可谓神来之笔。朱元璋以应对为嗜好,至今流传着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7.
徽州改名(大)黄山之荒唐之举,引起全国上下惊奇和议论纷纷。看了《中国方域》2003年第5期发表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晖义正辞严、一片丹心的《徽州改名黄山之谜》一文之后,心潮起伏,久久难平……我们都是历史见证人,曾对黄山与徽州地区进行过采访,亲眼目睹和调查了徽州改名(大)黄山市的前前后后,并且一直密切关注着各方面对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9.
寻梦渔梁街     
正在皖南歙县以西,一处古镇,依山傍水,因坝而得名,人称渔梁。歙县,明清时期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联系全靠新安江这条唯一的黄金水路。渔梁古镇因紧靠新安江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曾辉煌一时的徽州商人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如今,古镇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的繁华。鱼梁坝·渔梁街古徽州府和歙县同城。隋末统一歙、宣、杭、饶、婺、睦六州的"吴  相似文献   

10.
葬于明孝陵背后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葬处,在今年初终于有了明确答案,它就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背靠的独龙阜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明孝陵为朱元璋的陵寝,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工程前后延续达32年。而真正埋葬朱元璋本人及马皇后和46位妃嫔的玄宫,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由于史书早已失载,缺乏必要的工程档案资料,民间还有朱元璋葬于南京朝天宫或北京万岁山之说,所以几百年来,朱元璋究竟葬于何处,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不解之谜。而孝陵地面陵宫建筑,除方城、明城、享殿和享殿前门的基址大体保存外,其他建筑也…  相似文献   

11.
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落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人居环境类型。徽州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村落层面上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与其它地域显著不同的特征,文章以徽州古村落为对象,对其选址、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徽州文化研究、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古村落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地理科学》2018,38(10):1690-1698
以徽州地域1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与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揭示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沿盆地、邻水及边缘化分布特征明显,表现出“边缘多核心少”的分布格局。黟县遗存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高,形成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集聚区,其次是徽州区和歙县,形成徽州传统村落集聚的次级核心区。宋朝(北宋和南宋)和唐代是现存徽州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两个朝代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人口、交通、城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这些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相似文献   

14.
刘晖 《中国方域》2004,(2):15-20
1987年,徽州的一些人为了抢夺省辖黄山风景区的管辖大权和黄山市的牌子,提出了几条理由,制造“大黄山”舆论,鼓吹撤销徽州搞大黄山市。在撤销徽州设立大黄山市后的十几年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严重弊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后,全国上下、安徽省上下一致呼吁恢复徽州、恢复原省辖黄山市时,有些人又抛出这么几条理由,拒不恢复徽州和原省辖黄山市,这几条理由究竟是什么,能否成立,请看:  相似文献   

15.
什锦豆腐     
在历代众多的豆腐美肴中,最为引人感兴趣的,莫过于富有传奇色彩的苏州历史名菜“什锦豆腐”。多少年来,它以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国内外美食家的赞叹。苏州“什锦豆腐”,始于清初。康熙皇帝第一次(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南巡至江南来到苏州,品尝到苏州名厨张东王官首制的豆腐菜肴。他取用优质大豆制成的嫩豆腐,加以鸡肉末、熟火腿末,香蕈末、蘑菇末、瓜子仁末、松子仁末、再加以浓鸡汤烩煮而成。康熙皇尝后感到豆腐绝嫩、口味极鲜,非常满意。认为此菜有二大特点:一是取用豆腐、香蕈、鸡肉等物为原料,可使人延年益寿;二是豆腐烹…  相似文献   

16.
1987年12月,地级黄山市成立以来,一场源自对徽州改名黄山是否妥当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界的人士对黄山市的区划、地名现状所起的批判之声响至今日而不绝。1994年,当荆州市被改名荆沙后,由于一场对于荆州地名复归的讨论使得在两年后“荆州”之名又重新出现在地图上。“徽州”之名所产生的影响是决不逊于荆州的,但对于黄山改名徽州的争论至今已持续了16年之久,却还是未见黄山有重新改名徽州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正徽杭古道,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起点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该古道始建于唐,已历经1000多年的历史,有联为证:"三十里古道遗踪继往开来,一千年徽商足迹尘封雨融"。所谓古道,就是原始时期先民们不甘闭封,不做井底之蛙,依靠"愚公移山"锲而不舍的精神来打开通向外界的融通之道。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商场,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由于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1,(4):50-50
如今,在我国的全国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徽州这个名字。那么,“徽州”之名到底哪里去了呢?它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19.
天安门广场,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历史久远。它作为辽金时代东北郊区的一座著名的古刹古寺,元大都时代的正丽门,明清时代的“T”型广场,在中国都城演变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1380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镇守北平。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口继  相似文献   

20.
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面貌、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历史人文景观各具特色,这在地名上的反映非常明显。徽州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地名的角度探讨徽州区域社会的一些特点,选取的地名集中在婺源一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