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pH4.0的HAc-NaAc介质中,Pb(Ⅱ)与1-苯基-3-基-4-苯甲酰基-吡啉酮-5(PMBN)生成络合物,于一0.56V(vs.SCE)处出现一尖锐、灵敏的极谱峰。Pb浓度在4.83×l0 ̄-9~1.69×10 ̄-6mol/L与峰高呈线性关系。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及反应机理,证明-0.56V处的极谱波为络合物吸附波,峰电流由中心离子Pb(Ⅲ)还原产生。用直线法测得络合物组成比为l:l。试验了30多种离子对峰电流的影响。方法已用于矿石中痕量pb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用二甲基乙二醛双(4-苯基-3-缩氨基硫脲)(DMBS)涂渍的大网状树脂(XAD-7),应用于水溶液中Pt(Ⅱ)和Pd(Ⅱ)的预富集。用该方法在存有碘离子的酸性溶液中从涂层树脂(DMBS-XAD-7)上定量地收集Pt(Ⅱ)和Pd(Ⅱ)。作为与DMBS形成螯合物的金属离子用少量的N,N-二甲基酰胺很容易从DMBS-XAD-7中洗脱。这种收集和洗脱的方法被用于Pt(Ⅱ)和Pd(Ⅱ)的同步测定,该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以磷酸三丁酯为固定相,大孔聚乙烯笨(X-5型)为担体的浸渍树脂、垂直型反相色谱柱,对铀分离富集的基本性能,以及铀(Ⅵ)-间硝基苯基萤光酮(m-NPF)一氨三乙酸(NTA)-吐温-80显色体系的反应条件,提出了TBP-(X-5)分离,m-NPF-NTA-吐温-80光度法测定铀,经标准样品验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以磷酸三丁酯为固定相,大孔聚乙烯苯(X-5型)为担体的浸渍树脂、垂直型反相色谱柱,对铀分离富集的基本性能,以及铀(Ⅳ)-间硝基苯基萤光酮(m-NPF)一氨三乙酸(NTA)-吐温-80显色体系的反应条件,提出了TBP(X-5)分离,m-NPF-NTA-吐温-80光度法测定铀,经标准样品验证,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何秋玲  蔡苗 《矿物岩石》1995,15(2):90-92
本文研究了微晶萘吸附Pb(Ⅱ)—5—Br—PADAP显色新体系的最佳实验条件。沉定分离洗涤后溶解于丙酮,在波长560nm处测定其吸收光度。在5ml丙酮溶液中铅含量p(Pb)/( μg·ml ̄-1)在0—5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现在尔吸光系数为5.6×l0 ̄4L·mol ̄1·cm ̄-1。方法用于水中痕量铅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对碘偶氮氯膦与铅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敏思  王曙  陈刚莲 《岩矿测试》1995,14(4):292-294
研究了对碘偶氮氯膦(CPA-pI)与Pb ̄2+的显色反应。在pH5.8的(CH_2)_6N。-NO_3缓冲介质中,Pb ̄2+与CPA-pl形成1:2的蓝绿色配合物,在675nm处测定配合物的吸光度,其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2.47×10 ̄4L.mol ̄-1·cm ̄-1Pb ̄2+浓度在0~1.16×10 ̄-5mol/L即0~2.4μml)符合比尔定律。试验了20余种共存离子的影响,经共沉淀结合巯基棉分离预处理试样溶液后,测定了硫精砂中微量Pb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硫化物吸附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PbS、ZnS对金属离子Ag+、Cu(2+)、Cd(2+)、Zn(2+)、Fe(2+)、Mn(2+)、Mg(2+)、Sb(3+)和Bi(3+)的吸附等温线(50℃)研究表明,其可分为A、B、C三类:A类,线性型,即吸附量随吸附离子浓度增加而呈线性上升,并表现出百分之百吸附,属于此类的吸附有PbS对Ag+、Cu(2+)离子吸附和ZnS对Ag+、Cu(2+)、Cd(2+)离子的吸附;B类,朗谬尔型,即随吸附离子的浓度增加,吸附量逐趋向一饱和值,属于此类的有PbS对Fe(2+)、Sb(3+)、Bi(3+)等离子及ZnS对Fe(2+)、Mn(2+)、Mg(2+)等离子的吸附;C类,反朗谬尔型,即吸附量随吸附离子浓度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加。属此类吸附的有PbS对Zn(2+)、Cd(2+)等离子的吸附。合成PbS、ZnS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与天然方铅矿和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可类比,这意味着吸附作用可能在硫化物矿物微量元素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淑云  何平 《岩矿测试》1997,16(4):313-315
在030mol/LHAc介质中,Pb(Ⅱ)与7_碘_8_羟基喹啉_5_磺酸(试铁灵,Feron)的络合物于-054V(vs.SCE)产生一尖锐的极谱波,加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显著增敏,可使极谱波增高约4倍。峰电流与Pb(Ⅱ)浓度在96×10-9~48×10-6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8×10-9mol/L。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表明,络合物组成比为nPb(Ⅱ)∶nFeron=1∶1,极谱波为吸附波,峰电流由中心离子Pb(Ⅱ)还原产生,电子转移数为2。试验了多种离子对峰电流的影响,拟定的方法用于矿样分析,结果与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以P-35吸附于DA201树脂上,制得了P-350浸渍树脂,通过柱层析法,试验了树脂吸附和解脱Ag,Cd的条件和干扰离子的影响。建立了P-350浸渍树脂分离-富集Ag,Cd体系,并应用于岩石样品分析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青藏北部板内火山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源区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邓万明  孙宏娟 《地学前缘》1998,5(4):307-317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以钾质熔岩为主,以LREE和Sr,Ba,Z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为特征。区内火山岩的Sr,Nd和Pb同位素成分在时、空及组成分布上存在规律性变化,即从早期的夏威夷岩(始新世)向中期的中性钾质熔岩(晚中新世)到最晚期的酸性次火山岩(上新世以后),有N(87Sr)/N(86Sr)比值、N(206Pb)/N(204Pb)比值递增和N(143Nd)/N(144Nd)比值递减的趋势。大量的Sr,Nd和Pb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表明藏北新生代火山岩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源区:软流圈地幔,EMⅡ型富集地幔,伴生的少量酸性熔岩则可能是陆壳重熔的产物。各岩浆源随着时代的变新有向上迁移的现象。其中钾质熔岩的所谓EMⅡ型富集地幔源是本区特有的“壳幔过渡带”或者称“壳幔混合层”。在青藏及邻区,该层厚度达到20~30k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厚的地区。藏北新生代火山岩是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的缩短、加厚及快速拆沉等岩石圈构造演化必然结果,也是深部地质作用的反映,可能具有板内地幔柱、板内初始裂谷、板内俯冲等多种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1.
铜精矿中铅锌的连续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琴  王劲榕 《岩矿测试》2000,19(4):295-297
利用铜铁试剂分离Cu、Fe等干扰元素,同时铜铁试剂与Pb和Zn产生络合物吸附波,可连续测定铜精矿中的Pb和Zn。体系中铅峰在-0.54V,锌峰在-0.99V,线性范围Pb为80~1600μg/LZn为120~1200μg/L,检出限Pb为40μg/L,Zn为80μg/L,测定结果与参考值相符,RSD(n=3)Pb(n=3)Pb〈6%,Zn〈10%。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P507-PMBP溶剂浸渍滤纸(SIFP)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质,提出含微量Zr,Hf岩矿样品经碱熔分解后强了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分离大量干扰元素,再用P507-PMBPSIFP富集Zr与Hf,然后用XRF光谱直接测定SIFP上Zr、Hf的方法,考察了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干扰元素的条件,以及在残留干扰元素存在下P507-PMBP SIFP对Zr,Hf的富集情况等,对分析误差的来源,样品分析的精密度  相似文献   

13.
全岩中微量铅分离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在Dowlx1-x8或AG1-x8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用0.1mol/L氢溴酸作洗提剂,成功地将Pb(Ⅱ)与Fe(Ⅲ)、Zn(Ⅱ)、Ca(Ⅲ)等十多种元素离子一次分离,6mol/L盐酸解析铅,制备出纯度高的铅同位素质谱分析样品,提高分析准确度及精密度,方法简便、快速、适应各类岩石及矿物。  相似文献   

14.
天然铁的硫化物处理含Pb(Ⅱ)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利用天然铁的硫化物处理含Pb(Ⅱ)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增另投样量、减小试样粒径、升高初始PH值、降低含Pb(Ⅱ)废水体积,均有利于降低溶液中溶解Pb(Ⅱ)的浓度。此外要拉一文对一些实验机理也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泡塑吸附分离ICP—AES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泡塑吸附Tl(Ⅱ)。试验了Br2水和H2O2两种氧化剂对Tl(Ⅰ)的氧化效果。采用动态吸附,静态解脱Tl(Ⅱ)。拟定了泡塑吸附-ICP-AES测定地质试样中痕量的分析方法。用于土壤。岩石、水系沉积物及多金属矿石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海南主要金矿类型的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斌 《地球化学》1995,24(4):387-401
对琼西抱板和土外山两矿区典型矿体剖面样品的Pb同位素比值和Pb浓度作了测定。这两个金矿的矿体及其两侧蚀变岩和混合岩围岩具有一个共同的初始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8.683±0.02),同时,它们具有各自明显不同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其富金矿体和含金蚀变岩具有比混合岩围岩均一的Pb同位素变化,尤其是抱板矿区V1矿体,其富矿核部分具有最均一的和最低的(206)Pb/(204)Pb比值,暗示在这个混合岩地区,有矿部分与无矿部分、富矿部分与贫矿部分的Pb同位素比值可以区别。发现北牛和二甲矿体具有比抱板和土外山矿体更低的初始Pb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8.538±0.018)。上述两组矿体都产于同一混合岩田中,且与戈枕断裂关系密切,这表明该混合岩地区存在两个成矿期,其成矿年龄分别为170±11Ma和84±12Ma,即为燕山运动的早晚期。还研究了王下矿区的浅变质层控型金矿,获得该矿(206)Pb/(204)Pb初始值为18.351±0.018,其成矿模式年龄为280±10Ma。  相似文献   

17.
张旗  张宗清 《岩石学报》1995,11(1):43-54
丹凤祥变质玄武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LREE富集型的钙碱性玄武岩,另一类是LREE平坦型的拉斑玄武岩。LREE富集型的变质玄武岩[(Ce/Yb)N为5~20]贫Ti、Nb、Ta,Th>Ta,Nb/La<0.8,Hf/Th>8,Zr/Y<3,表明其形成于消减带之上的洋内岛弧环境。该玄武岩的εNd(t)=+4.9~+7.3,εSr(t)=3.0~+32,可能是亏损地幔端元(DMM)与第二类富集地幔端元(EMⅡ)混合形成的。大多数玄武岩的(206Pb/204Pb)i比值(16.5~17.6)较低,(208Pb/204Pb)i和(207Pb/204Pb)i比值(分别为36.2~36.9和15.3~15.5)较高,ε18O变化较大(5.5‰~9.2‰)。因此,根据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丹凤群变质玄武岩的源区可能包括下述组分:1)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2)富集地幔(EM);3)洋内岛弧下地壳(镁铁和超镁铁质岩);4)消减带岩片带入的组分。而LREE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具MORB的特征,Th/Ta和La/Ta比值近似等于1,TiO2=1.65%,Ti/V=22,指示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形成在与消减作用无关的拉张  相似文献   

18.
聚酰胺树脂富集分离—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红毅  刘海玲 《岩矿测试》2002,21(3):179-182
拟定了以聚酰胺树脂为吸附剂在静态和动态操作条件下,对微量钯的选择性吸附分离方法。实验表明,树脂在0.001-2.0mol/L的HCl介质中,对钯的吸附性能很好,饱和吸附容量为19.22-12.88mg/g,平均吸附率为98.40%,吸附到树脂中的钯可用中性30g/L硫脲溶液(静态)和50g/L 硫脲溶液(动态)解脱,平均解脱率为96.95%,富集倍数可达100倍。结合原子吸收光度法,可用于矿石中微量钯的富集分离和测定,标准加入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6.0%-103.0%,标样分离结果与推荐值相符。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主次双波长光度法,通过Fe(Ⅱ)-phen、Fe(Ⅱ)-SNC^-显色体系,依据显色体系吸光度A与照射波长λ及物质浓度x间关系,提出了测定铁的主次波长新光度法,精密度提高,检测限降低。  相似文献   

20.
俞祖根  王虹 《岩矿测试》1991,10(1):9-12
本文研究了TSC大孔螯合树脂对贵金属Pt(Ⅳ)、Pd(Ⅱ)、Au(Ⅲ)和贱金属Cu(Ⅱ)、Pb(Ⅱ)、Zn(Ⅱ)、Fe(Ⅲ)、Al(Ⅲ)等的吸附特性。测定了树脂在不同酸度下对Au(Ⅲ)、Pt(Ⅳ)、Pd(Ⅱ)的饱和吸附容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树脂可从稀HCl、稀王水溶液中定量吸附Au(Ⅲ)、Pt(Ⅳ)、Pd(Ⅱ),而贱金属离子则不被吸附。吸附在树脂上的Au、Pt、Pd可被5%硫脲溶液洗脱,洗脱液中的Au、Pt、Pd可分别用火焰和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7—107%。通过对MGI-Au-07,MCM-02标准样品和其它样品的测定,说明应用本法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