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全球气象卫星观测体系逐步形成。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建立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系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拥有各自的气象卫星。与卫星发展初期相比,现在的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波段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之相伴,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的资料处理方法不断涌现,数据使用也完成了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本文将在总结目前气象卫星遥感载荷观测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环境灾害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1.前言瑞典气象水文研究所为改进未来天气预报服务提出了一项叫作“业务气象资料系统计划”(PROMIS-90)的建议。在PROMIS-90中,计划将全国分为6个区域,由各区域中心负责本区域的短期预报(0—18小时),并重视进一步使用自动气象站和遥感技术。本文重点讲述天气雷达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气象卫星除了提供云图以外,还可以提供大气中温度、风、湿度等资料,从而为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全球范围定量的资料,尤其在常规测站稀少的海洋上,卫星资料对监视海上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就显得更加重要。1969年以后,在雨云-3号和雨云-4号卫星上开始有测大气各层温度的仪器,后来在诺阿-2号,诺阿-3号,诺阿-4号卫星上正式发布红外遥测的各标准层的温度值。诺阿-4号每日还向地面发射全球范围垂直测温资料,即垂直温度廓线辐射仪(VTPR)资料。目前,这种资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诺阿-4号卫星视野内直接接收卫星发出的辐射资料,然后反 相似文献
4.
5.
1 引言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辨别云状、云量、云高及确定云码对飞机航行、人工影响天气和天气预报都有重要意义.在地面气象观测中,云为目测项目,因此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根椐天气系统变化,为综合分析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依据,以保证云观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7.
8.
提升灾害性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是短临天气预报的首要目标,但对流性降水在时间、空间上分布高度不均,观测难度大。卫星遥感监测降水的传统红外、水汽亮温判识方法,报警云团数量多,空报率高,指示意义不稳定,需要结合背景因素寻找方法提炼卫星辐射观测中更多的内在隐含信息,建立云顶亮温与此类灾害天气间的联系。此文尝试使用FY-2气象卫星红外云图数据和逐时加密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通过追踪云团移动进而分类、提取参数,然后用模糊支持向量机(FSVM)方法建立地面观测雨强与云团特征动态演变间的机器学习数学关系,标识出有监测预警意义的云团和强降水中心,对检验地域和时间的卫星强降水云团检测识别率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西北侧的乔治岛(62°12'59。3"S、58°57'51.9"W)上,该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约1430平方公里,距南极半岛110公里。因此,分析研究南极半岛地区的天气、气候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了解长城站附近的天气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11.
气象卫星资料在我国天气分析和预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从1969年开始将气象卫星资料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目前各省都有自动图片传送系统(APT)接收站。大多数自动图片传送系统(APT)接收站是接收泰罗斯-N(TIROS-N)卫星的低分辨扫描辐射仪云图,有几个站接收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云图,中央气象台还接收由华盛顿世界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发送的太平洋的卫星探空和测风资料。大多数天气预报部门的预报员在做短期预报时,常常参考卫星云图资料。根据近十年使用气象卫星资料的经验,我们认为卫星资料对于改善天气分析和预报是有用处的,尤其是在西藏高原和我国邻近海域,卫星资料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CloudSat卫星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2006年4月28日成功发射的第1颗以对云层特性进行全球主动遥感测量CloudSat卫星的观测仪器、工作参数、运行方式、数据产品及“A—Train”卫星群等基本概况。CloudSat卫星主要有效载荷是94GHz(3mm波)云雷达,它可以“切开”云层,获得许多有关云的最新气象数据,主要数据产品包括了云的宏观物理参量和微观物理参量。介绍了CloudSat卫星已获得的典型天气和云的初期观测结果:从首次观测的云三维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极洲上空风暴云的垂直剖面结构特征;从首张获得降雪云的垂直剖面图像可以得到降雪云层的发展状态以及结构特点;使用CloudSat统计数据可分析全球水凝物的分布特征。将TRMM卫星上的测雨雷达与CloudSat卫星上的云雷达联合观测研究,可以获得从薄云到浓厚云及降水的精细垂直结构特征。通过下载的CloudSat观测资料,对我国典型台风和层状云系等两类不同天气条件下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以看到台风眼区附近云系的垂直结构随台风发展不同阶段的演变;从层状云系的垂直剖面可以清楚地发现云层的内部分层结构及不同相态的垂直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1966年发射的第一个地球同步卫星,每半小时提供一幅分辨率为4公里(星下点)的可见光图片,可以监视云的运动及生长,从而推算风,辨认产生短期天气变化的中尺度扰动。1970年代又发展了诺阿系列和DMSP(国防气象卫星计划)系列的极轨卫星,装置先进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仪。诺阿的甚高分辨率辐射仪分辨率可达1公里,DMSP的可达0.6公里,这两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和《巴黎协定》资金机制最大运营实体,绿色气候基金(GCF)不仅是发达国家兑现1000亿美元长期资金承诺的重要平台,亦是公约和《巴黎协定》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文中系统总结了GCF在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私营部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在当前多边合作面临挑战的复杂背景下,GCF亦面临美国退群、缺乏有效决策机制、项目质量及秘书处能力有待提高等系列问题。文章认为,一个持续有效运营的GCF是国际社会落实《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重要保障,各方应尽快凝聚政治共识,推动GCF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应通过引入投票权决策机制、完善政策缺口、创新业务模式等措施提升基金治理和运营效率;其次,通过尽快完成正式增资进程、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剩余资金管理等方式确保充足及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最后,还应通过强化与现有气候基金的协调互补、加大与多边发展银行的合作等途径与各方资金形成合力,推动资金流向低碳和气候韧性发展领域。文章还提出,中国应在有效发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桥梁作用的基础上,引导GCF投票权改革以消除政治因素对GCF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积极争取获得下届董事席位,推进与GCF全方位合作、参与GCF正式增资进程等举措,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几种成熟的广义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理论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它们在天气、气候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