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家住在离海边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能听见大海的浪涛声,我是闻着海潮和鱼虾的味道长大的,这种味道不在海边的人是不习惯的,他们受不了那种略带腥味的空气和海边的喧闹。而我恰恰相反,一时闻不见那种味道和渔民伯伯出海时的喧闹声,就好象少了些什么。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每年的春天,家里都要去买鱼送给爷爷和外公,因为我们老家有春天吃鱼的习惯,这时候,就比较谁最孝顺了,因为我们家住在海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我们总是买很大很大、很鲜很鲜的鲅鱼,那鲅鱼足有一米多长,黑亮黑亮的,可好吃啦,我最爱吃当地渔民做的一种叫作“红闷家常鱼”,做法实际也很简单,用家常面酱作佐料,用温火慢慢的炖,俗话说“千炖豆腐万炖鱼”,鱼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一定不要性急。特别是用那种生铁锅做的鱼更好吃,如果再加上玉米饼子,那简直是渔家一绝。每次吃鱼,都会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高兴得合不拢嘴。我渐渐长大了,我们仍然每年买鲅鱼到了买鲅鱼的时候了,可我纳闷,我大了鲅鱼却越来越小了呢?我不解的问爸爸:,今年又,为什么“鱼妈妈哪去啦?为什么就剩下鱼孩子了呢?吃这么小的鱼多可惜啊!”爸爸笑了笑说:“是啊孩子!我们现在吃的是子孙鱼啊!”“为什么要吃子孙鱼呢...  相似文献   

2.
歌曲《送别》中有一甸“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最是动人。实际上,“天之涯,地之角”并非李叔同的首创,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另外,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文人徐陵在《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中也感慨:“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宋代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说得就更准确了:“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在怀念远方的亲友时,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喜欢用“天涯海角”抒发情感,如唐代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相似文献   

3.
因为它们很会钓鱼,所以得此“渔夫鱼”之美名。“渔夫鱼”钓鱼的方法和手段,与我们人类十分相似,也离不开钓杆和诱铒,而且还要有不可缺少的耐性。在“渔夫鱼”的背部,长有一根长刺,这就是它的“钓杆”;长刺的末端长着一块很像蚯蚓的红色肉块,这就是“钓饵”。每当“垂钓”的时候,“渔夫鱼”总是把身体匍伏在海床上,或者隐蔽在石缝和海草中,仅伸出背上的“钓杆”,微微晃动末端的“钓饵”,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一些馋嘴的鱼儿看见这块类似蚯蚓的诱铒。便不顾死活地你争我夺起来。而“渔夫鱼”则把“鱼杆”及“鱼饵”一收一放,逗得鱼儿在它嘴边扑来扑去。这时候,“渔夫鱼”便突然张开大口,闪电般地把猎物吞进肚里。其实,“渔夫鱼”名目繁多,有叫“鹅鱼”的,还有叫“和尚鱼”的,更有叫“青蛙鱼”、“蝙蝠鱼”的。它们皆因精于钓鱼之道,而被统称为“渔夫鱼”。有意思的是,生长在加勒比海的“蝙蝠鱼”,钓鱼可从不用“鱼杆”,因为它们的身上长满了象水草一样的细长小肉芽,随着身体的晃动而上下飘摆,吸引一些小鱼前来啄食。而“蝙蝠鱼”则以突然袭击的动作,将小鱼一条一条地吞食掉。□鱼也“钓鱼”@李津军  相似文献   

4.
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我们间或会见到乌黑岛黑的飞鸟,它自已不捕食,专门掠夺其它鸟的喙中食物。人们称它为海中的盗贼。自古以来,航海的水手们最忌遇见它了,因为那“凶神恶煞”的军舰鸟的来临却是一种噩运的征兆呢!  相似文献   

5.
澳洲四面环海,水上资源很丰富,海产鲍鱼有饭碗那么大,一只重达500克;黄金海岸的海滩长达90千米……凡是到澳洲考察或旅游的人,除了游览观赏一些陆地景点外,必然安排到滨海去旅游。我们一行7人,到了澳洲墨尔本城的第3天,就专程安排到海边看企鹅。那天,我们从墨尔本乘车直驰菲律普岛,在高速公路上跑了一天,中途在人造景点看了袋鼠、驼鸟、八哥(形似大老鼠)外,还逛了半路的商场……到了下午5时赶到菲律普岛。  相似文献   

6.
海底考古比陆地考古年轻得多,这不是人们有意疏远大海,而是大海实在险恶、复杂,人们往往望洋兴叹。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已把视线与兴趣转向海洋深处。因为,海底有无数目前还不为人们所知的秘密,人们预感到地球的历史就藏在这广阔而幽暗的海底。众所周知,一年有12个月,一月有30天,周而复始。可是你听说  相似文献   

7.
两天来,在省政府、省农委和水产厅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在全体与会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福州顺利地召开了福建省第三届水产饲料科技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开幕式上,省水产厅张文良厅长作了“福建省水产业发展对水产饲料科技的要求态势”的报告,刚才我们研究会王克风顾问又作了重要的讲话,这对我们研究会工作和水产饲料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出席这次研讨会共128人,提交大会的论文报告54篇,其中在大会上报告的有24篇,这是我会历次研讨会参加人数最多、提交论文最多的一次,尤其可喜的是年轻同志的比例比历次都大。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7,(3):5-5
英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即将于3月5日起航,调查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情况下,地幔由数千米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壳似乎大面积失踪,地幔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地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为有意义的一处。一般来说,当板块撕裂后,地幔将涌出,形成岩浆。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科学家希望通过调查确认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聪 《海洋世界》2014,(6):30-33
正"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所有家长们回忆亲子时刻、所有青年人最难忘的儿时回忆、所有小朋友一年中最期待的一天。与我国不同,日本的小朋友庆祝儿童节的方式相比亚洲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很不一样。因为日本的儿童节更具有民族特色,他们把每年的3月3日定为"女儿节",而每年的5月5日就定为"男孩节",分别为女孩和男孩庆祝自己的节日,两个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2,(5):64-65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除了人类以外,一般生物的生活是谈不上目的的。这因为目的跟意识作用分不开。但莫诺却认为一切生命都有目的。他说:“每一生物所制造的产物都以特别清楚的方式表现了一切生物所共有的一个特征:目的或计划。”他指出,  相似文献   

11.
真希望全国的青少年朋友们都来看看这篇文章。为什么呢?因为它涉及了你们地理课本的重要内容!当然,这样的消息自然没有F4出了新专辑听来那样激动,但考试毕竟是咱们学生的头等大事嘛。言归正传,为什么说涉及到地理课本的重要内容呢?因为咱们的地理课本改版了,加进了大量海洋地理、资源、环境及海洋权益等新内容,据我过来人的经验,课本新添内容说不定是考试新重点!我理解大家,现在就把一些涉海章节给大家摘选出来,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3册(2001年第1版)将“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  相似文献   

12.
美国“邦克山”号导弹巡洋舰3月22日至25日,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五航母战斗群司令史密斯少将率领的“邦克山”号导弹巡洋舰,对青岛进行了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在此期间,我们登上“邦克山”号,对司令史密斯将军、舰长斯那布奇上校、舰队负责公共关系事务的联络官巴里特中校。进行了访谈。他们的介绍的情况使我们对美国海军有了一点了解。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11,(11):8-8
科学家们发现,那些经常“一心多用”的人,往往事倍功半。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埃亚勒·奥斐认为:当人们始终在接受眼前的所有信息时,就难以令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保持独立。研究人员利用层析X线照相法,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人们在处理多件事情时,是大脑额叶前部皮层在发挥关键的作用。额叶前部皮层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它只是在迅速调节两件事先后处理的顺序,有时这种转换速度可以快到让我们产生“同时进行”的幻觉。大脑处理两件事的转换需要时间,人们可以通过练习缩短转换时间,却不可能将其缩短到任意小的数值。  相似文献   

14.
南极,冰的故乡,雪的世界,风的天地。在这里,有我们的长城站、中山站,这是我们的骄傲。但10多年来始终没有我们自己的锚地,船舶在大海里漂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上总共350多种鲨鱼中,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不到10%。其余的都不会攻击人类,有许多是以浮游生物为食。人类对鲨鱼的恐惧更多地是源于对它们的无知。这种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它们的生存历史比人类长100倍。虽然我们不能称它们为“人类的朋友”,但约有一半种类的鲨鱼可以用来制作鱼粉或供人食用。鲨鱼是“海中强盗”,它们能够出色地维护海洋中的生态平衡。当它们偶尔攻击人类的时候,它们并不是为了捕食,而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地盘,就像狗会冲着走近自己家门的陌生人吠叫一样。与人们认为的相反,鲨鱼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动物。研究表明,鲨鱼的大脑比大部分鱼类,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还大。这些海洋中快速而灵巧的捕食者,大脑重量占体重的比例是鱼类中最高的。对人类最危险的三种鲨鱼是大白鲨、虎鲨和牛鲨。这三种鲨鱼会主动攻击人类。其中大白鲨可以长得比一辆公共汽车还长,体重超过三辆小汽车在捕食时,大白鲨通常用它锯齿般的牙齿将猎物一下撕成两半。世界上鲨鱼袭击人类事件发生最多的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海岸其他比较频繁的地区是加勒比美国、南非和地中海海岸。这种动物在海洋中用鳍游泳用鳃裂呼吸,但和其他由硬骨组成骨架的鱼类不同,鲨鱼是软骨鱼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应该有个“海洋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应该有个“海洋节”李谋胜(国家海洋局新闻办公室)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解放军代表团杨虹同志领衔提出的设立“海洋节”的建议,得到有关海洋部门的支持和赞同。此项建议,不仅是代表了解放军广大官兵的要求,也反映了我们海洋系统,包括海洋交通、海洋石油、海洋...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9,(10):8-8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口,它还有更为实际的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眼部细胞可以提醒我们危险正在靠近,这个提醒并不需要大脑的帮助。瑞士弗里德里克·米斯切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小鼠的眼部细胞,他们发现:当一个外来物体靠近时,一种视网膜细胞会变得“活跃而敏感”,如神经元一样被激发起来。研究者认为,人类很可能也有类似的眼部细胞。  相似文献   

18.
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旧都,也是该国最大的港口和工业中心,有人口510万。没来卡拉奇之前就听说当地的皮装较便宜,而真正到了卡拉奇,却意外地发现乘出租车也很便宜。出了卡拉奇海关大楼,就是港口广场,广场上停有各种出租车和“皇家”马车。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国外乘出租车价格都很昂贵,故中国海员从不敢奢求,大都以步代车。经验丰富的卡拉奇出租车司机一眼就认出我们是中国人,各个抢先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国、皮货”,然后用手划个圆,伸出三个指头,用英语说:“THREEDOLLARS。”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是中国人,不论到哪个店去…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14,(12):53-53
我们知道人类是生活往陆地上的,但有没有人生活在海洋上呢。也许你会先想到的是“美人鱼”.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 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哈蟆人”:鸡胸扁嘴、圆脑壳……当人们走近它看得更清楚时,它却一溜烟地跳入了海里,速度快得让人都没看见它是不是有脚。  相似文献   

20.
朱瑾 《海洋世界》2006,(3):24-29
“如果有必要,我们愿意一直等下去。”2006年2月5日,海难后的第三天,在埃及港口城市塞法杰,遇难者家属颤抖着坐在地毯上,等待亲人的消息。尽管遇难者获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是他们仍旧不会放弃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