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纯振幅、点阻、带通数字滤波器,处理了距唐山180公里范围内13口深井水位的大震前六年连续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大震前存在井水水位的异常下降,这种异常下降首先发生在距大震震中100公里处,并且以每月5-6公里的速度分别向震中和离开震中的方向传播。地下水异常下降的时间-距离关系与该区里小震发生的时间-距离关系较一致。据地下水异常下降结果,我们提出唐山大震孕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74年底,1975年-1976年4月,1976年4月-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2.
用褶积滤波处理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的滞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昭栋  高玉斌 《地震》1993,(4):23-29
本文给出了一种用褶积滤波处理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滞后的新方法。鲁07井水位观测资料用这种方法处理比一般回归方法的平均中误差少4.6mm。文中讨论了褶积滤波积分区间长度与水井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关系及褶积滤波比别尔采夫滤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衡水冀16井水位2016年经常出现有规律的大幅度异常波动变化,具有小幅下降—持续上升—小幅上升—持续下降变化形态,日变最大幅度0.73 m。通过现场核实,发现观测仪器工作正常,附近鱼场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增加辅助观测仪器同井对比水位观测,并对鱼场2口冷水井进行抽水试验,分析衡水冀16井水位异常变化原因。结果显示,衡水冀16井水位大幅波动异常变化可能因冷水井1抽水所致,冷水井2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北昌黎台地电阻率EW测道2017年6-8月出现快速下降变化,经检测,观测系统工作正常。通过环境调研和辅助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该变化与降雨和粉丝厂干扰有一定关系。采用褶积滤波法去掉降雨干扰,EW测道地电阻率仍为下降趋势,说明该下降变化不能完全用降雨来解释,不排除是地震前异常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汶川8.0级地震前典型流体中期前兆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雪芳  王吉易  陆明勇 《地震》2009,29(1):132-140
汶川8.0级大震流体前兆异常的提取, 采用了严格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同一化"思路和从属函数等判定方法, 处理川滇等地区的水位、 水氡观测资料。 介绍了5个典型的流体前兆异常实例, 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的流体趋势前兆异常变化是明显的, 这些异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其变化特征与与我国其他强震前的异常相似。  相似文献   

6.
河北昌黎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昌黎台地电阻率EW测道2017年6—8月出现快速下降变化,经检测,观测系统工作正常。通过环境调研和辅助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该变化与降雨和粉丝厂干扰有一定关系。采用褶积滤波法去掉降雨干扰,EW测道地电阻率仍为下降趋势,说明该下降变化不能完全用降雨来解释,不排除是地震前异常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合肥台NS测向地电阻率自2015年以来出现趋势下降异常,经核实2015—2016年降雨量增多和地下水位抬升与地电阻率趋势下降异常变化显著相关。通过褶积滤波法和相关分析法分别消除降雨和水位影响后,趋势下降变化不明显,从而认为此变化为干扰所致,非地震前兆异常,并探讨了这种干扰影响机制,为今后判断引起地电测值变化的原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汶川特大震发生前滇东北水富井水位测值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的趋势下降变化,长趋势的显著下降是前兆异常表现。该井水位长期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前尤为突出,在强震、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具体分析方法是,在进行观测信号处理后,用异常形态、持续时间、观测点所处构造分析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震和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在南北地震  相似文献   

9.
唐吉阳 《地震研究》1991,14(2):113-121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震周围井孔水位记录曲线及数据进行了有关处理和分析,结果认为:①思茅井、景谷井水位微形态有四种类型,其中阶变形态和不规则形态有一定前兆意义;②水位后半日波峰时变化对大震有异常反映,波幅异常意义较小;③大震前近场井水位潮汐波因子有较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力异常匹配技术实现潜艇导航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潜艇的惯性导航误差是随时间积累的,利用重力异常数据进行辅助导航可以对惯性导航的漂移误差进行校正.首先利用2′×2′重力异常数据库作为基础信息,结合Kalman滤波算法对某区域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过程采用了增益系数和信息更新序列的新方法进行Kalman 滤波的处理,结果表明在重力异常变化幅度较大的地区,重力异常可以进行潜艇的辅助导航.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震前后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的磁效应,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利用北京测区六年(1975——1981)的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正常(无强震)时期地磁统计量的变化特性,以及长期变化局部差异对地磁统计量的影响.正常时期与地震前后地磁统计量的对比分析表明,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统计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不同区域测点、测线的各种组合,计算了地震前后统计量的空间分布,以确定测区信息最强的区域.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所产生的磁效应的统计性质如下:1.异常信息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呈趋势性变化,其持续时间至少一年;2.离震中较近的 S 区异常显著,其主要根据是,地磁统计量 Smj,bsn和Fk2在 S 区变化显著.特别是统计信息的局部差异与长期变化明显不同,前者呈东西分布,后者主要呈北南走向;3.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平均空间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在测区总体并不显著,但在 S 区这种差异的时间变化,在震前1976年3——6月却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和震区莫霍面的变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十年的流动重力测量资料及其观测精度,通过降噪试验和可靠性分析,证实了重力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存在;分析了引起重力变化的物理因素,采用时域带通滤波的方法对资料进行预处理,用样条函数求得了重力测值的拟合曲面和分析区域等间距网点异常变化值,借助于窗口滑动求均方法滤去浅部短波长密度扰动的重力效应,根据剩余重力异常场作约束反演,发现震前、震时和震后该区莫霍面附近岩层可能出现过变形,尤其是震前数年,变形幅度可能更大。看来,莫霍面附近岩层的变形可能是造成壳内应力集中并孕育唐山地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异常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华北地区分布的33个水化观测点的水氡观测资料,以半年为尺度对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异常存在由外围向震中区演化的异常特征,且在唐山地震发生的短临阶段,水氡异常在唐山地区形成集中,异常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4.
大灰厂的三种形变资料的年变化显然与雨量及温度变化有关,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曲线变化中的有效信息.唐山地震前1975年开始的明显变化是上述干扰因素所不能解释的.由于雨量和温度干扰因素的存在,确定异常的幅度及其起始时间是有困难的.我们用多道维纳(Wiener)预测滤波方法由输入(雨量、温度)来预测输出(短水准、连通管及伸缩仪资料).预测输出和实际资料之间的差别(预测偏差)即为我们所求的有效信息.大灰厂短水准异常变化开始于1975年4月,即开始于唐山地震前一年多.震前三个月左右观测到明显的短期异常.总异常幅度约为2毫米左右(短水准基线为26米).异常表明,唐山地震前八宝山断层活动特征具有逆冲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1]给出的由深井水位变化反演地壳深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华北地区井水位变化资料,反演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2年,在震中区及附近出现应力下降异常区,临震前异常幅度增大并且异常区向外围扩展,震后异常区收缩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唐山7.8级强震前震中周围形变电阻率的下降异常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强震前,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已布设14个形变电阻率观测台站,其中9个台,震前2-3年内记录到形变电阻率长趋势下降异常,这9个台围绕震中形成一个半长轴可达150公里的异常区.位于震中区的两个台还记录到临震前2-3个月内的加速下降异常.根据现场条件下地表浅部岩(土)层受压时,视电阻率下降的实验结果,认为在震中周围较大的区域内,震前浅部岩(土)层被压密,其压缩线应变的数量级约为3×10-5.这一认识得到唐山震前地面基线实测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异常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华北地区36个水化观测点的水氡观测资料,以半年为尺度对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水氡异常存在由外围向震中区迁移的特征,异常先在外围地区出现,短临阶段才地震中区附近形成较强的异常区,异常形态有由复杂向简单演化的特征。震后水氡动态演化图像呈现离散态势,并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构造塌陷,是指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岩层塌陷。根据唐山地震前的跨地震主断裂的水准测量结果,可以认为,伴随1970年5月25日的丰南地震,在主断裂下降盘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侧向张破裂。这以后出现的地下水位和重力等震前趋势异常,都可以用地下水向破裂区的迁移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补充给出唐山地震后至现在(1979年5月)震中周围各台地电阻率变化的资料,并对比给出震前地电阻率值下降时段内原地的地下水位、井温的观测资料,发现唐山附近9个台震前2-3年内的地电阻率值下降是这些台自1970年建立以来唯一的较大一次,其它时段(1970-1973、1977-1979)这些台的地电阻率的平均年变化率甚小,其值基本保持不变;震后地电阻率值并不恢复,低于震前(1970-1973)的值.鉴于地下岩层电阻率的变化一般仅与测量体积内介质的含水量、受力状况及温度的变化有关,根据震前地电阻率台周围同期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和原地井温基本保持未变的实测结果,认为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含水量和温度无因果关系,而主要是介质受力状态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