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影响评价准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内蒙古气象》1995年1期撰文《气象影响评价准自动化业务系统》。该《系统》于1992年8月完成并试作了1992年春夏两季气候影响评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几年已投入业务。人工制作气候影响评价,不仅繁琐费时,而且评...  相似文献   

2.
人工神经网络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B-P网络评价模型,该模型应用于宜宾市1985-1989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工作需要,使气候评价工作规范化、自动化,满足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沈阳市局利用两年多时间研制出了气候评价自动化服务系统,并于1994年先后在市局和县区局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4.
王伟 《气象软科学》2006,(3):104-106
在对我国各部门科研机构的评价调研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开展调查。中科院集中了大批国际、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科研机构类型也比较齐全,因此他们的经验对中国气象局开展科研机构评价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2005年3月31日,专程走访中科院评价中心。评价中心介绍了中科院近年来开展机构评价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气象软科学》2007,(3):185-186
刘志军在《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课程评价工作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开始之前进行需求评价;对课程标准的事前评价与修订评价;深入开展教材评价研究;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通过审视和反思这些课程评价工作,当前课程评价还存在诸如对课程评价的宽泛理解、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组织、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过于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等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物模拟模型在农业气象业务应用中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农业气象业务的需求,利用东北地区1971~2000年5个代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和作物资料,应用玉米生长模拟模型评估东北区域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了作为评价标准的平均气候状态下平均模拟生物量的确定方法,提出了从生物量变化、温度和水分条件影响等方面进行实时动态评价和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综合评价的方法,给出了实际评价个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基尼系数”的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对贫富差距量化评价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基尼系数的引入实现了对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降水变化做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估,为城市降水与水资源预测、城市雨水收集、以及水资源安全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对昆明市1972-2001年30a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评价表明:30a平均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基尼系数为0.47457,其中1972-1981年平均为0.46672,1982-1991年平均为0.49068,1992-2001年平均为0.46631。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幅增大,其中最小为1998年(0.3342),正是旱涝灾害严重的年份,说明我国季风区的城市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时间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20日,在庆祝钟祥市气象局成立50周年座谈会上,应邀与会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荆门市气象局局长张修杰对钟祥市近5年来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如是评价:思路清晰,决策正确,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无愧于“明星”称号。这一评价恰如其分。有事实为证:钟祥市气象局1998、2000年连续两届被湖北省气象局命名为全省气象部门明星台站;自1997年该局地面气象观测场被湖北省局评为“十佳观测场”以来,基础业务质量年年达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考核标准“A”档;1998年、2002年被湖北省局分别评为“重大气象服…  相似文献   

9.
利用陕西99个国家气象站月、季节、年气温、降水量1991─2020年和1981─2010年平均值资料,对2个气候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的平均气温一致增加,大部春季增幅最大(平均0.5℃),秋季增幅最小(平均0.2℃),关中增幅整体大于陕北和陕南。降水量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差异,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的北增南减(陕北增加,关中和陕南减少)和秋季降水的全省一致增加,时间上各区域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尺度变化特征。气候平均值改变后,3月气温评价等级整体由偏高向偏低方向调整,11月降水评价等级整体由偏多向偏少方向调整。暖冬年份减少,冷冬年份增加。在新气候平均值下,气温、降水、季节等级等气候评价结果需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
河南干旱指标的客观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河南1951-1998年的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实况资料,分析评价了已有的干旱指标,结果表明,根据有限长样本资料序列研究建立的干旱指标,其应用客观性随着干旱灾害过程资料样本增大而降低,通过反复试验,确定了以降水Z指数为基础的干旱评价指标及监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全国晚稻气候年景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娄秀荣  侯英雨 《气象》2003,29(2):21-25
通过对晚稻产量和气象资料的处理,划分出全国晚稻主产区的丰歉年型及其主要气象要素的特征等级。在不同区域气候年景特征等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晚稻气候年景综合评价模型,并在2001年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的丰歉年型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贵州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恕良 《贵州气象》1993,17(5):38-41
本文利用贵州54个站1961~1990年30年资料研究了气候资源的概况并予以评价,最后提出开发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3.
长城沿线风沙区土地利用监督分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长城沿线风沙区为试验区,以1997年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进行了土地利用状况本底调查,探讨了利用ERDAS IMAGINE对该地区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包括以外业调查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分类模板、评价分类模板、执行监督分类、评价分类结果、聚类统计分析等步骤。  相似文献   

14.
东营市农业气候资源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54-2000年气候资料,用辐射公式和高桥浩一郎公式分别计算了东营市的太阳辐射和蒸发,对农业气候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用水分平衡方程对农田水分盈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年平均气温升高的大背景下,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平均风速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谢晖 《广西气象》2002,23(2):35-36,57
阐述了2001-2002年广西冬作季(2001年11月-2002年3月)的气候状况,并就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出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均值的改变对四川省气候评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气象要素在一段时期内统计值的变化,对描述某一地区干、湿、冷、暖等气候态的影响很大。本文旨在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建议以及统一标准的要求,对气象变量用1971-2000年(以下称新30年)的平均值代替1961-1990年(以下称旧30年)的平均值,分析四川省新旧30年日照、温度、降水等基本气象要素平均值的变化及其对气候评价结果的影响后发现:1、四川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距平值上升,2、气温距平值以下降为主,3、降水距平值以盆地大部分地区上升、川西高原下降为主要特征,4、偏暖年及暖冬年相对减少,夏季盆地东(西)部降水偏少(多)年相对增多,导致在新30年标准下,干旱、洪涝需重新评估,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四川省今后气候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孙兴池 《山东气象》2001,21(4):51-52
主要分析了山东2001年秋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天气气候特点和各月大气环流特征,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德州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中湿润指数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中定量分析湿润指数变化,利用德州市1971-2000年各月平均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计算月、季,年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发现,湿润指数平均10年减小0.07,潜在蒸散量平均10年增加24.42mm,气候呈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评价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入“影子价格”概念据《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撰文“农业气候资源影子价格初探”,文中指出,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引入“影子价格”的概念来分析、评价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右江气候异常,农业多灾多难─—1995年上半年气候评价黄海平,文振德(百色地区气象局533000)1995年上半年气候不寻常。早春,常年乍冷乍热。今春冷暖平稳。暮春到仲夏,雨季概栅来迟,热浪滔滔席卷,干旱、冰雹、狂风相继搏击大地,可谓气候异常。1早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