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说”是风靡世界的地球起源理论,该理论主张地球是从“原始星云”转化而来的。笔者对此理论明确提出质疑。阐述了南海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及其来源,以及在星云中发生的合成元素的核过程,据此指出,地球全部海洋化学元素是在星体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核反应的综合产物,而绝非简单地从康德—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另一颗恒星或超新星聚变爆发形成的次生星云创造了地球。  相似文献   

2.
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1.1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这是大年初一上映的影片《流浪地球》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一部涉及地球科学领域——宇宙天体(Universe)、陆地(Land)、海洋(Ocean)、极地(Polar region)研究的科技大全。书中分别对太阳系内外神秘星球的形成与演化;陆地和海洋表层与深部的物质组成、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各类矿产资源的生成、气候与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进化与灭绝、人类的出现;冰雪极地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影响等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一些神奇现象、不解之谜和新的发现等,综合了国内外众多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海洋学家的理论观点、认识见解和推论预测。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10,(2):8-8
科学家以更精确的模拟来探索宇宙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在大爆炸之后,130亿年间,宇宙逐渐演化,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众多星系交织成庞大的宇宙网。2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用冷暗物质理论来解释宇宙的演变。宇宙中的大部分(75%)物质是“喑”物质,  相似文献   

5.
1975年,“水手”10号太空船曾首次飞临并造访水星。此后,“信使”号太空船拍下了1213张水星的新图片。有关这颗太阳系最里面的行星,该太空飞行任务的首席研究员肖恩·所罗门(Sean Solomon)解释了其中几张独特的图片。  相似文献   

6.
说到宇宙尘,这些小小的天外来客,能给人类带来许多重要的宇宙信息,诸如太阳系早期的状况,地球的形成演化,生命的起源诞生,以及其他星球的信息等,堪称“太空时间囊”和“宇宙档案库”。正因如此,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争相研究。遗憾的是,人类对宇宙尘的研究虽已进行了两个多世纪,但载入史册的重大研究成果均由外国科学家摘得。直到本世纪60年代,我国才有首篇宇宙尘研究论文问世。到70年代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彭汉昌研究员与他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7.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就数金星与地球最相似。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把地球和金星称作“姐妹”行星。甚至不少人认为,金星也应该和地球一样,存在着大量的水。在金星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海洋,海中孕育了生命。然而,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证明,金星表面是个奇热、无水,干旱到极点的行星,金星是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于是,又有人提出,过去的金星有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洋,只是后来在某个时期消失了。金星果真曾经有过大海吗?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钱江潮的成因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亲小人远贤臣,伍子胥向吴王劝谏,遭到拒绝,被迫自杀,其尸投入江中,从此钱塘江才有大潮。其实,潮汐的形成是由于太阳、月球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农历初一、十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基于象元的分类方法在处理海岸带这类动态多变、混杂度大的地物时常出现“椒盐现象”,难以矢量化形成专题图。提出了一种新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基于分割图斑的分类法,即选择一个合适的尺度,利用光谱信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图像分割为一系列的图斑,并确保图斑内大多数象元的光谱特征相近,分别对图斑内诸象元进行统计,求出各个波段的均值,用该均值替换图斑内所有象元的原始亮度值,这样分类时可以确保同一图斑内的所有象元被分到同一个类别中,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椒盐现象”,使分类结果便于矢量化成图,也便于对特定地物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0.
冲绳海槽浮岩的分布及其斑晶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世奎 《海洋与湖沼》1986,17(6):504-512
根据所采到的大批火山物质——主要是浮岩,讨论了冲绳海槽浮岩的空间分布;通过对岩石切片的费氏台鉴定以及对浮岩及其斑晶矿物的X-射线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探讨了浮岩的斑晶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提出了灰白色浮岩岩浆是由来自地幔的拉斑玄武质岩浆经过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而形成的流纹英安质岩浆。在岩浆喷出海底之前曾发生过非平衡体系的混合作用,包括地壳物质混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被称作“大地的摇撼者”,他是克罗诺斯和瑞亚之子,众神之王宙斯和冥神哈得斯的兄弟,为奥林匹斯神系中的宇宙三大主宰之一。奥林匹斯神系的形成曾经历一个过程——据希腊神话,众神的第二代统治者克罗诺斯因怕被子女取而代之,曾将瑞亚所生的儿女全部吞入腹中,只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被认为是打开中医奥秘之门的钥匙,备受中医药学者关注,与机体物质代谢和免疫关系密切。胃气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的强弱决定人体的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与预后。胃气学说与肠道微生态理论都是以解剖学的胃肠道为基础,其实质是整体观念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体现,均参与物质的代谢、机体的防御,与舌苔的形成和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3.
邱燕 《海洋地质》2004,(2):10-16
关于南海边缘海的成因以及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问题,众多学者撰文探索奥秘,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总体说来,主要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右行剪切拉分,局部区域挤出说,地幔柱构造理论等,各种理论演绎出大陆边缘和边缘盆地空间几何形态和块体运动及位移等各种模式。尤其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所产生的弧后扩张说,成为人们解释南海形成演化的经典假说,并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近年来所提出的“原地重熔与地球化学场”学说也逐渐在各种找矿活动和理论研究中得到证实,也可应用于此学说解释南海边缘海的构造成因和新生代演化。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却鲜有证据明确证实或证伪这一猜想。本文综合新近发表的华北平原钻孔物源证据、汾渭盆地沉积和三门峡地区的地貌证据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讨。这些证据表明,在约1.6 MaBP之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及渤海湾沿岸的所有钻孔均未接收到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表明此阶段三门峡和北黄河都未开通;而在约1.6 MaBP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开始进入渤海湾,但永定河冲积扇仍缺乏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结合汾渭盆地三门组在约1.6 Ma快速结束并转变为黄土沉积的证据判断:黄河在约1.6 Ma以前尚未贯通,在约1.6 Ma以后经由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东流入海,即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相似文献   

15.
“JOIDES·决心者”号第 1 80航次是在太平洋西部、位于新几内亚岛以东的伍德拉克海盆中进行的。这个地区曾存在过巴布亚半岛的延续 ,后者以后由于发生的拉张过程分裂成伍德拉克和波克灵顿两个隆起 ,然后它们都沉入水下。据地磁研究资料 ,6Ma前在这两个隆起之间产生了地壳拉张中心——近东西向的扩张 ,其轴部向西推进并终止于现代巴布亚半岛的山脚处 ,在该处扩张被所谓大陆裂谷作用——地壳分裂并形成裂谷 (地堑和半地堑 )以及出现的火山活动所取代。地震研究表明 ,扩张和裂谷作用过程在这里一直延续至今 ,经常发生的地震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由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国栋副研究员主编的《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及模式》一书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是1986年到1989年中国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和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比较沉积学研究室合作项目“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沉积模式及其在古相沉积物中的应用”的阶段研究成果,由中方研究人员集体编写的。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以其巨大的输沙量而著称于世。其载荷主要是极细粒的粉砂物质。大量悬浮物使河水的密度增高,呈稀薄浊流倾泻入海。这种沉积作用既不同于正常河流,也不同于浊流,而应有自己独特的沉积机理和相模式。其向海加积的方式和因此而形成的粒序变化,也应有其特殊性。因此黄河三角洲是一个具有独特特征而需要研究的三角洲新类型。  相似文献   

17.
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兼有“量具”、“量值信息传递介质”及“背景值”三大特点,对提高分析数据质量、历史资料引用及海洋科研开发的综合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标准物质的概念、重要性及其研制过程,提出了我国标准物质研制应从三大地理单元入手,全方位展开,建立并健全我国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美国深潜器“阿尔文”号所作的深海考察结果,却对这条千古不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 1977年2月,“阿尔文”号上的科学家们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几千米深的海底热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两端形成具有明显走滑特征的“Y”型和“人”型构造。其前锋端形成走滑-伸展叠瓦扇,尾端形成走滑一收缩叠瓦扇,中部形成走滑一拉分双重构造的右旋走滑系统。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白垩纪以来的印一藏碰撞、新生代印支挤出和南海扩张作用。经历了两期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该断裂系统对其周边盆地的形成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蔡难儿 《海洋与湖沼》1989,20(5):453-459
应用玻璃针或微吸管对分裂的金鱼(Carassius auratus)卵子进行不同分裂面的分割,或进行不同方向卵质的切割,或吸去部分卵黄质。结果是: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后所发育的小鱼,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单尾鳍鱼。更有趣的是,一个已分裂的卵子分成两部分所形成的两条小鱼,其中一条形成单尾鳍,而另一条是双尾鳍。实验表明:金鱼单或双尾鳍的形成是与卵质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卵质中的某种物质——“调节因子”,存在于植物性半球卵黄囊中的一侧。该调节因子负有调控双尾鳍形成的作用:如果这种物质被分在分离的两部分卵子中,便形成两条双尾鱼;倘若进入其中之一,则会产生一条双尾,一条单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