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气藏动力学成历模式与分类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庞雄奇  金之钧 《地学前缘》2000,7(4):507-514
根据油气运聚的动力和作用方式将油气藏成因分为3类8种17式,这8种分别是:(1)高压势场作用下的形成的油气藏;(2)低压势场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3)油水携带溶解气游离释放形成的天然气藏;(40浮力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5)毛细管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合甲烷气藏。(1)~(3)种为突发式流压作用形成的油气藏,(4)~(6)种为缓慢式烃热差形成的油气藏,(7)和(8)为非常规条件下天然气汇聚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油)气藏。相同动力学成因的油气藏因实际地质条件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分成亚类,不同动力学成因的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和产状特征不同,研究油气运聚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对指导油气田勘探、提高勘探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油气藏与圈闭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富集了油气。因此对油气藏进行动力学成因分类,除考虑圈闭的成因外,还必须考虑油气的运聚,即油气运聚的动力、作用方式和成藏后的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油藏描述入手,结合地质、地震与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已发现的十个潜山油气藏和四个砂岩岩性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条件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其成藏机理,总结了成藏规律。这有利于指导新区的油气勘探、预测及评价复杂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及有利区带,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有五点认识:①差异压实作用在被可压实沉积物所覆盖的潜山不整合面之上容易形成潜山-披覆背斜圈闭并形成复式聚集,富生油凹陷边缘发育的双断垒块型潜山  相似文献   

4.
塔河1号三叠系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东  王玲  张星海 《新疆地质》2003,21(2):240-242
塔河油田1号区块中三叠系油气藏位于阿克库勒凸起南部艾协克南-桑塔木盐边构造带,处于石炭纪盐体的北部边缘. 1 油气藏特征 圈闭特征 该区块属桑塔木1号构造,总体为一NE向低幅度背斜构造,长12 km,宽2.5 km.该构造圈闭层位多,两侧断裂发育,三叠系局部构造主要发育在中(T-Ⅱ)、下(T-Ⅲ)油组,下油组为NE向长轴低幅牵引背斜,两翼基本对称并发育断裂,顶部埋深约4 530 m;中油组为东西两个高点的NE向长轴低幅背斜,特征与下油组相似.桑塔木1号构造发育两组断裂,第一组断裂为沿构造南翼的NEE向延伸的南倾正断层(图1中F1),断开侏罗系、三叠系、…  相似文献   

5.
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为例,通过对侵入岩体围岩的生油条件、辉绿岩体储集空间及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岩心、地球物理及试油等方面的资料,具体阐述了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的特点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火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储集层,形成具工业价值油气藏须具备一定的石油地质条件:充足的石油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由裂缝—孔隙系统构成的储集空间、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互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空间关系)及必要的保存条件等;但由于火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类型复杂、成因多样,其平面及纵向储层非均质性差异极大,开展对不同类型火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成因研究,是解决减小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风险及合理布置开发井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沾化凹陷罗家区泥岩裂缝油气藏成藏机理及地震识别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罗地区为例,对泥岩裂缝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受控因素、成藏机理、成蒇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利用地震资料和地震方法对泥岩裂缝的分布进行了识别与描述,查清了该区泥岩裂缝的分布规律,并以得如下研究成果:1)泥岩裂缝类型为构造动力裂缝、重力滑剪裂缝和超压爆发裂缝,并依次由浅而深分布,是应力场、重力场、(油气)内力场分别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主要发育于沙四、沙三段,其岩性以灰质泥岩、泥质灰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2)通过对裂缝统计数据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应用灰色理论首次建立了裂缝与岩性(化学性及含砂灰性)、构造、深度、孔隙度间的相关关系;3)成功研制了地球物理特征重构技术预测泥岩裂缝的地震方法;4)研制了地震相干分析技术预测泥岩裂缝发育带的技术方法。5)基本落实了罗家地区泥岩裂缝油气藏的空间分布规律,可有效地指导探井的部署。  相似文献   

7.
贵州赤水及邻区裂缝性气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结合”为基础,建立了本研究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模式。该模式对本区二,三纱裂缝性气藏的构造发展与演化配置关系,构造裂缝与油气成藏关系,储集体成藏机理与成藏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三分析”,归纳出十基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8.
山东东营凹陷南部的广饶油藏为一奥陶系灰岩残丘山整带含稠油的大潜山油藏,其埋藏深度为634.4 ̄1575.0m,现已探明含油面积30.7km^2。1990年发现一个山头含油,1991 ̄1993年发现多个山头含油,1996 ̄1997年在各山头之间的部位钻探,结果探明潜山带南部整带含油。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证实,该油藏不仅是今生储潜山油藏,还是烃类经基岩风化壳运移、聚集而形成的稠油油藏。形成稠油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昌德气田天气气成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晓东  杨玉峰 《现代地质》2000,14(2):203-208
通过对昌德气田中天然气的化学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分析发现,该区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很复杂,既有有机成因天然气,又有无机成因天然气。昌德气藏和昌德东气藏中的天然气成因有一定的差别。昌德气藏中天然气重烃含量相对较低,出现重碳同位素和负碳同位素系列,可能有无机烃类气体的混入。昌德东气藏除有机成因的煤型气外,还发现有幔源成因的高纯二氧化碳气藏。非烃气体在纵向上的分布以登娄库组以下地层的营城组火山岩系地层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以沉积学、油田地质学等为基础,结合钻井、试油及分析化验资料,进行大洼-海外河地区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石油地质特征综合评价,指出清水陡坡带发育了断块、断鼻圈闭;中央隆起带南部倾没带分布沙三、沙一段地层超覆圈闭,海外河地区为东营组披覆背斜圈闭,大洼地区为岩性圈闭及砂岩透镜体圈闭。中生界油藏类型为潜山型断块油气藏,沙三段以地层超覆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断块油气藏为主,沙一段和东营组以构造-岩性油气藏及断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模式;又分为近距离运移、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 3种聚集模式。成藏动力学背景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对已钻井油气藏的分析, 认为该区影响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有①烃源岩; ②运移通道(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分布、运载层对油气的横向运移作用、不整合面对油气的横向运移控制); ③构造类型(圈闭类型、构造样式、成油期古隆起); ④构造演化; ⑤储层物性及展布; ⑥储盖组合; ⑦火成岩对油气藏的影响。成藏规律为①圈闭和油源断层是东河组成藏的必要条件; ②构造与储层控油、多期成藏、后期充注是志留系成藏的基本特征; ③储层发育程度是奥陶系成藏的关键; ④油气多期充注造成多层系含油、南北分异的成藏特点。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好, 勘探程度较高。尤其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以类型多、含油气井段长, 其形态受不规则孔、缝、洞储层的控制, 非均质性极强, 储层发育程度是奥陶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近SN向构造形成机制与油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SN向构造在中国中西部各盆地都有发现,其规模不大,但对油气成藏却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钻探、物探、实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以及构造形迹分析、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古地温场的响应和磁组构分析资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内近SN向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化探资料能够有效地圈定出化探异常,指出烃类垂向运移发生的范围。但对于油、气勘探的需要,这仅仅是最基本的,是远远不够的。本文通过对垂向化探资料及地面游离烃化探资料的分析,对利用地化动力学指标判断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埋藏深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a)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其次,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此后,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在对渤中凹陷进行大量精细地震解释基础上,按照断层的发育过程,将渤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断裂划分为消亡型、继承型、继承-改造型和新生型。结合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确定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消亡型断裂是由早期伸展作用而成的正断层,古近纪发育,新近纪停止活动,与该型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很少;继承型断裂是从古近纪到新近纪持续受伸展作用形成的正断裂,因长期活动,该型断裂以垂向输导油气为主,以油气成藏为辅;继承-改造型断裂在古近纪受控于伸展作用,而在新近纪受控于剪切作用,该型断裂不但有利于油气的输导和运移,而且利于油气的成藏;新生型断裂在新近纪时期受强烈的剪切作用所形成,其与继承型或继承-改造型断裂相伴生时较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17.
油气藏成藏期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邓俊国  刘泽容 《地质论评》1993,39(4):336-342
本文重点讨论桥口油田成藏期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和分布规律,论述了构造应力场对构造体系、沉积体系及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NNE向主导构造控制研究区油气的形成和分布,预测了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发育三套断裂组合,即张性断块构造断裂组合、张性断块构造-滑脱型正断层组合断裂组合、扭动断裂组合。三套断裂组合主干断层具有继承发育特点,形成继承性发育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深部构造格局、中浅层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以及盖层的构造变形,而且对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继承性发育断裂带周围是盆地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9.
试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玉柱 《地球科学》1991,16(4):429-4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