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的教学中,教学片段化和教学内容多且杂,缺乏逻辑主线等问题突出,造成学生的高认知负荷.为此,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按照课标要求、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是什么—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为探究主线,重构本课的教学逻辑,旨在降低学生学习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构"逻辑、"养"能力,对中学地理教学逻辑的把握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作为知识传承的工具和学校教学的基础,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三个关键:理清教科书内容逻辑,对接学科内在逻辑;将教科书逻辑转化为认知逻辑,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在具体教学处理上,合理设置问题链,驱动逻辑转换,设计情境,对案例进行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3.
张贤付 《地理教学》2023,(20):50-54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本质和灵魂,学科思维逻辑是学科研究遵循的基本程式。地理复习教学中秉持学科思想、学科思维逻辑,有利于提高复习课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为此,本文从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建构、重点地理原理释问及高考真题解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解构。  相似文献   

4.
对于"大气环流",教师多采用"提出假设-推翻假设-逐步逼近-得出结论"的"推翻假设"式教学逻辑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调查表明,"推翻假设"式教学逻辑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一系列思维障碍。科学家在对大气环流规律的探索过程中,采用的是"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经实践验证表明,对于"大气环流"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借鉴地理学家的发现逻辑,采用"要素增加"教学逻辑设计并实施教学,能更加接近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也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有效避免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秦欣  董锡 《地理教学》2021,(20):31-3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情境设计是实现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本节课例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区域背景,基于"抵制新疆棉花"事件进行情境创设,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课堂教学中,通过转换空间尺度的分析设问,激发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考.同时,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课标要求,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智、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突显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玲 《地理教学》2021,(10):35-37
单元学习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进而达成学科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版本教材中隐性表达的"尺度"概念解析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单元学习主题,进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基于地理核心概念发掘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项目学习的学科融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它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学科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感悟阐述了学科融合的价值,并以"走进青岛纺织寻找城市文化根脉"这一融合地理、政治、历史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为例,说明项目学习的特点、基于项目学习文综融合的方式方法、项目学习的收获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丽欣 《地理教学》2013,(11):10-11
正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含义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多种解读,通过学习与实践,我的理解"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教师的"过程与方法",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学科思维层面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即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静态的地理发现的结果——地理知识,更要强调让学生经历动  相似文献   

9.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深刻理解区域、厘清区域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区域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学科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相应的地理教学原理与规律,进而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珏  罗洁 《地理教学》2014,(11):7-8
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为目标,选取"城市化"这一内容为突破口,由青年教师和经验型教师先后对这一内容进行了三轮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从"学科的知识框架逻辑结构"到"问题式教学",再到"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实践研究,探寻这一类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要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在西方国家的课程学习中,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学生们不仅要回答考察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问题,还要把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更有利于提高思维水平的各项(如应用、分析、综合、评估等)教学活动与实践中。针对国际班的教学,地理学科首先是一门自然科学,而非简单的语言描述,教师能引导学生逐步运用地理学科的专  相似文献   

12.
美国"极端天气"的教学设计案例是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以情境教学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目的。此案例重视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从多角度、多样化呈现极端天气事件,重视地理信息获取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学生表达、反馈与主题相关的自我感受和注重教学过程性评价。通过反思和借鉴,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联系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设计,明确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和学习任务,才是有效的、实用的地理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黄雷 《地理教学》2014,(2):63-64
正一、幸福课堂应该秉持"快乐大本营"的快乐理念和生活理念人不能没有灵魂,教学不能没有理念。教学改革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而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支持下的教学变革。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牢固树立快乐观、幸福观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是我们构建的幸福课堂。"黄河的治理"一课,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其核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说一节完整的课离不开一条贯穿课本内容的逻辑思路,那么上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则需要多一条思路,即贴近学生的生活主线。一、缜密的逻辑思路逻辑思路也可以称之为知识思路,即如何根据课本内容大纲要求,设置符合逻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课从内容上看结构很清晰,①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②交通运输发展方向→③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④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但是如何能够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则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材(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关系为课堂教学的线索,每一位学生学习这一内容都是按这个逻辑顺序来完成,这样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以及课堂的生成。"以学为主"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更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线索,不同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活动成果,其教学线索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高中段学科课程的交叉渗透,以过程式"项目学习"为途径,探索建构立足于学生需求的环境伦理教育创生模式,并以"城市社区"项目学习为例,典型示范,同时藉此抛砖引玉,与广大教师同行切磋交流,共同助推高中地理及环境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的核心无乎教学内容的学科逻辑“教什么”才“有地理课要教给学生能够发展有用的地理”。就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才“有用”,二是“怎么教”才“有效”。前者关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才是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教对学生终身“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地理概念教学中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炼和把握,具有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串联概念相关内容、明晰知识网络、接近学科本质的教学价值.本文紧密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提出了提炼地理概念本质属性的比较法,并依照地理学科逻辑,以概念本质属性为核心将概念相关知识串联与结合,构建完整的概念知识体系,实现高效的概念教学,并根据人教版必修一"土壤"一节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的方法。一、疏通思路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是气候类型的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创设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是一种着力于培育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指向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思维发展活动。本节课选择浙江塘栖作为区域背景,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建立合作探究式课堂。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行为动词,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新课标学科课程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