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C细网格对台风“尼伯特”影响苍南暴雨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和EC细网格0. 125°×0. 125°数值预报产品,对1601号台风"尼伯特"影响苍南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检验EC细网格产品的预报效果。分析表明,EC细网格产品对苍南的降水预报能提前48 h以上;苍南位于台风倒槽曲率最大处,东南风急流的建立为水汽输送提供了动力条件,850h Pa水汽通量最大达20 g/(s·h Pa·cm);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台风登陆前后苍南地区850 h Pa垂直速度从-0. 2 Pa/s加强到-0. 6 Pa/s,之后又逐渐减小,与降水强度实况吻合;苍南西北部山区地形对台风影响的大暴雨过程起到增雨作用; EC细网格产品对台风大暴雨落区预报表现良好。通过台风个例分析,在应用细网格新资料对基层台站预报台风天气上积累一点经验,以提高台风风雨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登陆台风短时定量降水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登陆台风的GMS-5 IR1 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登陆台风的定量降水估计(QPE)方法,基于QPE结果,采用外推法,初步实现了对登陆台风未来0~3 h的短时定量降水预报(QPF)。应用于0104号登陆台风“尤特”和0414号登陆台风“云娜”两个例表明:对单站逐小时雨量定量预报而言,如果50%相对误差可以接受,01、、23、h的QPF准确率分别达20%~70%、30%~80%、30%~70%、20%~60%;对于单站过程雨量定量预报而言,如果50%相对误差可以接受,0、1、2、3 h的QPF准确率基本都达60%~80%;对未来0~3 h的面雨量也具有一定定量预报能力。0~3 h QPF结果对实际短时登陆台风降水业务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39个登陆福建不同地段的台风短时强降水空间、时间分布及强降水强度、落区、过程雨量分布及其与登陆时台风强度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福建台风短时强降水规律,结果表明:(1)登陆中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多,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短;登陆北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少,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2)强降水主要时段登陆北部、中部类是登陆前5小时至登陆后5小时,登陆南部及南海北上类是登陆时至登陆后15小时。此外,南海北上类及登陆北部类强降水落区多数在内核区;登陆中部类强降水落区在台风中心附近的频率是几类中最低的,大部分强降水落区在北侧的螺旋雨带上。  相似文献   

4.
在闽北附近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温州,给温州带来强降水。0505“海棠”、0716“罗莎”和0908“莫拉克”是这类台风比较典型的个例。3个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后都向偏北方向移动并在闽北附近登陆,登陆后“海棠”往西北方向移动,“罗莎”和“莫拉克”向偏北方向移动。“海棠”和“莫拉克”在温州产生特大暴雨,“罗莎”在温州产生大暴雨。利用NCAR/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的再分析资料、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对3次台风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副高的强度和其距离台风中心的远近来判断副高对台风引导能力的强弱,表明副高对“罗莎”的引导最为显著,使得“罗莎”移速最快;对台风行进方向上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低层大风、假相当位温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上述物理量场均是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其中“海棠”和“莫拉克”的低层强水汽辐合、东南方向的水汽通量输送、强垂直上升运动、低层偏东大风和强热力不稳定在温州的维持时间比“罗莎”长。采用WRF模式对3次台风进行模拟,在模拟成功的基础上,采用模拟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罗莎”的24h累计雨量比“海棠”和“莫拉克”要小,与实况较为符合;“罗莎”和“莫拉克”的K指数和低层风U分量演变较为相似,K指数峰值都是出现在短时连续强降水结束之后,低层风U分量峰值都是出现在短时连续强降水开始之前。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别对登陆福建且对浙江造成明显影响和一般影响的台风进行合成,对比分析两类台风的雨量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登陆福建台风造成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浙江南部和东部地区,暴雨中心一般出现在浙江温州地区,过程平均雨量在100 mm以上;暴雨发生前台风北侧有高压坝,台风低压和高压坝之间强东南风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东风扰动和云团;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有一个高能中心,向北延伸经过暴雨区的台风倒槽上对应有高能舌和不稳定层结;在边界层,台风中心北侧有南风急流和东风急流形成东—西向的气流辐合线,暴雨云团在辐合线上生成发展,并向下游传播,形成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6.
统计内蒙古地区2011—2014年汛期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的基础上,利用T6391°×1°逐3 h的数值模式产品计算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较好的敏感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通过权重分析建立未来0~12 h强对流天气及落区的潜势预报方程,并确定判别不同强对流天气的阈值。通过对2013年8月进行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平均TS评分为0.35;不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平均TS评分为0.51;3种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对冰雹预报效果不理想,但对大风及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SWAN产品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及预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N产品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10~2012年区域性暴雨中的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具有反射率因子大,液态水含量高、回波顶高,强回波厚度大等特征,在每隔6min的SWAN拼图产品中,短时强降水通常满足:3km高度处CAPPI回波≥30dBZ,组合反射率CR中心强度≥40dBZ,VIL>5kg/m2,45dBZ以上的回波中心厚度(H)≥3km,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的预警临近指标。(2)现有SWAN产品中的QPE/QPF产品对未来逐小时的雨量和落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QPE产品估测1h累计降水量更接近于实况雨量,在监测到有上述强回波发展时,可通过分析QPE产品和回波特征及预警指标对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8.
短时强降水历史个例查询与潜势预报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短时强降水作为强对流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宿迁市较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常常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航运、建筑设施等造成影响。然而,预报一直是难点,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气象资料,开展短时强降水预报服务,并形成日常业务流程,对提高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利用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Micaps高低空和地面资料、NECP 1°× 1°的再分析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了宿迁市短时强降水历史个例查询与潜势预报平台,以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质量,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利用乌鲁木齐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GPS/MET水汽探测仪以及FY—2E/G卫星、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和GFS/NCEP 0.5°×0.5°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9日18:30—20:00出现在乌鲁木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强降水过程的环境场和中小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短时强降水过程有4个降水集中时段,每个时段约为10~15 min。降水发生在高压脊前低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控制之下,700 h Paβ中尺度西北急流上γ尺度对流单体是短时强降水直接影响系统。该降水过程水汽来自于乌鲁木齐周围并在2~3 h内快速集中。对流不稳定潜势从午后14 h开始发展,到降水开始仅4.5 h。沿西北低空急流出现多个γ中尺度对流单体以"列车效应"形式依次影响乌鲁木齐造成短时强降水,对流单体组合反射率最强达45~50 d Bz,生命史仅15~20 min。降水发生在局地新生中尺度对流云团西南侧云顶亮温TBB梯度最大处,TBB最低达-44℃,对流云团生命史2~3 h。  相似文献   

10.
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的路径极为相似,登陆福建北上途经太湖流域后入海的路径也几乎重合,但太湖流域出现的降水却迥然不同,前者仅造成了太湖流域个别测站的暴雨-大暴雨,后者则出现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国气象局的台风最佳数据集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等,对两个台风登陆后的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莫兰蒂”登陆后的低压环流结构保持良好,北上过程中与外围浅层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明显,海上水汽输送通道畅通,台风倒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尼伯特”登陆后迅速减弱,环流结构出现“空心化”,水汽输送弱,高层弱冷空气与台风残余低涡的叠加触发局地短时强降水,未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从预报回顾看,模式对登陆台风北上过程中强度预报过强是导致“尼伯特”在太湖流域风雨预报过度的主要原因。3 d以上的中期台风降水预报中,经验概念模型与模式集合预报结果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比模式确定性降水预报更合理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池地面观测站1990—2011年逐小时雨量资料,统计了河池市短时强降水的分布特征;通过普查历史天气个例,分析产生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环流特征,并对其进行初步分型。通过分析环境场的物理特征,找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的主要差异,对提高预报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万小雁  何萍  陈莹  朱宁宁  郑峰 《气象科学》2021,41(2):153-16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气象中心ECMWF逐6 h的0.125°×0.125°资料,分析乐清以北登陆的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和9015号台风"阿贝"影响温州强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温州南北暴雨强度差异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1)"利奇马"和"阿贝"台风的环境场特征相似,副高平均脊线位置高,研究区内台风主体没有与冷空气结合,降水主要由台风螺旋雨带造成;(2)台风登陆前动力场均存在中高层弱辐合和低层弱辐散,且东冷西暖的θ_(se)平流结构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中高层水汽通量散度强度大于-4×10~(-5)g·cm~(-2)·hPa~(-1)·s~(-1)的区域与暴雨落区的形态和位置对应良好,中低层Q矢量辐合区和大暴雨落区对应良好;(3)台风过程累积雨量与台风中心距离和地形高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温州北部雨量增幅比南部大;(4)该路径造成温州南北部降水差异大,北部暴雨量级比南部大、降水持续时间比南部长,北部乐清和永嘉交界的迎风坡出现超历史极值降水现象概率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西自动观测站雨量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数值预报位涡产品(简称EC-THIN PV产品)及风场产品,对广西2015年5月21-23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C-THIN PV产品对位涡异常扰动具有预报灵敏性;EC-THIN PV产品高位涡区与3h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700h Pa等压面位涡高值区与短时强降水落区对应关系最好;EC-THIN PV产品500h Pa等压面产生位涡扰动,扰动下传形成高位涡柱的过程,与中尺度低涡形成、发展及短时强降水的产生具有较好的时间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西省2010-2016 年5-9 月1 597 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 Interim,Daily逐日4 次0.125°×0.1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南昌和赣州探空资料,筛选出84 例重大短时强降水过程,并建立了5 种重大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冷锋型、西南急流型、副高边缘型、暖切型和台风型,各型分别占比29%...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2.5°×2.5°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1971—2012年在厦门至莆田登陆台风对温州的雨量影响进行了研究。厦门至莆田登陆台风对温州带来明显雨量影响的其登陆时强度一般在强热带风暴或其以上,登陆后路径一般都是偏西行或西北行,登陆前24h温州850hPa会出现偏东风急流、500hPa会出现偏东风,登陆时温州700hPa会出现相对湿度≥80%的湿区,925hPa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一般≤-4×10~(-8)g·cm~(-2)·hPa~(-1)·s~(-1),700hPa垂直速度中心值一般≤-0.25m/s,700hPa螺旋度中心值一般≥125×10-7hPa·s~(-2)。  相似文献   

16.
利用每天4次0.125°×0.125°的ECMWF-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广东省2009—2018年地面气象站逐时雨量观测的短时强降水数据集,针对广东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短时强降水,以提高命中率同时控制虚警率为目的,提出基于显著性和敏感性评价的物理量优选和因子分析法,用于构建分期、分区的广东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7.
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探空和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09—2014年南沙区42次有低空急流相伴出现的短时强降水环流配置及垂直结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3种短时强降水模型,探讨了3类短时强降水与低空急流上中小尺度系统的关系以及降水强度与低空急流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流轴上中小尺度系统的时间尺度在0.5~4 h,其对强降水出现有极强的预示作用,其中低空急流中尺度风速脉动出现比强降水提前0.5~6 h,急流轴下传出现比强降水提前3~6 h。急流指数增幅与雨强存在正比关系,强降水发生前1~2 h内低空急流指数增幅大小,也是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张武龙  康岚  周威  银航 《干旱气象》2021,39(3):507-513
利用2017—2018年5—9月四川盆地109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以及GRAPES-MESO模式0.1°×0.1°的逐3 h预报场资料,从热力不稳定、水汽、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极端短时强降水(1 h降水量大于等于50 mm)发生发展所需的关键物理量指标,结合随机事件概率思想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预报模型,研发极端短时强...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温州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日本0.5°×0.5°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8—9日"尼伯特"台风暴雨过程中温州北部与南部降水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部东南气流较弱,降水小;南部受东南低空急流影响时间较长,有利于产生强降水。2)北部水汽辐合弱,提供的水汽有限;南部水汽辐合强,提供的水汽充足。3)南部的SWEAT指数高于北部,强降水的不稳定条件优于北部。4)北部低层辐合弱,高层辐散弱,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小,上升运动弱,降水也弱;南部低层辐合强,中低层和高层辐散强,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大,上升运动强,有利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20.
张莹  袁志勇  徐春阳  武敬峰  徐萌 《气象科学》2012,32(S1):149-154
短时强降水作为强对流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宿迁市较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常常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航运、建筑设施等造成影响。然而,预报一直是难点,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气象资料,开展短时强降水预报服务,并形成日常业务流程,对提高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利用自动站逐时雨量资料、Micaps高低空和地面资料、NECP 1°× 1°的再分析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开发了宿迁市短时强降水历史个例查询与潜势预报平台,以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质量,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