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05-20-26在东海进行小尺度船基浮游生物生态系围隔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优势种群的自然繁殖发育期。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优势种明显。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种群丰度三者的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实验期的1~5d,小拟哲水蚤的无节幼虫和早期幼体占绝对优势,该自然种群的丰度不断增加;随时间推移,无节幼虫逐渐发育为桡足幼体,而后又逐渐发育为成体。因此,本次实验期是实验海区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种群的自然繁殖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2.
目前,鱼类种群动态研究中,除了以Beverton-Holt为代表的动态综合模式、Schaefer的剩余产量模式及Ricker繁殖模式外,世代分析法原理的发展及其应用提供了一种估计资源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的方法。当某一鱼种相邻年份世代补充量相对稳定,且该鱼种的自然死亡系数(M)已被估算为某常数时,世代分析法原理具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 Gulland(1965)的实际种群分析法(或称有效种群分析,即VPA——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该方法假设年龄组成资料可直接从渔获物抽样得到,并能代表鱼类一生中各世代的数量变化特征,在任一年龄组内,世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这样,运用VPA可推算不包括由于捕捞和自然原因使种群  相似文献   

3.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通过人工方法直接向海洋、滩涂、江河等水域投放或移人渔业生物的受精卵、幼体或成体,以增加水体生物资源量,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从海洋渔业发展的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性调整,既是优化渔业内部结构、落实国家渔业发展方针的具体步骤,也是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途径,更是实现渔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4.
朱鑫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3):270-279
本文根据1980—1986年间鱼类生物学参数测定,结合体长分布资料的模拟分析,研究黄、渤海区牙鲆种群年龄结构、死亡动态以及在不同年龄和死亡率条件下世代资源生物量变化的规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F=1.0和t_c=6.0a时,单位补充量最大群体产量为1492g。由此认为,现阶段牙鲆资源利用的最佳策略是通过增殖放流,增加资源补充;同时应适当控制捕捞压力,减少渔具对幼鱼资源的破坏并增设繁殖保护区,以追求最大持续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真鲷(Pagrus major)是中国沿岸海域重要的经济种类,增殖放流作为修复真鲷渔业资源、恢复自然群体的方法,现已在中国被广泛地应用。然而,将大量人工繁育的苗种投入自然海域中,可能会对自然群体造成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影响。因此,在开展真鲷增殖放流的同时,应进行遗传监测。本研究使用7对真鲷微卫星标记,对2017年于防城港沿岸海域开展的真鲷增殖放流进行遗传监测,对比分析了真鲷亲体、放流真鲷苗种以及放流后混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真鲷亲本群体与真鲷放流群体的等位基因丰度(13.525 3,16.428 6)和期望杂合度(0.792 7,0.814 5)没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在苗种繁育过程中,没有出现遗传多样性丢失的现象。真鲷放流群体和放流后混合群体的期望杂合度(0.814 5,0.822 8)、等位基因丰度(16.428 6,16.755 5)相似,表明真鲷放流群体和放流后混合群体处于相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768 8~0.805 5,表明3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0.016 667)和遗传距离(0.265 375~0.301 915)的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微弱,未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因此,可认为本研究中真鲷增殖放流未对放流后混合群体造成明显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为今后真鲷增殖放流遗传监测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海洋动物发育与繁殖生 物学方面的研究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起步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作者着重对我国近50年来,海洋经济动物的发育和繁殖生物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宁波长街缢蛏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RAPE)技术对宁波长街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21个引物共扩增出121条清晰可辨的RAPE)标记,大小在250--2500bp之间,分别统计上述位点,得到两群体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养殖环境对其影响较小,两者问遗传距离仅为0.0497,近交系数(Fst)为0.0735,有效繁殖个体数(Ncm)为3.1514;两者平均遗传杂合度比较却发现养殖群体略大于野生群体。与其他的水产动物研究结果不同。作者推测上述结果与养殖缢蛏苗种来自天然采苗、无累代养殖和养殖区饵料较自然海区丰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质颚的上颚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为 :头盖长 a、冠部长 b、吻长 c、翼状部长 e以及吻端至翼状部下端的距离 g随体重、胴体长的增长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 ;b/a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 ,区分不同种群。对莆田、南澳和湛江 3群体的齿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未发现齿舌在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卤虫是鱼、虾、蟹幼苗极为理想的天然饵料.随着水产育苗发展,卤虫及卤虫卵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1].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卤虫资源,其生态学研究近20a以来受到了明显的重视,但具体研究偏重于实验种群方面,如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饵料等)对卤虫生长、存活、生殖特征(如性成熟速度、生殖方式、生殖力)的影响[2~10],而关于卤虫的自然种群研究较少,原因是进行卤虫的野外生态学研究有诸多困难,如卤虫繁殖速度快且次数多,世代之间有重叠:盐湖或盐池的水文特征经常发生剧烈变化[11,12],故迄今只有Petra[13]和Petra等[14]对Mono湖的Artemiamonica,Gene等[17]对法国Giraud的孤雌生殖卤虫的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河口海域棱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由分子水平了解梭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及人为干涉因素对梭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选用OPC组20个10碱基对(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河北省黄骅市的24尾野生梭鱼和15尾人工养殖梭鱼进行了分析.选出11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扩增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11个引物共检出112个位点,其中养殖群体中有9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3.93%;自然群体在96个位点上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85.71%.经计算,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24,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271;梭鱼两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92.82%,遗传距离为0.0718.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口海域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人工养殖过程对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估计这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人为干涉因素少(如育苗历史短、亲鱼来源于自然群体、无定向选择和近亲繁殖等)有关.这一结果表明,梭鱼的人工养殖业在黄河口海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殷名称 《海洋与湖沼》1994,25(4):378-384
于1979-1980,1982和1989年先后在太湖采集似刺鳊鱼句标本756尾,对其进行繁殖和死亡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两者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还可通过建立生命表来估算种群动态的一些基本参数。似刺鳊鱼句的繁殖,在2-3龄性成熟;繁殖期在4-5月;产卵群体中补充群体约占84%;特定年龄繁殖力在7285-30669粒之间。死亡特征,1-6龄年瞬时死亡率Z=1.581(1.30-1.63);0  相似文献   

13.
目前半滑舌鳎的人工繁育中普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种质资源和优良性状无法保障,关于半滑舌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群体结构、混杂程度、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工作近10a内没有持续跟进,随着大量的半滑舌鳎人工繁育苗种增殖放流入海,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混杂程度有待评估。本研究对半滑舌鳎3个海捕野生群体和3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资源状况研究,通过GBS技术对87个半滑舌鳎样本进行测序,产生的高质量序列数据量为55.12Gb,共获563109个高质量的SNP位点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SNP分析遗传多样性发现,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个别养殖群体高于野生群体,说明近年来增殖放流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所影响,遗传距离最远的是天津野生群体和河北养殖群体。在种群分化方面, 6个群体间不存在明显分化,尚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不过聚类分析还是可以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分成两个亚群。本研究发现了一些高分化位点,计划通过设计引物扩增该段序列找出能够区分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群体数量变动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监管的建议:(1)正确划分大黄鱼和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2)修订若干《渔业法》条款,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3)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闽东渔场近海岛屿周边海域,并且采用抗风浪升降式圆柱形深水养殖网箱养殖大黄鱼;建立内湾性官井洋大黄鱼海洋牧场渔业基地,并新建中国著名舟山渔场大黄鱼繁殖保护区;(4)继续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力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研究,每年提供大批量野生大黄鱼人工培育的原种子一代幼鱼进行增殖放流;(5)巩固和扩大伏季休渔效果,全年禁止违法而严重损害带鱼幼鱼资源的各种张网作业;(6)以法治渔,加快制定符合于我国实情的海洋渔业科学监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鲻鱼体内单睾椭囊吸虫的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鲻鱼肠内的单睾椭囊吸虫Elliptobursa singlorchis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其感染率、感染强度和种群平均密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群平均拥挤度、扩散性指标随着体长的增长亦有显著的增加,而负二项参数则在0.13-0.34之间呈不规划的变动;在春夏秋3季,吸虫在宿主鲻鱼体内的感染率逐渐降低,冬季又显著增加,而感染强度和种群平均密度在一年四季中则变化不大。吸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的鲻鱼体内均为聚集分布,而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吸虫种群在一年四季中的鲻鱼体内的时空分布亦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小头虫(多毛类)亲缘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缘种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基本单元。一般来说,物种之间形态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然而,自然界发现一些形态上十分酷似而生殖上互相隔离的(同域分布)种群——亲缘种(sibling species),这是物种在自然界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1942年,Mayr把亲缘种定义为:形态上相似或几乎一致的,而在生殖彼此隔离的自然种群。此后,亲缘种的研究为分类学家所关注,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都发现了许多亲缘种。  相似文献   

17.
同工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虾类群体遗传学及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方面.同工酶电泳显示对虾有相应的亚群差异,暖水性虾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冷温性种类;连续分布的且在不同生活史阶段所处的栖息地环境变化幅度大的种类往往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态性,虾类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杂合度都较低,养殖群体比野生群体更低.但同工酶电泳技术往往检测不出一些"隐性"或"中性"变异而低估了遗传多样性水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虾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逐渐向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多态性方向发展.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在虾类线粒体多倍型、物种标记以及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线粒体COI 基因的多态性比较等方面应用普遍.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主要应用于虾类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态性调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养殖群体世代之间的遗传多态性比较,该技术得到的虾类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同工酶电泳技术.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在虾类中主要应用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关虾类的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报道不多.利用AFLP技术对连续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群体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成为一个品系.单一重复序列(SSR)技术主要用于标记种群遗传特异性、不同地理群体间以及野生和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DNA序列分析技术特别是线粒体序列分析技术近年来在虾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mtDNACOI、mtDNA12S rRNA和mtDNA16S rRNA的基因序列差异被应用于形态相近物种的鉴别、亚属分类、确定个体间亲缘关系和野生与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等.为了实现对虾类种群遗传差异的更深入了解,人们把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和系统地理学相结合,即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遗传谱系空间分布的历史特征,通过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来探讨种内系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现有分布特征,并结合种群的地理分布状况来发现和验证与其相关的地质事件,追溯和揭示种群的进化历程.从育种、养殖以及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人们开始研究野生群体的种质基因库,希望根据群体遗传结构确定合理的增殖策略,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确保虾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生物生产力角度看湖泊渔业增产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康 《海洋与湖沼》1964,6(2):224-225
湖泊渔业,无论以鱼类的自然种群为基础或以人工放养的鱼类为基础,鱼的食料都不是依靠投饵而是仰给于天然的。因此,湖泊的渔产量便和生物生产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生物生产力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产品的量和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肯定了一项原则,那就是:要达到上述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继续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战略,先后于2月15日、17日和20日在东部海域的五缘湾处投放规格为3cm、数量为67.3274万尾的黄鳍鲷苗,旨在增加该海域的鱼类种群数量和渔业资源量,达到恢复海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同时为吸引白海豚在五缘湾“安家落户”,提供更多美味的“诱饵”,为在五缘湾实施圈养白海豚项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海蜇是繁殖、生长于杭州湾水域的群体,也是该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作者于1977—1981年对杭州湾海蜇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生长、发育、繁殖等作了较全面的调查,为合理利用海蜇资源以及为人工增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