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罕见的山东暴雪天气的对称不稳定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盛春岩  杨晓霞 《气象》2002,28(3):33-37
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发生在2001年1月6-7日的一次罕见的山东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低空急流促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触发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雪天气。江淮气旋和暴雪区有向对称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9-2018年鲁南地区地面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了鲁南地区近20年暴雪天气过程,分析了四类影响系统的环流形势和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鲁南地区暴雪过程明显减少;产生鲁南地区暴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分为四类,按照发生频次从多到少依次为:回流形势、江淮气旋、切变线和低槽冷锋;回流暴雪灾害重、影响大,11月常出现大范围暴雪,根据500hPa环流形势特征分为高纬低压带型和两槽一脊型回流暴雪,建立了鲁南地区回流暴雪天气模型;江淮气旋暴雪主要发生在2月,影响系统复杂,通常先倒槽降雨,后转为回流形势降雪,揭示了江淮气旋降雪开始与结束时的环流特征;切变线暴雪降水量自南向北减少,以区域性暴雪为主;低槽冷锋暴雪500hPa以下各层低槽比较明显,地面为冷锋,影响系统过境时间短一般降雪量较小。  相似文献   

3.
初春一次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前期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云图演变等几个方面,对吉林省2007年3月4日的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江淮气旋和南支槽东北上是造成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贝加尔湖强冷空气是产生此次暴雪的另一有利条件,另外充足的水汽和强的水汽辐合、强的上升运动为这次暴雪天气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特大暴风雪(雨)极端天气个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物理量产品,结合分析FY-2C水汽图像,对2007年3月3~5日辽宁省特大暴风雪(雨)极端天气事件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这次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在前期北半球环流呈现高指数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异常偏暖的背景下,暴雪(雨)伴随大风和剧烈降温天气;②江淮气旋是主要影响系统;高层正涡度平流及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江淮气旋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③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配置导致的强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雪(雨)形成的动力机制;④江淮气旋生成在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和极锋急流之间,在从副热带急流出口区北侧移向极锋急流入口区南侧,低空西南风急流左侧移向左前方过程中强烈发展;⑤干侵入是气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特征;⑥低空西南风和东南风急流向暴雪(雨)区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暴雪(雨)发生在850hPaθsc暖湿舌里,降水性质与850hPa温度有直接关系;⑦剧烈降温发生在长波槽发展东移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地面形成强冷高压形势下,强烈发展的气旋以及与强冷高压之间的强气压梯度造成强风天气。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风云2E卫星资料对2006年3月-2016年3月由温带气旋引发黑龙江省暴雪天气过程普查,共筛选出37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再运用统计和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近10 a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雪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东南部;区域暴雪主要出现在季节过渡期;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雪年际变化大;(2)蒙古气旋作为冬季黑龙江省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其出现的频率和时间跨度远超过其它影响系统,黑龙江省西北部只有在蒙古气旋影响下才可能产生暴雪天气。(3)单独北上温带气旋通常发生在季节转换期间,造成区域暴雪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4)北上温带气旋与蒙古气旋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气旋都发生11-12月和3-4月季节转换期间,造成区域暴雪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  相似文献   

6.
两次早春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气象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资料等,对2010年和2011年山东早春出现的两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暴雪的对流性和成因.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倒槽)等是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和地面天气系统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的差异是造成暴雪对流性不同的关键因素.红外云图能很好地反映暴雪天气过程对流性的强弱;多普勒天气雷达可清楚地识别出两次过程的中尺度结构.南北对称的垂直速度对是早春暴雪的重要特征;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和暴雪前期爆发性增暖是造成“雷打雪”的重要因素;物理量诊断的对流不稳定存在与否是区别“雷打雪”和常规暴雪的重要标志;垂直风切变在“雷打雪”暴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27日的暴雪天气过程不仅来势快,而且强度大,给准确的预报和及时防灾减灾造成一定的难度。本文利用日常预报产品对这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空冷涡与南来气旋的配合以及太平洋副高脊和大兴安岭至黄淮4个弧型高压的阻挡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关键所在,其强度达到爆发性气旋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蒙古气旋区域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区域性暴雨是吉林省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产生这一灾害性天气的天气系统种类很多,其中气旋是造成吉林省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而在气旋类中又可分为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本文仅对  相似文献   

9.
“2009.2”沈阳暴雪天气诊断与预报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9年2月12—13日沈阳暴雪过程,运用Micaps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场。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辽宁的叠加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为暴雪区水汽来源,亦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源,暴雪区还具备上干冷下暖湿的热力不稳定条件;降水性质的转换与850 hPa的温度、温度平流和地面气温有直接联系;暴雪过程无论从量级,还是降水起止、雨转雪时间均预报得较为准确,但对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0.
使用NCAR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的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的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的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