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于慧  李宏青 《地理教学》2012,(13):57-58
题目地球仪上,0°纬线与00经线相比A.正好等长B.0°纬线稍长C.0°经线稍长D.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稍多分析这是一道关于认识地球形状的教师们公认的最经典的一道练习题。本题考查了地球的真正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这一知识点。0°纬线即赤道,是地球仪上的一个大圆,而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一个半圆,故二者不可能等长。再加上赤道半径(6378KM)大于极半径(6357KM),所以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稍多。答案是D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 1.网格状经纬网图 该类图中的经线和纬线直交(或斜交)成网格,判读时应注意以下规律: (1)经线和纬线:图中横线(或弧线)代表纬线,竖线代表经线。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选一个同学到讲桌前按照老师要求演示,其余每二人一个地球仪同步演示,观察地球仪转动的方向,指出两极、赤道,哪是纬线,哪是经线。学生互相提问,交流巩固;教师巡回指导,掌握演示、观察情况。随后,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地球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属性特征,并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自然地理》中的“地球仪”一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和赤道;二是经纬度的划分和经纬网的作用。地轴、两极和赤道是讲清经纬线概念的前提,掌握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又是学会看地图、  相似文献   

5.
地图出版社编制,1977年出版的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世界地图,图上标出的比例尺为1:25000000。在该图上量得赤道长133厘米,依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33250千米。众所周知,地球赤道是40000余千米。可量算下来的结果,比实际的竟然少了近7,000千米!  相似文献   

6.
李善中 《地理教学》2007,(12):14-18
一、判断南、北半球 1.判读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从地球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当3月21日和9月23日时.下列叙述正确是的是:A、太阳直射赤道;B、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地球位于远日点和近日点附近;D、全球各地均是6点钟天亮,18点天黑。  相似文献   

8.
陆建设 《地理教学》2012,(3):53-55,52
晨昏线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大圆,把地球分为昼夜二半球,根据昼夜转化的特点,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光照图解题之关键在于密切关注晨昏线上的四个点即: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极圈内纬线的切点,若切点恰好出现极昼,则过切点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00;若切点恰好出现极夜,则切点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计算出地磁太阳日变化(S)和太阴日变化(L)的电流体系,对比分析了南极区与北极区电流体系的特点。分析表明:(1)两极区的外源电流体系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产生该电流系的发电机过程(对S和L)和场向电流(对S)的不同。两极区磁场结构的特征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2)两极区内源电流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方面归因于外源施感场(电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极区地下电导率的不同。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南极区地下电导率高于北极区  相似文献   

10.
从几何或球面天文学角度看.晨昏线(圈)与地球上的所有经线在任何时候都是相交的。在太阳直射赤道的一瞬间.晨昏线(圈)与纬线相重直,仅与某一特定的经线圈重合,而与其他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从命题意图看,题中的经线是指某一特定的经线(圈),而不是任意一根经线,但从题目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来看,没有指明某一特定的经线。  相似文献   

11.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17):27-32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地图知识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经纬网图中方向确定、空间定位和时空计算。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准确理解经、纬线(度)的特点。方向确定需要立足东、西经度及南、北纬度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赤道附近及某些沿海地带,冷水随斜温层上升。本文论述该现象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现将观测事实简述如下:a)赤道附近的海面温度与大气中 CO_2和H_2O 的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b)信风强度与赤道(包括沿海地区)的海面温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c)信风强度与两半球付热带高压纬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d)赤道和两极对流层的温差与付热带高压纬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e)全球温度的变化与赤道和两极对流层的温差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这种对流层的温差则是由雪、冰、反射率温度反馈所造成。假设半球气候的反馈机制是:在一群火山爆发后的冷却过程中,经向温度梯度变大,付热带高压纬度转低,信风强度增加,赤道附近的海面温度降低,大气中 CO_2和 H_2O 的含量减少。其结果,气候进一步变冷。在火山活动的间歇期,由于气候变暖,上述趋势则相反。这个反馈机制剧烈地改变着赤道附近和海岸地区海水翻腾的频率与强度。由于海洋好像封闭的盆地,而深海海水翻腾一次约需要500年的时间,所以这个过程只能在若干世纪之内才出现一次。  相似文献   

13.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人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①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②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  相似文献   

14.
雷鸣 《地理教学》2012,(22):54-56
由于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高考复习课中,经常发现一些地理老师认为“赤道上太阳终年正东升正西落”,并利用赤道上全年周日视运动图示(如图1)加以解析,甚至一些地理刊物也曾刊登有这样观点的文章。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赤道上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的判断依据存在重大疏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题目】(2011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考试卷)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上两点Q。、Q:分别位于经线L,的东西两侧。完成9~10题。  相似文献   

16.
黄飞蓉 《地理教学》2011,(3):58+57-58,57
题目 下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示意某日晨线、昏线与M点纬线相交点的时间变化情况。P、Q为M纬线上的丙点,其经度差为900。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另外还有更长的循环周期9-11年  相似文献   

18.
孙东奎 《地理教学》2011,(11):58-58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in和晨昏线n如下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整个地球陆地分布及地形地貌的客观特征提出了:陆地应在两极形成及必然向赤道进动挤压和朝西方移动压缩的假说。用物态变化及地球自转轴与公转面间有一倾角等理论从陆地受力情况对陆地为什么必然向赤道进动挤压和朝西方移动压缩作了分析。地球的陆地分布,地形特征,板块与地震,山系与高原,“两岸边缘吻合”,江河流向,“大陆桥”,陆地海洋3:7比例,地球年天数递减规律等地球宏观地形地貌特征,既是该假说的证据,而该假说又能对这些都给出满意的解释。该假说还对洋底与陆地形成及运动动力机制不同以及陆地处处发现海相沉积的原因作了推测,并对陆地运动的最终归宿作了预言。  相似文献   

20.
本初子午线又叫零度经线,是为了确定地理经度和协调时间的计量所建立的标准参考子午线。地球上有天然的零度纬线——赤道,却没有天然的零度经线,于是1884年国际地理学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台(旧址)的子午线定为本初子午线。那么它是怎样被确定下来的呢?为什么没有选择别的子午线呢?要说清楚还得从古代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