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音诺尔铅锌矿位于大兴安岭南部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属大兴安岭南段主峰成矿亚带。矿区内,闪长玢岩呈脉状广
泛出露,且同铅锌矿体空间关系密切。闪长玢岩通常作为矿床的成矿岩体,并沿用171Ma的成岩年龄。矿床属于与燕山期中酸
性侵入岩有关的多金属成矿系列。该年龄值同矿区周围其他矿床成矿岩体的年龄(132.80~142.05Ma)差别较大。利用锆石
LA-ICP-MSU-Pb法对该矿区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岩进行了测定,加权年龄分别为(242.3±3.6)Ma(MSWD =2.5,n=7)和
(243.0±1.4)Ma(MSWD=1.4,n=12),均为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在三叠纪处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
环境,深部岩浆上涌侵位,系列的构造岩浆活动伴随了以该矿床为例的少数三叠纪矿床的产出。   相似文献   

2.
出露于鲁西徂徕山南部的花岗闪长斑岩是鲁西中生代岩浆活动的重要记录,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到了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并对鲁西地区中生代的岩浆活动进行了讨论。研究得到,谐和度90%的锆石中存在~2.5Ga的继承性岩浆锆石和125~130Ma的岩浆锆石。经分析,得到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27.3±1.2)Ma(MSWD=1.3),认为这一年龄代表了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而~2.5Ga的继承性岩浆锆石的存在说明了花岗闪长斑岩的源区可能来自于华北古老基底或在岩浆侵位过程中遭受了古老基底的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3.
湘东北地区与赣西北地区共同组成江南造山带中段,是探讨江南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采用LA ICP MS定年方法厘定湘东北地区栗山片麻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 Pb年龄为(838.6±5.6)Ma(MSWD=3.2,n=21),表明其成岩于新元古代,证实幕阜山岩体范围内存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相应的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εHf(t)为5.8~13.8,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1 169~841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357~845 Ma,fLu/Hf值为-0.97~-0.9,推测岩浆源区以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结合江南造山带东、中、西段最新岩浆岩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造山带东、中、西段广泛存在近同期(830~820 Ma)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且岩浆源区地幔物质贡献程度以东段最高,中段次之,西段最低,推测湘东北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可能具有与造山带东段类似的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许多矿床皆与中生代岩浆岩的侵入密切相关,选取新桥矿床矶头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岩体地质和矿物学研究。锆石的高Th/U比值特征及典型岩浆锆石环带显示其为岩浆成因。矶头岩体中主体石英闪长岩16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1.6±1.1) Ma,后期侵入的闪长玢岩20个测点加权平均年龄为(129.95±0.6) Ma。两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矿区内岩浆活动至少有两期,主岩浆作用为141 Ma。矶头岩体是由幔源岩浆上侵至13~15 km中地壳先形成深部岩浆房,发生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随后在构造扰动与岩浆脉动下,深部岩浆房中的岩浆沿构造薄弱面上侵至7~8 km,冷凝固结形成,其结晶温度大约为800℃。矶头岩体约束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新桥矿床经由高温热液交代作用,并经后期热液多次叠加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5.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是中国东部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三大矿床组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德兴地区朱砂红斑岩铜矿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和磷灰石ID-TI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71.3±1.7)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4;热液蚀变磷灰石ID-TIMS U-Pb年龄为(170.6±1.0)Ma,MSWD值为0.49。上述年龄数据表明:朱砂红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侵位和铜钼成矿作用均发生在中侏罗世,从岩浆侵位到热液成矿具有较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阿尔金地块南缘构造混杂岩带中,新发现了多个规模较大的斜长片麻岩块体。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地块南缘且末大石门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中的斜长片麻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30个锆石颗粒的28个有效测点,测出的年龄明显分为2个区间:①(1784±41)^(2150±34)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2130±27)Ma(MSWD=0.21,1σ);②(2324±32)^(2684±51)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2520±23)Ma(MSWD=0.06,1σ)。根据该次年龄测试结果和区域调查资料表明,阿尔金地块南缘且末大石门地区,在古元古代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该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莫河片麻岩位于全吉地块东段,其原岩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侵入体。前人对该片麻岩的锆石年龄测定结果相差
约120Ma。在野外详细地质观察基础上重新采集样品,用LA-ICP-MS法重新测定了15颗岩浆成因锆石的U-Pb年龄,结果得上
交点年龄为(2394±31)Ma(2s)(MSWD=0.82)。由于锆石也受到变质变形作用的强烈改造,认为该年龄可能更接近于该片麻
岩原岩的侵位年龄。新的定年结果表明,全吉地块存在近2.4Ga的花岗岩类侵入活动。   相似文献   

8.
南祁连造山带南缘乌北地体中的柯柯沙花岗岩岩浆作用记录了中国西北部响应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长时间的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历史。柯柯沙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861±9)~(863±4)Ma和(827±6)~(830±8)Ma,变质锆石年龄为(463±3)Ma。结合先期获得的年龄数据,柯柯沙花岗岩体可能为约860 Ma和810~830 Ma的两阶段岩浆作用产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呈弱过铝质和弱—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构造环境,源区岩石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岩浆部分熔融温度约为800℃,压力在0.9~1.4GPa之间。综上所述,乌北地体主碰撞阶段结束于860 Ma之前。  相似文献   

9.
出露于鲁西徂徕山地区的傲来山序列二长花岗岩是鲁西新太古代岩浆作用的重要记录,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到了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并对鲁西地区新太古代的岩浆活动进行了讨论。研究得到,谐和度90%的锆石中存在岩浆锆石~2 520Ma和继承性岩浆锆石2611Ma~2 766Ma两个年龄区间。岩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 525±18)Ma,认为这一年龄代表了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2 611Ma~2 766Ma继承性岩浆锆石的存在反映了鲁西地区至少经历了2次壳源物质的重熔和加入。  相似文献   

10.
精确同位素地质测年结果表明,泰山岩群下部地层雁翎关岩组(含原柳杭组下亚组)岩浆结晶锆石SHRIMPU-Pb年龄(2 747±7)Ma,孟家屯岩组碎屑锆石内核SHRIMP U-Pb年龄(2 717±33)Ma、(2 742±23)Ma,均属新太古代早期,形成年龄为2 750~2 700Ma;泰山岩群上部地层山草峪岩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 544±6)Ma,被峄山岩套石英闪长岩和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侵入,它限制了地层形成时代不晚于2 530Ma,柳杭岩组(原柳杭组上亚组)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 524±7)Ma,均属新太古代晚期,被峄山岩套石英闪长岩和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侵入,形成年龄为2 550~2 530Ma。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印支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它们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对认识西秦岭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多哇地区萨日加岩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该岩体的年龄、成因类型以及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萨日加岩体由英安斑岩、花岗斑岩及少量石英闪长岩组成;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8.2±2.6)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MSWD)为1.7);萨日加岩体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Rb、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指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岩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英安斑岩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洋-陆俯冲岛弧环境;花岗斑岩倾向于S型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构造环境。由此认为,萨日加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西秦岭由洋-陆俯冲岛弧向陆-陆碰撞转变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study of LA-ICP-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whole-rock geochemistry for the Luojiazhuang diorite porphyries in Menying,western Shandong,the analyzed zircons exhibit oscillatory growth zoning in the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and have high Th / U ratios( 0. 15--1. 53),indicating a magmatic origin. In addition,most of the zircons have narrow metamorphic edges,suggesting that late metamorphic events may exist. The youngest group of magmatic zircon207 Pb /206 Pb ages ranging from 2 384 Ma to 2234 Ma,yielding a weighted mean age of 2353 ± 14 Ma,which represents the forming age of the diorite porphyries,as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Geochemically,the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SiO_2( 54. 54% and 55. 47%),high MgO( 5. 22% and 5. 49%) and Mg~#values( 58 and 59). Moreover,they show enrichmen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Rb,Ba and K),depletion of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Nb,Ta,Zr and Hf),positive anomaly of Pb,and negative anomaly of Ti. The fact implies that the Luojiazhuang diorite porphyries might derive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mixed with an amount of continental crust material. In summary,they may form in the compression tectonic setting that stretching along the east-west direction at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相似文献   

13.
中条山涑水杂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条山是中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拥有著名的晚太古代"变斑岩型"铜矿峪大型铜矿床和元古代"层控型"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床,近年来又在中条山西南段的涑水杂岩中发现以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为容矿岩石的桃花洞铜矿。为了弄清楚该铜矿的形成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MC-ICP-MS)方法对桃花洞铜矿容矿围岩—涑水杂岩中的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寨子—西姚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脉和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2 625±11)、(2 592±16)、(2 548±15)Ma;岩石中古老继承性锆石的年龄分别为(2 790±15)、(2 773±24)、(2 782±34)Ma;三种不同成生顺序的岩石中均有大于2 700Ma的锆石存在,且年龄相当接近;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可能最初形成于太古代。涑水杂岩作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容矿围岩,其成岩时代可以间接指示成矿时代,由此得出赋存在变基性火山岩层中的古火山含矿原岩建造型铜矿有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铜矿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安徽南陵-宣城地区是一个中-新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东北段的东南翼。对该区发育的岩浆岩开展了较为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并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其他地区岩浆岩进行对比,旨在确定岩浆岩的成岩时代、探讨岩浆岩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南陵-宣城地区岩浆岩一部分侵入于盆地基底中,另一部分喷发形成盆地盖层,还有一部分产于盆地之上的推覆构造(体)中。侵入岩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等,火山岩主要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和熔岩。获得的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主要为138~135 Ma,火山岩年龄均小于134 Ma,表明岩浆作用发生于晚中生代(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岩浆岩主量元素显示高Si、K的特征,为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岩浆岩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火山岩比侵入岩较为亏损Sr和P;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模式和较弱的Eu负异常。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区内岩浆岩具有壳幔混源且以幔源为主的特征。南陵-宣城地区既发育与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隆起区(如铜陵地区)同位素地质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的侵入岩,又发育与凹陷区(如庐枞、宁芜等盆地)同位素地质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的火山-次火山岩,显示该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具有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隆起区和凹陷区的双重特征。岩浆作用的双重特征暗示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也可能具有双重性,即既可能发育与隆起区侵入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和脉型铜金等多金属矿床,也可能发育与凹陷区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硫)矿床。  相似文献   

15.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16.
鲁东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和期次划分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17.
运用LAICPMS技术,对内蒙古乌兰敖包地区原“阿木山组”之上所采集的流纹质凝灰熔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19个有效数据,年龄范围分布为(248±5)~(277±5)Ma,主要峰值263~248Ma(17个数据),另有2个数据为273Ma、277Ma与其他17个数据不协调,这可能是岩浆从外部带入的早期结晶锆石。根据样品岩石学特征及UPb年代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等,分析认为研究区在晚二叠世早期(255.2±2.4)Ma有一定规模的熔岩喷发,该套海相火山碎屑岩层位与银额盆地北部地区哈尔苏海组地层相当,可归入哈尔苏海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