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北-吉南地区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北-吉南地区是我国典型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出露区之一。根据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绿岩带可划分为清原型和夹皮沟型,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分别为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和弧后盆地或大陆边缘裂谷相类似的裂谷型构造环境。与绿岩带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可划分为三类:即片麻状花岗质杂岩体、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底辟岩基以及钾质花岗岩。花岗岩-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为2.5-2.9Ga。  相似文献   

2.
中国太古宙绿岩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保丰  彭晓亮 《地质学报》1993,67(3):208-220
中国太古宙绿岩带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台的北缘和西南缘。绿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可以和国外的太古宙绿岩带对比,但也具有独自的特点。根据绿岩带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中国太古宙绿岩带划分为夹皮沟型、清原型和小秦岭型3类。绿岩带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可能为与现代岛弧-大陆边缘活动带类似的裂谷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恒山绿岩带的构造特征—晚太古代大陆裂谷作用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恒山太古宙绿岩带呈断片或复式向形穿插于片麻岩基底内,绿岩带地层连续性较好,可以恢复出完整的沉积-火山地层序列。主要经历二期变形,早期逆冲褶皱变形和晚期右旋走滑变形。为绿帘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变质。构造恢复表明,绿岩带的形成明显晚于基底,并整合其上,且在其演化过程中对基底产生叠加影响,最合适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裂谷,在大陆裂谷闭合过程中。绿岩带及克拉通基底曾发生双向的逆冲作用,基底发生重新活动,并且受到开裂时形成的正断层的控制。当裂谷闭合到一定程度,由于受北部刚性基底的制约,横向挤压不再能调节压应力时,发生了右旋走滑变形,并使早先构造线向NEE-EW向偏转。恒山绿岩带对应于五台山区、太行山北段、灵丘南山等地的五台群,有力地证明绿岩带形成于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陆内裂谷环境,代表华北克技通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晚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并发生NE向的刚性破裂。  相似文献   

4.
杨豹  毕守业 《吉林地质》1993,12(3):24-31
吉林省南部晚太古宙绿岩带位于龙岗古陆核南部边缘,它包括板石沟、四方山和旺文川绿岩带,其岩石主要为变质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长英质火山岩,反映出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另外,本区绿岩带岩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龙岗古陆核北部边缘的夹皮沟绿岩带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两者成岩环境不同。本区绿岩带斜长角闪岩属板内玄武岩,其成岩环境与大陆裂谷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带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夹皮沟绿岩带层序、岩石成因以及叠加其上的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的研究,认为绿岩带形成于硅铝壳的扩张环境;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成分的花岗质片麻岩是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的挤压环境下,由变质镁铁质火山岩经部分熔融侵位的深成花岗质岩石。由此,提出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带的裂谷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绿岩带地质特征类型和演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国绿岩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绿岩带产在古陆核之间或边缘,可能形成在古裂谷或古岛弧的构造环境。按原建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作用,绿岩带可分夹皮沟型、清型和小秦岭型。按后期的活化改造作用强度,可分基本稳定型,活化改造型强烈活化改造绿岩带。根据变质程度的不同,可分高级变质中和级变质为主的绿岩带。  相似文献   

7.
辽吉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早前寒武纪大陆壳出露区之一 ,由花岗岩 绿岩带和高级变质区构成。绿岩带可划分为Ⅰ型 (岛弧型 )和R型 (裂谷或盆地型 )两类 ,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分别为类似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和类似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或弧后盆地。与绿岩带共同产出的花岗质岩石可划分为三类 :即片麻状花岗质杂岩体 ,花岗岩底辟岩基 /岩株和钾质花岗岩。高级区是本区早前寒武纪大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以卵型隆起形式产出 ,遭受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是花岗岩—绿岩带的基底。单颗粒锆石U Pb、4 0 Ar / 39Ar、Sm Nd和Rb Sr等时线年龄表明绿岩带形成时代为 2 60 5~ 2 84 4Ma ,三期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 ( 2 555± 35)Ma ,( 2 515± 4 )Ma和 2 50 5Ma。高级区表壳岩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 30 18Ma和 2 971Ma。本区早前寒武纪大陆壳的克拉通化时期为新太古代末期  相似文献   

8.
辽北—吉南地区太古宙绿岩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北-吉南地区出露南有现任中类型绿岩带,清原型绿岩带原原岩建造为连续分异的火山-沉积岩系组成,主要由下部拉斑玄武岩,少量钙碱性玄武岩和中上部的钙碱系列安山岩-英安岩一流纹岩和沉积岩所构成,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为类似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其中赋存有丰富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次为铁矿和金矿,夹皮沟型绿岩带的原岩建造为相对分异的火山-沉积岩组合,主要由下部的拉斑玄武岩,少量钙碱性弱武岩和中上部的长英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太古宙地质体组成、阶段划分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沈其韩  钱祥麟 《地球学报》1995,16(2):113-120
我国太古宇陆壳主要见于华北克拉通区内,由高级变质的麻粒岩相带、角闪宕相区和低、中级变质的绿岩-花岗岩区组成。按地质时序可划分为始、古、中、新太古4个阶段。麻粒岩相带的组成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主和少量表壳岩或主要由表壳岩含一些花岗质岩石。绿岩-花岗岩区时代主要属新太古代,绿岩属基性火山-沉积建造,基性岩的原岩物质来自相对亏损的上地幔,形成于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太古宙末,板块体制已经形成,麻粒岩相带是板块体制的俯冲碰撞机制的产物。对克拉通古陆块能长期成为大陆的解释,应认为是下地壳的挤压环境,促使陆壳以板底垫托叠置、垂直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0.
南非津巴布韦和兴普瓦尔克拉通之间为林波波活动带,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里形成的,卡普瓦尔和津巴布韦在构造上是不稳定的火山-深成环境。而林波波带是较稳定的克拉通环境,彼得斯堡绿岩带位于卡普瓦尔克拉通北部边缘,在绿岩剪切带含有较大的金矿化。林波活动带的南部边缘区含有与卡普瓦尔克拉通岩带相似的构造分裂的花岗-绿岩物质。在空间上受北倾的毫特河剪切带控制,南部边缘向南逆冲沿毫特河剪切带覆于卡普瓦尔克拉通北部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绿岩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绿岩带产在古陆核之间或边缘,可能形成在古裂谷或古岛弧的构造环境。按原岩建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作用,绿岩带可分夹皮沟型、清原型和小秦岭型。按后期的活化改造作用强度,可分基本稳定型、活化改造型和强烈活化改造型绿岩带。根据变质程度的不同,可分高级变质和中级变质为主的绿岩带。华北地台绿岩带的形成可分四个时期:中太古代、新太古代早期、新太古代晚期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绿岩带同其他国家绿岩带相比较,其岩石类型、不一的变质程度、相似的花岗质岩石、形成在早前寒武纪和赋存丰富矿产资源等基本地质特征相似。但也具有独自的特色:1.分布面积小;2.科马提岩不甚发育;3.同构造晚期的浅成花岗岩侵入体尚未发现;4.变质程度较高;5.赋存的矿产类别有差异;6.受后期的活化改造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12.
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邓军  翟裕生 《地学前缘》1999,6(2):315-323
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行为有关,成矿系统动力学是确定成矿系统演化和最终结果的关键,其研究是对传统成矿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东地区长期处于大陆边缘,构造成岩成矿作用过程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1)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地体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2)古生代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3)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4)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  相似文献   

13.
吉林中部石炭系岩石建造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中部石炭系出露较全,具有独特的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在吉林晚古生代褶皱带演化中具有特殊性。本文将吉中石炭系划分为6个岩石建造,每一建造各具特征,并以岩石建造为手段,进行区域大地构造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是在弧后-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裂谷-拗陷带的构造环境,具有由先期裂谷发展阶段转变为末期拗陷带的演化过程,从而表明该区石炭纪为一拉张的构造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4.
边缘陆块型火山岩的建立与大陆边缘涌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际资料为基础,经综合分析对此,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出露在我国东部的中生代火山岩系属于一种新的成因类型,称为边缘陆块型,它有别于大陆裂谷型和消减带型。文章还提出大陆边缘涌动构造用以解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的佳木斯隆起带西部分布着一套在早元古代裂谷环境下形成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具有一般绿岩带的岩石琢沉积旋回特征。在不同地质时期和不同地质的影响下,在绿岩带的不同层位和构造部位,形成了与绿岩带的演化息息相关,在成因上密切联系,空间上规律性分布的一组矿床,构成了与变质作用有关的金,铁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康  刘聪 《江苏地质》1996,20(2):65-71
扬子地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胶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沉积的和超基性一基性建造的建造组合和分布位置的地质条件,可划分出下列典型的构造环境。1)河床()盆地与海洋型地壳结合处,2)海洋和大陆的活动边缘上的增长的和收敛带的火山作用区,3)在裂谷带的被动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构造岩浆活化带。在古老陆台的基底、盖层和褶皱边缘构造中,同时期的建造类型,在横(侧)向和垂向上彼此可以互相交替或替代。不同类型的建造组合,其成分的变化,反映了喷发时地动力环境的变化。超基性一基性岩地壳是上地慢下热力一构造活动的产物。1建造组合(杂岩)类型及产出环境】.】海洋里。是古陆台基底…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我国太古宙绿岩带的基本地质特征,作了概略的总结。在我国太古宙绿岩带主要分布于华北陆台区,各地出露面积较小,一般仅有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其地层发育厚度度为2~7km。绿岩带的层序如下:底部为镁铁质火山岩;中部为安山质—长英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上部为沉积岩(碎屑—泥),并含有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绿岩带变质程度较高,一般为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它还受到多期构造变形,平卧褶皱,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均有广泛发育。绿岩中伴生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TTG岩系的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岩系列。据现有同位素年龄资料,该花岗岩—绿岩地体形成于晚太古代。时限大约在2900—2500Ma之间。绿岩带中赋存的矿产,以金,铁为主。从绿岩带的原岩建造及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它形成于大陆裂谷带或大陆边缘活动带中。  相似文献   

19.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王冠民  钟建华 《地质论评》2002,48(3):297-303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株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1)、残余弧后盆地(J2-J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由东向西进行的,逐渐形成地堑式原洋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南部新特提斯洋壳开始北各俯冲,产生的区域挤压应力使原洋裂谷逐渐封闭,裂谷盆地的小洋壳表现出以南向俯冲为主的双向式腑冲,同时伴生区域热沉降,盆地具残余弧后盆地的性质。该阶段,羌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陆缘沉积,冈度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部则形成广泛南超的近源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20.
地壳通过不均一性分异形成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 陆核及地块的形成、大陆裂解与增生、洋壳的新生与消减、陆-陆碰撞拼接形成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海陆构造区。中国海陆构造演化经历了太古宙陆核形成、元古宙陆块形成、震旦纪至三叠纪联合大陆形成、中新生代联合大陆解体4个阶段, 形成北方(准噶尔—大兴安岭)、北部(塔里木—华北)、南部(扬子—华南)、南方(冈底斯—喜马拉雅), 东部(滨西太平洋)5个大陆及陆缘构造区。太古宙花岗绿岩带、元古宙裂谷(裂陷)带、显生宙大陆边缘是最重要的海陆成矿环境。海陆成矿有利因素的耦合对成矿至关重要, 而最佳耦合的机制及其发生在海陆构造区的时空位置是圈定有利成矿靶区、引导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