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遥感数据源的福建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方红  赵崇广 《福建地质》2000,19(4):209-213
介绍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福建省国土资源特点和技术优势,建立福建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平台选型、数据库设计及系统功能实现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国土资源数据及其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数据资源保护,将国土资源数据整体上分为资料数据、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和元数据5类,提出了各类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的组织方法和采用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含义,分析多源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类型和特点。从数据的表现形式与存在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多源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类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多源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特点进行概括,并提出了多源数据的阶段性特点,阐述了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多源性特征的内涵,为实现国土资源基础数据集成与共享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史辉 《山东地质》2009,(11):46-49
该文简单回顾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明确了国土资源数据对系统功能的支撑作用,归纳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对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意义。该文基于信息化实践,初步规划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业务内容和逻辑框架,以期为行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5.
朱良峰  崔悦  潘信 《岩土力学》2006,27(Z2):633-636
城市三维地质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是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难题。通过对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和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用户需求的分析,将城市三维地质数据抽象、概括为“两个层次、四大类别”。“两个层次”是指城市三维地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解释成果数据这两个层次;“四大类别”则是将城市三维地质数据分为地理空间数据、原始勘察数据、专业解释数据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等四个大类,其中地理空间数据和原始勘察数据属于“原始数据”这一层次,专业解释数据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属于“解释成果数据”这一层次。论文还按照地质数据所涉及的专业标准,将城市三维地质数据划分为多个专业库,这可满足不同专业的工程人员的应用需求。根据三维地质建模的要求,特别提取出经特殊解释后的三维建模数据,以实现对地质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显示与分析。这种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案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三维地质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6.
吕金波 《城市地质》2000,12(2):22-26
以北京地区地质现象为基础,国土资源调查为依据,以首都经济建设为研究对象。文章详细论证了国土资源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调查是实现首都知识经济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朝奎  严雯英  肖克炎 《地质通报》2015,34(07):1359-1364
与普通的数据相比,地质数据有着多源、多量、多类、多元、多维、多主题等特点。由于地质数据自身的特点,如何有效地存储管理海量地质成果资料和相关信息要素,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为例,在Oracle 10G、MapGIS K9平台基础上完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对海量地质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地质数据的应用提供基础保障,从而提高地质数据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朝奎  严雯英  肖克炎 《地质通报》2015,34(7):1359-1364
与普通的数据相比,地质数据有着多源、多量、多类、多元、多维、多主题等特点。由于地质数据自身的特点,如何有效地存储管理海量地质成果资料和相关信息要素,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为例,在Oracle 10G、MapGIS K9平台基础上完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对海量地质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为地质数据的应用提供基础保障,从而提高地质数据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快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步伐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创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质》2008,(1):I0004-I0004
郓城县国土资源局成立于1986年8月,内设14个科室,下设22个国土资源所。目前,郓城县国土资源系统在职干部职工512人,郓城县国土资源局作为县政府的直属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全县土地、矿产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对国土资源市场、测绘行业的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胡光道  李振华 《地球科学》2002,27(3):306-310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土信息的集成.在国土信息集成的工作中, 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1) 不同GIS间的数据无法共享; (2) 不同种类的国土数据无法集成; (3) 不同行政级别单位间数据无法共享.不同GIS的数据共享可以通过在GIS的ODBC层和数据库之间加一层GIS格式转换层来解决; 将不同种类的国土数据划分成不同的图层, 以空间控制点方式对这些图层进行叠合, 以使它们在空间关系上成为一个比较一致的统一系统; 借鉴数据仓库的管理模式, 不同的行政单位对应于不同的比例尺的数据, 高级别单位数据的综合度高, 存放的数据少, 低级别单位数据的细节性强, 存放的数据多, 整体上呈现出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中不同层次的数据通过空间控制点进行传送.国土信息集成的目的是构筑一个国土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平台是一个基于数据中心的、能统一管理信息的、支持现有流行GIS访问的、能与上下级数据中心无缝互连的国土资源基础设施系统.它处于整个国土信息系统的底层, 目的是向上层的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能满足各种格式的数据需求的、而与具体的信息系统无关的独立的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支撑,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利用资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未来。通过建立垦利县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集体会审系统,对土地出让的前期工作做了数字化、信息化,提出一个基于工作流技术和GIS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利用现有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会审系统为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的集体会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出让地块加以管理。  相似文献   

13.
邱中华  张楠  陈涛 《山东地质》2011,(6):54-55,58
当前,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现挂钩项目的科学高效管理尤为重要。为此,日照市积极探索使用计算机进行项目管理,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建立矿山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矿山空间利用信息、土地与环境信息、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通过对信息的数据采集深加工,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利用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进行矿山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矿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最优决策。  相似文献   

15.
罗津  俎晓芳 《地球科学》2006,31(5):729-732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资源管理效率是电信企业当前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在中国电信网络资源管理(CTNRMS-GIS) 系统中实时图形化展示用户业务所占用的资源状况, 需要业务支撑(business support system, BSS) 系统的用户地址数据及其业务与关联资源.在基于MAPGIS的中国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中, 将BSS系统地址数据(UNIX服务器, Oracle数据库) 借助FTP中间服务器按约定格式迁移到GIS系统, 建立与BSS保持准实时同步的GIS系统地址库(UNIX服务器, Sybase数据库), 实现了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 并对地址数据与各种资源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GIS系统地址库建设使电信企业后端运维建设部门增强了对前端营业部门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6.
GIS组件技术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之一,基于ESRI公司的ArcGIS系统软件和ArcEngine组件库,针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设计了数据库,在.net平台坏境下构建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并进行了实施。该系统满足了土地部门的应用需求,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可扩展的信息平台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根据地矿勘查工作自身的特点, 建立以主题式地矿点源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的共用数据平台; 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地矿勘查工作主流程进行充分改造, 实现全程计算机辅助化; 进行“多S”的技术集成、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 同时实现勘查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为此, 需要加强地质信息科学和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框架、技术体系和方法论研究, 重视与地矿勘查工作相适应的集成化信息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8.
从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库结构设计、图件(库)编制、数据集成入库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库建设过程,采用一体化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技术,完成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数据库建设,对于资料的综合管理及今后开展全国铀矿资源动态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