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传统叶面参数手工测量方法效率低、工作量大的缺点,设计了以ARM嵌入式系统为核心,利用CIS扫描技术实现的数字式叶面测量仪.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测量速度快、效率高、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使用该仪器时,叶片未被展平,长度测量码盘打滑,叶片未全部深入测量部件内,测量时拉动叶子速度太快等,均可造成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4102型仪器接地电阻测量原理及适用范围、环境要求,分析了测量误差原因及排除办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能见度自动观测仪的原理进行分析,并对能见度仪日常管理与维护提出了看法,供观测员在实际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对散射强度的测定来估算大气能见度的理论出发,给出了前向散射型能见度仪的测量原理。将能见度仪原理样机的外场实验数据与观测员目测能见度进行分析,基本符合通过测定散射强度,估算大气消光系数,进而确定大气能见度的关系,分析表明该样机设计原理是正确的。同时,从实验数据的统计中发现有时方差较大,动态范围小。经过深入研究认为主要是背景噪声干扰所致,特别在无云晴天,阳光充足时,背景噪声十分显著,严重影响测量结果。对原理样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GStar I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数据质量,利用2012—2013年渭南市8个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固定段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标定区间及方法、土壤冻结、仪器跳变、观测环境、人工取土等6个方面分析误差原因,得出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较好的解决了云、地面凝结现象、雪等天气现象(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但是该仪器的结构复杂、参数设置较多、维护要求较高,需要业务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本文通过从仪器结构、工作原理、安装要求、业务运行等方面对该仪器进行了介绍,让业务人员更加了解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的使用,对相关故障排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透射式仪器测量能见度的原理,列举了为保证测量精度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及对仪器的性能、标定、精度与误差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担子同研制和使用能见度仪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DSP-2型数字式标准干湿表的测试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DSP-2型数字式标准干湿表基于通风干湿表的测湿原理,采用铂电阻测温,是目前业务中的常用仪器.其特点是精度高、体积小、可连续读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测量结果稳定性差,与通风干湿表测量值有出入,特别是相对湿度差值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测湿原理出发,找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及误差分析,确定误差原因及排除方法,以确保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在皮托管检定过程中,皮托管在风洞洞体内的安装误差及夹持的稳定性对数据测量的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导致检定结果的不准确。根据皮托管测量原理,设计一种用于气象低速风洞的皮托管检定夹具。通过试验表明,这种夹具很好的保证了皮托管在风洞洞体内的安装误差及其检定过程的稳定性,即便是在流速较大的情况下,皮托管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而不会发生偏转,从而保证了检定时的测量精度。实践证明,这种皮托管夹具可以很好的减小试验安装误差及夹持的稳定性对皮托管检定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且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尺寸的皮托管检定工作,特别在较大尺寸的皮托管检定中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风廓线仪与气球测风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风廓线仪和气球同步探测风场资料对比,分析了风廓线仪探测风场资料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稳定天气过程中,由于风廓线仪的探测盲区和地物杂波的影响,自地面至高空200m范围内,廓线仪探测的风向、风速与气球探测的风向风速值有一定偏差,200m高度以上风廓线仪和气球探空所测得的风场廓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复杂天气过程中风场廓线形状出现较大偏差,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球探空资料在各高度层之间的整体连续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无论在各高度层之间还是整体连续性方面都明显好于气球探空。这与在较高海拔地区,气球观测期间的大气局部不稳定有关。由于气球在经过某高度层时的取值明显受到当时大气层局部小湍流活动或者较强的下沉或上升气流影响,使气球经过该点时的位移与其相邻两点之间出现明显的飘逸,从而造成气球在某个高度范围内的风资料观测值出现较大偏离。但由于探空气球的资料不连续,无法准确判断气流扰动情况,而风廓线仪获取的不同高度上的风资料是10min内的平均观测值,一般不受小范围的空气扰动而出现较大偏离,另外,风廓线仪的观测是连续的,每组观测值之间只存在10min的时间差,通过对前后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当时气流的扰动情况。因此,风廓线仪探测在资料的连续性和分析气流扰动情况,尤其是大尺度湍流活动方面更有探空气球不可替代的作用,风廓线仪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容易引起气压表读数误差的原因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黎晓红 《广东气象》2008,30(2):64-64
分析了容易引起气压表读数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观测时操作不当造成的,或气压表质量问题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
地面电场仪测量数据的误差来源及分析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面电场仪测量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研究区域大气电学和进行雷电预警工作的应用准确度。通过模拟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的统计对比分析,指出了电场仪自身高度和周围环境均会产生测量误差,不同高度上的电场测量值与地表处均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在晴天和雷暴两种天气情况下,由于产生地面电场的电荷源不同,提出了分别利用统计和线性拟合对这两类测量数据进行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风速表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模式,建立评定的数学模型、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计算出各个不确定度分量、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及其自由度、有效自由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以及评定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日照记录迹线描述方程,给出标准日照记录迹线,并对日照计安装偏差对日照记录正确性和日照迹线状态改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日照计安装偏差造成的记录误差,水平最甚,方位次之,纬度最轻。用日照记录迹线形状来判断日照计安装偏差,纬度不准最易,方位不准次之,水平不准最难。并提出了暗筒式日照计的正确安装方法,确保其水平、方位、纬度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5.
晏理华 《贵州气象》1998,22(3):33-36
用浸水冷却试验,结合热物理学公式计算,探讨地面最高温度表(以下简称地高表)读数误差范围和引起地高表读数误差的主要原因。借以论证引起地高表读数较大误差的因素并非是由于降温过程中水银丝冷却回收和地高表灵敏度、感热速度与地面0cm温度表(以下简称地面0cm表)不同,存在滞后性造成的。而是由系统误差中的一部分和环境误差所致。  相似文献   

16.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地面气象探测系统,当自动气象站发生故障时,应快速定位故障部位,及时排除故障,但由于缺乏专用的检测仪器,往往需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排查故障。本文设计的便携式自动气象站故障检测仪能在现场快速、方便地检测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气压、能见度、蒸发等传感器以及光纤、线缆的各类故障;用户可在仪器液晶屏上直接查看自动气象站当前观测数据和运行状态。该检测仪能快速定位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的故障点,一定程度上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高台站技术人员的维修维护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接地电阻真值是具有唯一性的,因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测量值出现了多个或无穷多个.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常见测量误差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具体解决的方法与对策,以供大家在今后的测量接地电阻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壤快速测墒仪能够快速测定土壤含水量,利用土壤快速测墒仪与烘干法进行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定的数据存在误差,且误差无规律性,在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初步得出了土壤快速测墒仪适合于科研应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大气能见度是最重要的气象学指标之一,其准确观测对气象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观测中经常存在器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明显的现象,用对比观测期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的大气能见度仪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工与自动观测数据还是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性。大气无雾、污染环境下,人工观测存在主观差异,能见度观测值偏大,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自动观测结果稳定,观测数据接近大气能见度的真实值。在局部雾带、大气受污染环境下,人工观测能见度平均误差低于自动观测数据平均误差。在大气受污染环境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自动观测的能见度偏小。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自身的清洁度等因素对观测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辐射观测是气象观测的主要观测项目之一,是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因某种原因导致辐射观测数据出现缺测、野值的情况经常发生。主要介绍辐射数据出现异常的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目的是为了提高观测员的故障分析能力和解决故障的能力,以便提高辐射观测资料质量和确保辐射观测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