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2011年8月1—2日暴雨过程水汽条件与垂直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1—2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西南涡东北移影响河南所造成的暴雨过程,500hPa高原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减退之后又增强,中低层西南涡沿切变线东北移出,河南处于涡前的西南低空急流出口区前方及前方左侧,具备了区域性暴雨产生的动力与水汽条件。在本次暴雨过程中,700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豫西南的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内,豫中东部的暴雨区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北部水汽通量等值线密集带内、大值中心运动方向的左侧。水汽通量散度场上,85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开始时段和强度有很好的对应:水汽通量散度转为辐合、辐合层增厚为强降水开始的标志,辐合量突然增大标志着降水强度增大。700hPa垂直螺旋度的迅速增强与强降水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强降水产生在垂直螺旋度大值轴的东南侧。 相似文献
2.
利用济源市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地面自动观测资料,统计了该市能见度日变化和月、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源市能见度日变化曲线表现为一峰一谷,峰值出现在14-17时,低值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好,冬秋次之,夏季最差,且夏季、冬季低能见度天气频发。对济源市能见度变化特征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是风场。三面环山东部开口的马蹄型地形,导致济源市吹偏东风时空气受阻抬升,相对湿度增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使能见度降低。由于济源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东风,因而在温度最高、大气湍流最为旺盛的夏季,能见度反而最差。地形作用和人类活动等非气象因素对济源市能见度变化的影响也占一定比重。 相似文献
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与中高纬阻塞高压脊上发展东南移的小波动结合,是这次区域性暴雨的环流背景;T213数值预报的各种物理量预报随暴雨临近增强,且与暴雨落区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与中高纬阻塞高压脊上发展东南移的小波动结合.是这次区域性暴雨的环流背景;T213数值预报的各种物理量预报随暴雨临近增强,且与暴雨落区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2004—07—16河南省特大暴雨过程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螺旋度理论对2004年7月16~17日河南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度分布低层天气系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过程中相对垂直螺旋度大值区长轴始终与低层南北向切变线走向一致;大暴雨区与低空水平螺旋度大值区长轴走向一致,且与水平螺旋度梯度≥130m.s^-2的区域基本对应;暴雨首先产生在高湿中心与不稳定能量中心相重叠区域,并随相对垂直螺旋度正值增大而增强,且与水汽输送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赵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1999,19(1)
浓雾是绵阳市冬季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对航空事业有很大影响,绵阳机场在这次浓雾的影响下,对飞行任务的完成耽误时间达7000小时以上.因此,分析这次过程我们可以加深对雾的认识,提高预报质量. 相似文献
8.
边茜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2,42(S2):19-24, 35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高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G卫星TBB资料,对发生在攀西地区南部的一次由MCC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TBB及垂直螺旋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天气过程是由南亚高压、高空槽、切变线等系统共同影响产生的;MCC发生在高能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强降雨主要发生在TBB低值区及梯度大值区,MCC主体的移向与强降雨移向基本一致;垂直螺旋度高层负、中低层正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且垂直螺旋度中心值越大降雨强度越大;700 hPa高度层上垂直螺旋度与切变线及未来6h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未来6 h降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广东特大暴雨垂直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NCEP1°×1°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6月广东发生的连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垂直螺旋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特大暴雨范围、强度与该地区上空中低层正、高层负垂直螺旋度中心迅速增大、减小密切相关,并和中心增大、减小区域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中低层正螺旋度迅速增大,高层负螺旋度迅速减小或中低层正、高层负螺旋度中心增大、减小区重叠在同一经度或纬度线附近时,对应地面雨强最强和强降水范围最大。过程中龙门连续两天特大暴雨和广东最多暴雨日出现期间,其上空垂直螺旋度对应有中低层正、高层负螺旋度闭合中心向低层明显传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01年8月1日10~20时,深圳市各区普遍出现了暴雨天气,本站记录到了84.2mm的日雨量,深圳气象台依次发布了黄色和红色暴雨信号.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本文利用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5月2~3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1)暴雨开始前,水汽含量猛增,湿层厚度增加,并在整个过程中维持高湿状态;暴雨区水汽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加。(2)暴雨区水汽总收支在整个时段都为正值,水汽收入大值与两个降水时段的开始时间重合,经向的水汽输入在此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3)水汽的来源主要是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以850~700hPa为主,由南至北逐渐减弱,南部湿层更厚,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4)第一阶段降水开始时,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阶段降水之间辐合减弱,然后又增强并持续到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1年10月12—14日广东一场全省范围的暴雨过程及水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分别是12日夜间的暖区暴雨和13日夜间的锋面暴雨。(2)第1阶段降水主要由500 hPa西风短波槽配合850 hPa东南风辐合导致的,第2阶段降水是高层西风槽过境,配合地面冷空气前锋南下和低层的切变线共同作用所致。(3)降水发生前广东水汽充沛,湿层从低层往上伸展的厚度大,估计约有50%的降水量可由雨区本地的水汽所提供。(4)低层850 hPa或者925 hPa的东南风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暴雨发生前南海热带系统的活跃是维持850 hPa和925 hPa东南风输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暴雨过程的物理诊断和水汽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暴雨发生的物理成因进行了分析诊断,计算了与降水有关的各种物理量,讨论了各种物理量的特征,建立了物理模型.结论指出,随着大气环流由春末夏初向盛夏季节的过渡,松嫩流域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降水性质由初夏的连续性降水发展成盛夏的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暴雨区的水汽辐合中水汽平流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暴雨的水汽分别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低纬热带地区和孟加拉湾.两支水汽分别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直接向北方输送,或是分别向西或向东在我国南海合并再向北输送.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可追溯到印度洋赤道以南洋面,水汽先沿马克斯林高压东侧经索马里急流穿越赤道进入印度季风槽.关键是水汽最终能否输送到较高纬度的嫩江、松花江流域. 相似文献
19.
2013年“菲特”台风暴雨的水汽和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NCAR1°×1 °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菲特”台风暴雨的水汽和螺旋度做了分析,发现“菲特”影响期间:6日20:00-7日08:00降水主要出现在浙南,是由台风外围环流和本体造成的,水汽主要是台风本体环流输送;7日08:00-20:00降水主要出现在浙东沿海和浙北,是由“菲特”台风消亡后形成的倒槽和“丹娜丝”东风气流形成,水汽主要是由“菲特”台风倒槽形成的东南气流和台风“丹娜丝”形成的偏东气流输送;7日20:00-8日08:00降水主要出现在浙北,是由台风残留云系、偏东急流以及弱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水汽主要是由台风“丹娜丝”形成的偏东气流输送.850 hPa垂直螺旋度则反映出大值区和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中低层均有明显的正螺旋大值区,大值区中心位于950~ 850 hPa之间,而且在台风本体引起降水时垂直螺旋度明显大于其它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