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井构造的构造—地层分析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造-地层分析方法适用于含煤地层岩性变化大的矿区或井田的构造研究。煤层的厚度、煤系中的砂体、泥质岩特征及分布与小型地质构造的发育具有密切关系。查明一些特殊沉积体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将有助于矿井小构造的分析、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环状构造特征该区的地层、岩体、多金属扩床明显呈环状分布,放射状断裂十分发育。遥感、航(地)磁、重力和地化原生晕异常也均显环状特征(图1)。在苏州市以西光福镇以东的广大范围内,分布着以燕山晚期苏州花岗岩体为中心的航磁平坦中磁区(100nT)、重力负异常区(绝对值12毫伽)、遥感大型环状异常。它们  相似文献   

3.
“桃江式”锰矿系指赋存于湘中地区奥陶系中统磨刀溪组下部页岩中的优质碳酸锰矿。该区奥陶系地层发育,碳酸锰矿体仅赋存于局部奥陶系地层中,其空间分布范围、形态、规模等与构造有关。古构造控制了成锰盆地,同生断裂控制了锰矿体分布形态及规模,成矿后构造又使矿体空间分布发生改变,研究“桃江式”锰矿地质构造特征对在该区开展优质锰矿找矿勘查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构型是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湖平面变化与沉积物补给等动力学要素对沉积基准面控制的综合效应。其中,构造运动对盆地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须以构造层序地层为主线,即通过构造对层序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分析解释层序地层构型,预测其内部充填特征。经研究,断陷盆地构造运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裂活动通过控制基底升降运动直接制约着盆地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及至层序地层构型;(2)构造转换带或调节带控制盆地主体物源补给方向和沉积体系分布;(3)断裂活动及其塑造的古地貌控制着沉积体系与砂体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晚古生代聚煤前的区域构造格架为三个地体: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及闽东地体。聚煤期构造特征(早古生代晚期):加旦东运动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产生了海沟岛弧系俯冲;同时,沿温州——德化深大断裂产生海沟山弧俯冲,海沟岛弧系在晚古生代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中、西部条带,海沟山弧系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东部条带。聚煤后的构造特征(中生代),由于印支运动产生新古太平洋板块,并在这时产生了二叠系含煤地层滑脱断层的雏形;燕山运动早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盖层逆冲推覆构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西南城地区侏罗系林山群与下伏前泥盆纪变质地层、白垩纪地层与前白垩纪地层接触关系调查和谢家构造窗、竺由新村构造窗、上乌石构造窗、望天石飞来峰的发现及钻孔验证,初步厘定了区内燕山期滑覆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燕山期滑覆构造发生在中侏罗世末,主滑面沿华力西—印支构造层(D—T2)、燕山构造层(T3—K1)与下伏地层间角度不整合面扩展而成,泥盆纪—早白垩世地层为滑覆体,滑覆在前泥盆纪变质地层之上,动力学来源为太平洋板块由南东向北西对欧亚板块俯冲。喜马拉雅期推覆构造规模大、动力学机制复杂(顺层和切层推覆),彻底打破了华南地区原有的地层沉积层序,形成了现存的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多层叠瓦、堆垛推覆构造格局。前白垩纪地质体为外来推覆体,由南东向北西推覆堆垛在白垩纪地层之上,白垩纪地层呈"构造窗"分布于前白垩纪地质体之下,动力学来源可能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  相似文献   

7.
基础地质调查的首项任务就是查清不同构造-地层区划单元内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因此,开展构造-地层区划和建立地层格架,是矿产能源、水文环境和工程地质等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奠基性工作.本文强调构造、沉积和气候环境等对地层发育的主控作用,并提出断代构造-地层区划定义为: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地质发展阶段(如新元古代,寒武纪等)内形成的地层,通过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沉积和气候环境、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记录的综合调查分析对比后,所进行的地层地理分布划分.根据新含义,本文以中国寒武纪构造-地层区划为实例,拟定出构造-地层区划的主要依据是:全球洋陆重建分布、地层建造大类、基底和盖层地层序列和洋陆转化时间、地层序列完整性与接触关系、地层岩性岩相序列对比、造山带对接缝合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特征、造山带叠接缝合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特征、生物古地理区系、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古气候分区、区划边界11条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8.
滇中昆阳群刺穿构造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伟  钟维敷  田敏 《云南地质》2002,21(3):230-249
从昆阳群内刺穿构造时、究分布特征出发,详细研究刺穿体边界特征及其性质,体内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和变质变形特点。分析地质高孔隙流体作用在刺穿构造发生和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地层高孔隙流体压力的波动和局部作用是导致刺穿的重要因素,逆冲推覆断裂作用应是继因民组地层岩石水力破裂、破裂作用之后所发生。昆阳群刺穿构造经历了本区地壳岩石圈由拉张体制下的张性破裂、断裂(刺穿)过程向挤压体制下的缩短、增厚过程的转化演化。最后,建立了刺穿构造形成的构造物理过程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北淮阳东段变质构造地层的古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果胜  马文璞  徐毅 《现代地质》2005,19(2):217-223
关于大别山北麓北淮阳东段原佛子岭岩群的古构造环境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其主要原因是将形成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历史本不相同的不同构造地层单元混在了一起,不加区分地进行古构造环境分析。根据构造变形、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被一重要的构造滑脱带所分隔的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通过对新厘定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分别进行沉积建造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而上部诸佛庵岩群形成于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意味着华北、扬子板块的古生代板块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应该位于诸佛庵岩群分布区域的南侧,而且板块俯冲-碰撞的极性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  相似文献   

10.
依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构造线方位的变化、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不吻合、左行雁列式排列和反“S”型构造组合、以及中生界地层分布由老到新由西向东迁移等特征,论证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形成受祁连山构造体系和阿尔金山构造体系的双重控制,北缘块断带的现今构造格局是阿尔金构造体系强烈改造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西藏措勤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0万野外地质填图发现,在措勤地区北侧的白晋系中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且有侵入岩体分布,又被未变形的火山凝灰岩不整合覆盖。根据侵入岩的钾长石和角闪石及其不整合的火山凝灰岩中蚀变斜长石的Ar-Ar法同位素年龄,沉积物质的组成和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等特征,笔者推测这些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均发育于晚白垩世,并早于第三纪。  相似文献   

12.
反转构造与其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正反转褶皱与重力滑动堑背形、地层补偿堑背形及底辟背形,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的构造形态特征。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是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重力滑动堑背形由于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所以其规模较小;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无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均是断层的上盘发育背斜,但在背斜的形态、规模、地层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滚动背斜受同生断层控制,背斜面积和高度较小,轴面基本平行于断层面;顶部地层剥蚀不明显;与断展型正反转地层厚度呈上凸下凹的"喇叭型"相比,其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小。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下侏罗统地层不同级别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不同级别构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指出早中侏罗世稳定的板内伸展断坳式盆地是形成产铀建造(目的层)的古构造环境;晚白垩世以来盆地挤压抬升改造作用(造成的沉积间断期)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重要构造条件和主要时期;盆缘构造斜坡带是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产出的有利构造区;局部构造(排泄源断裂、穹窿背斜、断展背斜)控制着层间氧化带宏观展布及铀矿体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以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将南海北部陆架上的雷东坳陷划分为四个凹陷和三个凸起,就其地层的沉积特征、重磁场特征、断层发育情况讨论了各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基底古 生界潜山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基岩油藏重要的勘探领域。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基底古生界沉积厚度大、岩石类型多、地层残留复杂、构造应力不同,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平面及纵向差异性,进而影响 了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因此开展地层残留规律的研究是区域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往对地层残留的研究多依据钻井揭示与地震解释的表象研究,缺乏成因过程的深入分析。基于井、震资料分析,开 展了地层发育序列、残留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地层残留特征的构造意义。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古生界主要发育了寒武系、下-中奥陶统、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2)古生界整 体呈现出现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受负反转构造控制,潜山带构造低部位地层残留少;(3)从地层展布规律分析了其经历的主要风化剥蚀期次,推测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特征,佐证了区域构造 演化过程;为东部叠合盆地基底古生界地层特征研究及构造演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覆盖区侏罗—白垩系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制的地层分布图和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了渤海海域侏罗—白垩纪时期沉积、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渤海海域燕山期构造变形与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上拱有关。早-中侏罗世,库拉—伊泽奈崎板块北西向俯冲,地层展布继承了印支期古构造格局,呈近东西向,属于坳陷成盆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库拉—伊泽奈崎板块北北西向俯冲,火山活动强烈,为热拱断陷期。受郯庐断裂左行活动影响,地层展布具有明显分带性,多呈北东—南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挤压,岩浆冷凝,进入萎缩隆褶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层力学结构的三维构造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构造恢复不仅可以验证构造解释在三维空间的一致性,也可用于计算构造内部的应变状态,确定构造位移变化路径及地层力学结构对构造生长过程的影响。在Gocad三维平台上综合遥感、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勘探目的层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1-2z)的面模型和霍尔果斯深层背斜的体模型,并在体模型的三维域中设置剪切模量、拉梅常数以及岩层密度,以求真实反映实际地层力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Gocad平台开发的三维构造恢复插件对两者开展恢复试验。面模型恢复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逆冲断层上盘的恢复应变椭球长轴多呈北西方向,与该位置天山山体和山前断裂带走向斜交,这一特征印证了晚新生代以来的斜向挤压作用。但在山前第二排背斜带东西300km的范围内,恢复应变椭球长轴由霍尔果斯背斜处的近南北逐渐向东西两侧的北北东向和北西向过渡,揭示出深部隐伏断裂可能具有前陆地区典型的弧形冲断特征。体模型恢复结果表明,霍尔果斯深层背斜内部的应变状态与其所经历的运动学过程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恢复应变分布主要受相邻地层之间力学结构的差异控制,这就导致同一断块不同地层内部的应变状态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针对圈闭范围小尺度构造的恢复应变计算可用于构造裂缝性质、方位和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1∶10万野外地质填图发现,在措勤地区北侧的白垩系中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且有侵入岩体分布,又被未变形的火山凝灰岩不整合覆盖。根据侵入岩的钾长石和角闪石及其不整合的火山凝灰岩中蚀变斜长石的ArAr法同位素年龄、沉积物质的组成和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等特征,笔者推测这些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均发育于晚白垩世,并早于第三纪。  相似文献   

19.
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特征可以由本区的构造地势和构造基础面很好地表示出来。本地区山脉结构在横向上的划分与地质学上依构造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单元相一致;在纵向上,则按照构造运动形成的不同山口将山脉划分为几段。由多个推覆体板片和形成众多Si walik期山前褶皱的印度次大陆俯冲断层构成的体系展示了喜马拉雅新构造动力学的主要过程。伴随这一动力学过程,出现了Mahabharat地区向斜核部地层被挤出及推覆体露头被剥蚀、喜马拉雅地区高倾斜基础面重力不稳性、整个喜马拉雅地区花岗岩岩基呈漂浮状态等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20.
编制盆地复原古构造图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漆家福  杨桥  王子煜 《地质科学》2003,38(3):413-424
为了描述盆地三维构造的演化过程,通常需要编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构造等构造线图。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可能遇到许多概念性和技术性问题,但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在地质平衡概念约束下寻求解决途径。本文讨论了按照地质平衡概念编制古构造等高线图的基本原则和可能的技术方案,包括研究构造变形模式、复原剥失厚度及其分布、复原断层位移、去压实校正等。运用地质平衡概念将较浅地层界面的构造等高线图复原到代表特定地质时期地形面的原始状态,相应地将较深地层界面的构造等高线图复原得的古构造等高线图。运用地质平衡概念编制的古构造等高线图比传统的只用地层残余厚度编制的古构造等高线图能更合理地反映地质时期的盆地古构造三维几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