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华南泥盆系6条剖面(四川北川甘溪、广西横县六景、广西桂林杨堤、贵州独山大河口—白虎坡、贵州贵阳乌当、四川广元后高坪)的遗迹沉积学系统研究,鉴定和描述遗迹化石15属24种,包括Arenicolites carbonaria,Arenicolites isp.,Chondrites cf.intricatus,Cho...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第三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概况、会议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最新成果,概述了遗迹学的研究现状、重点研究领域和前沿课题。指出了我国遗迹学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薄弱环节和我国遗迹学研究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约 《地质论评》2007,53(4):I0007-I0010
贵州剑河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其中的节肢动物遗迹9个属23个种(其中1个新属,9个新种)和3种类型的趾迹。发现并讨论了节肢动物(三叶虫)的捕食迹和求偶迹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了节肢动物生活行为所产生行迹之间的变化,认为节肢动物各行迹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变化具有停息→爬行→行走→游泳和游泳→行走→爬行→停息两向性变化的特点,并认为在运动弯道上形成的过渡行迹可能与造迹生物在转弯处的运动惯性或与水动力造成造迹生物身体的倾斜有关。含丰富节肢动物遗迹的凯里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4.
陆相遗迹相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相遗迹相主要有Scoyenia遗变相、Termitichnus遗变相Mermia遗迹相,Arenicolites遗变相等。Secoyenia迹相主要由进食迹,成住迹,爬行迹组成,分异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中国遗迹学的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和新认识,重要成果概述如下:(1)在显生宙海相和过渡相沉积中新识别出84个遗迹属和211个遗迹种,新建28种遗迹组合及26种遗迹组构;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冲积扇、河流与湖泊沉积中识别出44个遗迹属和107个遗迹种,新建22种遗迹组合及10种遗迹组构;(2)论述了寒武纪底质革命对早...  相似文献   

6.
遗迹相与水深没有固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的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的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的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风暴沉积的遗迹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志澄 Pemb.  SG 《沉积学报》2000,18(4):489-494
遗迹化石正在证明其在鉴别和解释事件地层中的作用。风暴沉积含有一套混合的、与能量水平变化相适应的遗迹化石组合,两种不同的遗迹群落反映变化着的行为方式对生物所移居的两种连续的,但是单个性质不同的生境所作出的反应:常住的或平常天气的遗迹群落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底栖群落的代表,在这一群落里单个的居群达到或接近它们的承载能力;而周期性产生的风暴遗迹群落则代表着在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机械控制的环境下繁盛的机会主义生物的群落。典型的陆源碎屑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群落可以加拿大艾伯塔上白垩统卡迪组中的遗迹群落为例,而碳酸盐风暴沉积中的遗迹群落则可以中国华北地台东部上寒武统崮山组中的碳酸盐风暴沉积序列中的遗迹群落为例,本文详细介绍这两种类型的成因及结构、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9.
第8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2月17~23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旅行可以看出: 遗迹化石正确的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生态环境再造仍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常见和复杂遗迹化石的精细研究和重新解释将导致遗迹化石指示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的重大变革,遗迹化石特征的实验模拟和实证观测是定量解释造迹生物行为习性和生态环境意义的有效手段,许多鲜为人知或被忽略的问题和现象走进遗迹学家的视野, 陆相遗迹化石群落与遗迹组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遗迹组构的岩心成像技术和三维模拟在油气勘探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的引进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第15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4月26日至5月9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顺利召开。从口头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及专题讨论等方面可以得出遗迹学理论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主要集中于4个方面: (1)遗迹组构内涵的外延和精细分析功能的完善,为沉积微环境分析、成因地层学解译和油气水储集层的精细表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作方法;(2)遗迹化石在古生态、古气候等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遗迹学的重要工作领域,旨在通过研究古生物丰富的行为学、埋藏学特征,解译(古)生物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揭示遗迹化石发育段的古生态与古气候特征,进而搭建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的桥梁;(3)遗迹化石在重大地质事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特别是为研究生物大灭绝后生态恢复期因没有矿化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实体化石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载体,同时也为研究生物复苏期生态系统状况和大地构造-沉积环境条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4)新技术和新方法正在遗迹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推动遗迹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生产应用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质上,边缘海相储层是由一系列复杂排列的岩相所组成,代表几种亚环境结合部位的特征。在边缘海环境中,对应于相对海平面变化,关键的层序界面之上可被淡水、半咸水和纯海水(沉积)所覆盖。因此,在对这样的储层进行勘探和开发时,区分淡水、半咸水和纯海水沉积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遗迹化石组合有助于区分这些环境。总的来说,半咸水遗迹化石组合有如下特征:①低分异度;②贫乏的海相组合,而不是海相和非海相的混合;③由机会物种形成的简单构造组成;④遗迹组合常以某个遗迹属为主;⑤形态微小;⑥由Skolithos和Cruziana遗迹相中常见的垂直和水平遗迹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12.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  相似文献   

13.
14.
壤塘南木达地区中—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遗迹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地区中-上三叠统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19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3个遗迹组合;Paleodictyon组合;Chondrites组合;Paleodictyon-Impoglyphus组合。这些遗迹组合大致相当Seilachet(1967)的Zo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组合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遗迹相及其古环境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迹相是指一组具有特征的遗迹化石组合,在一段相当长的地质时期中不断的重视以及它们的环境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实例指出7个常见和通用的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浊积岩或复理石沉积中含有Nereites遗迹相,文内列举了目前已知的中国10个复理石产地,证明它们主要分布在两个板块构造单元的对接(消减)带。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地质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主要依据化石,石器,古地理环境方面的综合开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新石器。江苏古地理环境优越,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东川市雪岭第四纪冰川遗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易朝露  明庆忠 《冰川冻土》1991,13(2):185-186
  相似文献   

18.
19.
黔南泥盆系的风暴遗迹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和Zoophycos等不同遗迹相环境中的风暴沉积遗迹化石组合,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单调型风暴遗迹相,风暴作用较弱,风暴沉积过程中的遗迹化石属种和数量较少,但仍与风暴前后的遗迹化石组合属于Seilacher(1967)的相同遗迹相;(2)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风暴沉积形成新的遗迹相附加于较低能的遗迹相中;(3)多元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随着强烈风暴作用强度的变化,在风暴沉积期出现两种以上遗迹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i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的Z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中下部—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