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梳理2022年11月19日红河MS5.0地震前云南地区地震活动和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发现:此次红河MS 5.0地震发生在2019年以来持续活动的滇东北至滇南—滇西南ML≥4.0地震条带上,震前1年快速形成新的3级以上地震条带、峨山地震窗开窗、震群活动等地震活动异常,可以作为判定滇南—滇西南未来半年内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依据;震中附近地区200 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流体观测异常显著,石屏倾斜和水位、思茅水温和气氡等测项异常出现时间晚于快速形成的3级地震条带,可作为判定发震紧迫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系统总结2022年3月17日甘肃肃南MS 5.1地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1)地震活动异常:震前存在地震成组活动异常;(2)地球物理观测异常:震中200 km范围内存在6项地球物理场异常,其中5项异常为趋势异常,但均非此次肃南MS 5.1地震的相关异常,而高台地震台形变异常虽为短期异常,但异常转折变化与本次地震无关;此外,肃南MS 5.1地震发生前,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地磁低点位移、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3项异常,但因后续于3月26日发生青海德令哈MS 6.0地震,认为该地磁预测指标对应成组地震活动,不能作为单一地震的震前异常。肃南MS 5.1地震余震较少,其序列活动特征显示为主余型;主震震源机制显示断层破裂为走滑型,与距离最近的疏勒南山断裂构造性质相符。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对于祁连山地震带及其周边后续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4.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 km、宽20 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 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 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2021年9月4日新疆皮山MS 5.1和9月5日叶城MS 5.0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异常:皮山MS 5.1地震前出现前兆震群活动、阿图什至皮山4级地震平静、库车—沙雅4级地震窗口以及地震发生率指数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项异常,其中形变1项,电磁1项,但与此次地震活动相关性较低;③震源机制:泽普断裂距皮山MS 5.1和叶城MS 5.0地震最近,间距分别约15 km和3 km,震源机制解显示2次地震均为逆冲型破裂;④序列分析:此次地震活动序列类型为震群型,主震前存在明显的前震活动,余震较为丰富,余震活动呈阶段性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21年9月皮山MS 5.1和叶城MS 5.0地震组成震群型地震序列,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较少,地震活动异常主要对发震地点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2020年1月2日云南宁蒗MS 5.5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1)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地震空区等异常;(2)地球物理观测:震中200 km范围内存在多项地球物理异常,主要为钻孔应变、地电场方位角、地电阻率、水位等中短期异常。对宁蒗MS 5.5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显示宁蒗地震的断层类型以正断层为主;余震活动丰富,存在分段特征,宁蒗地震序列中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相差0.9,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的93.53%,因此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丰富,异常均分布在滇西北及周边地区,对宁蒗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21年11月30日西藏双湖MS 5.8地震发生在多玛—尼玛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本文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及周边强震危险性进行分析总结。由余震活动特征和b值、h值等分析可知,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且余震衰减速度较快。通过对震前异常的梳理总结,发现在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区域存在地震发生率指数高值异常、调制比高值异常和Wq值高值异常。这些基于小震目录计算的多种地震学参数可为地震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的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些依据。通过对双湖MS 5.8地震的总结,以期为西藏西部监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中短期预报积累震例资料,并为今后西藏地区地震台网更好地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21日21时21分至22时31分,云南大理州漾濞县接连发生4次MS≥5.0地震,分别为MS5.6,MS6.4,MS5.0和MS5.2地震。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4日漾濞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极大似然法计算研究区b值,通过分析漾濞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b值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漾濞震群发生后,震源区b值出现快速下降,可能预示着局部地壳介质强度接近临界状态;(2)漾濞4次MS≥5.0地震均沿剖面低b值异常区的边缘分布;(3)漾濞地震发生后,震源区b值明显回升,预示着地壳应力得到释放,短期强震危险性降低;(4)漾濞地震西北40 km和70 km处存在低b值异常区,未来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理MS6.4地震和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W6.3地震都因未能准确做出危险性预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工作可能向政府和公众说明“哪里可能发生地震”、“最大量级多大”、“未来发震趋势如何”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本文根据天气预报思路,将地震活动按丛集性做分区处理,从各区M-t序列、3级地震活动性、2年来地震能量释放升级趋势、G-R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两次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认为这两次地震的相似性有以下几点:①震源深度都比较浅。云南大理M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震源深度8.8 km;②b值相近。云南大理MS6.4地震b=0.59,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b=0.61。G-R关系外推震级相近,均为MGR6左右;③M-t图序列地震能量释放都呈升级趋势,地震活动也相似。平静打破后3级以上地震活跃,都出现震群现象,地震能量释放呈加速状态;④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意大利拉奎拉MW6.3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W5.2;云南大理MS6.4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S5.6,且前震震群特征明显。同时,本文讨论了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的合理性,认为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更容易把握区域地震活动的特点。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区域,构造差异极大,属不同错动类型,用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都得出较好的结果,再次说明了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对判断地震危险性的普适性特征,这为下一步产出“地震危险性云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总结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S 5.0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异常:震前存在震群活动、Benioff应变比和地震发生率异常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震中200 km范围内分布重力、地磁、水位、水温、断层氢等测项,其中异常测项15项,大部分为趋势异常,异常台项比较低(5%),短临异常不突出,巧家电磁波为地震的短期异常;③综合方法:多参数概率谱计算结果在震前出现异常。对巧家MS 5.0地震序列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为1.6(ML震级),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总能量的99.64%,属主余型地震序列;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走滑型,根据余震分布,认为发震断层位于莲峰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之间的NS向次级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在巧家MS 5.0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具有背景异常逐渐向中短期转变的过程,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趋势异常为主,短期异常不突出。  相似文献   

11.
扫描2022年芦山MS 6.1地震和马尔康MS 6.0地震震前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图像,同时给出震前b值分布图像,结果表明:2次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不同震级档调制比均出现高值异常。最小扫描震级越高,调制比扫描结果越稳定清晰,调制比高值异常出现时间越晚,同时最小扫描震级越高,异常范围、幅度也越大,异常与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关联性越强。调制比异常的幅度和范围与应力水平有关,2次地震震前震中附近均出现低b值区域,且马尔康MS 6.0地震震中附近调制比异常和低b值异常都比芦山MS 6.1地震更突出,推断马尔康MS 6.0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可能高于芦山MS 6.1地震孕震区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发生在中强地震活动较为集中的黄海南部凹陷区,位于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走滑型破裂。截至2022年1月31日,发生ML≥2.0余震14次,最大余震为2021年12月8日MS 3.8地震,主震释放能量占比约98.89%,判断地震序列应为主余型序列。主震发生3天后地震序列迅速衰减,因余震数量偏少,无法得到合理的序列参数。本次地震视应力值约1.3 MPa,基本处于研究区域正常背景水平。鉴于鲁东—黄海地块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认为江苏及近海区域近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系统梳理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可知: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霍山地震窗、长岛地震窗和地震空区等趋势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兴化水温异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相对较少,并以趋势异常为主,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偏少,震前出现的流体短期异常现象可作为短期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漾濞MS6.4地震前出现的前震序列、地震学、定点形变和流体观测异常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结果表明:前震序列较为复杂,能找到一些地震学的异常特征,但难以通过这些特征对震后趋势进行正确判断;定点形变观测异常出现时间早、异常幅度大,可为震级预测提供依据;流体观测异常出现时间短、异常相对集中,为时间预测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形变和流体异常与亚失稳后期阶段具有较为相似的时空特征,可能与亚失稳过程有关。前震序列的判断结合区域地震危险性,可能是提高判断准确性更好的方法,合理利用地震孕育不同阶段的异常特征,是做好综合预测需要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君  王勤彩 《地震学报》2016,38(2):199-207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S6.0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的震相数据,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 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合法得到姚安MS6.0地震序列的震源区应力场. 研究结果表明: ① 2009年姚安M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 NE倾向的高角度右旋走滑断层; ② 该序列的余震条带延伸方向与2000年姚安MS6.5地震序列一致, 两次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且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马尾箐断裂上, 2009年姚安MS6.0地震序列是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的延伸; ③ 姚安MS6.0地震震源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SSE向, 接近水平, 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 ④ 2009年姚安MS6.0地震序列是在区域应力增强的背景下, 位于高低速过渡带高速一侧的震源区应力高度积累, 使得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破裂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进行了参数估计. 设定截止震级Mc=ML2.0, 拟合时段为震后0.31—24.12天, 计算获得α=1.89, p=1.22, 同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获得b=0.72. 与中国大陆地区其它中强震的余震序列参数的比较表明, 芦山MS7.0地震序列参数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和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的特征, 反映出余震区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 为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Mc以及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 分别进行参数拟合和参数标准差估计. 结果表明, Mc的选取对α值影响明显, 对p值影响则较小. 此外, 震后10天内获得的参数拟合结果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 而其后各参数变化总体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分析2022年10月3日平山MS4.3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改进了“区域-时间-尺度”(RTL)算法,提高了与节点距离和时间较近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降低了距离和时间较远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采用改进的RTL算法分别扫描震中VRTL值时间曲线和区域VRTL值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平山MS4.3地震前震中西部和西南方向地震活动存在平静异常,同时发现2020年2月23日河北平山ML3.5地震前震中南部存在地震平静异常;特征距离和震级下限对VRTL值扫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地震活动复杂地区,特征距离对扫描结果的影响更大。该RTL算法可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变化情况,为弱震区震情跟踪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了该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其几何结构特征和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序列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泸定MS6.8地震余震区长轴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磨西段呈NNW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约55 km,北端和南端大致止于泸定新店子北侧和石棉草科乡南侧.余震存在明显的分区丛集特征,且在南门关南侧和湾东附近各存在一个余震稀疏区,将余震区自然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和南段相对较窄、中段较宽.MS6.8主震与10月22日泸定MS5.0余震位于中段,9月7日石棉MS4.5余震位于南段,北段无MS4.0以上余震活动.CAP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矩震级MW6.44,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  相似文献   

18.
赵小艳  付虹 《地震学报》2014,36(4):640-650
采用Hypo2000和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云南洱源MS5.5和MS5.0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结果显示: 精定位后洱源地震序列分布优势方向集中在160°; 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5级地震震源机制, 节面Ⅱ的走向158°和157°与余震优势分布方向一致; 现场考察MS5.5和MS5.0地震极震区的长轴方向也是NW向. 上述结果与维西—乔后断裂NNW走向一致, 据此判定该断裂为洱源MS5.5和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震源机制解显示, 洱源地震序列表现出不同的错断性质以及不同方向主压应力, 可能与维西—乔后断裂所处区域复杂构造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系统梳理2021年3月24日新疆拜城MS 5.4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高频、带状分布等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5项异常,其中形变3项,电磁2项,且形变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多参数概率谱异常。拜城MS 5.4地震发生在库车坳陷西南部,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前震活动,余震较少,序列活动呈持续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拜城MS 5.4地震前异常较多,其中地震活动相关异常为后续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22年1月2日宁蒗MS 5.5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地震学、地下流体、定点形变等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本次地震前多学科异常呈现以下特征: ① MS 5.5地震发生在宁蒗地区MS ≥ 5.0地震平静近10年背景下,震中附近ML ≥ 3.0地震于震前1年形成空区,主震发生在空区边缘,空区长轴180 km,按照川滇地区统计公式计算,未来发生地震的震级为5.8±0.5,与宁蒗MS 5.5地震大小相当; 2015年以来,震中附近50 km范围内ML ≥ 3.0地震呈平静—活跃—平静—发震的特征; 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均于震前7个月内出现,集中分布在滇西北地区距震中300 km范围内,且水温和水位测项异常出现较早; ③定点形变采用NS向与EW向幅值相加来描述同一观测资料的变化,数据曲线幅值增大可作为临震异常3个月短期指标,距震中越近,观测台项异常比例越高;④大部分宏观异常出现在震前3个月内,宏观异常增多可作为时间预测判据。综合上述多学科异常,认为地震学异常出现最早,可用于判定发震区域,用流体和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追踪时间,宏观异常更多作为短期判定指标,可为宁蒗地区MS ≥ 5.0地震资料积累提供跟踪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