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测的概念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在我们讨论某一现象能否预测时,应该考虑到这种发展变化。当我们把预测的概念理解为一个确定性的概念时,那么对于随机理象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把预测的概念扩展到概率预测的范畴时,随机现象则被认为是可以预测的。如果把地震预测方法或意见的提出比做“酿酒”的话,那么对地震预测方法或意见的评估可以比做“品酒”,而地方兴未艾中意见的综合则可比做“勾兑”。酿酒是基础,而品酒对酿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勾兑,才能出好酒。评估和综合相比,首先是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有正确的综合。笔者认为:目前的倾向是重“酿酒”轻“品酒”和“勾兑”。即使品酒,也常是由酿酒者自酿自品,这会影响其客观性和科学性。盲目追示高对应率一方面可能会得到一些虚假的预测指标,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特别是一些短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陈运泰 《中国科学D辑》2009,(12):1633-1658
本文概要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地震预测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进展情况,指出地震预测这一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虽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并非毫无进展.文中以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等方法以及美国帕克菲尔德(Parkfield)的地震预报实践为例,说明在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方面,地震预测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文中分析了地震预测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阐述了为解决这些困难所应当采取的科学途径,展望了地震预测的前景,指出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地震学研究通讯》的“讨论”栏目中,Silver 认为地震预测是不可能的,而 Whiteside 认为地震预测是可能的。地震预测意味着许多事情。传统的地震预测方法至少有3种。在确定性预测中,震前的动态(例如,周边岩石中应力的相互作用)可以被计算(采用任何现有的技术),所以可以在定义较好的窗口内估算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在统计性预测中,以往的  相似文献   

4.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1%,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致灾型大地震的发生率很高。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自1965年开始推进地震预测研究计划,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计划和修订。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将信息科学引入到了地震科学研究,开展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地震研究》计划,旨在促进面向新地震预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目前,日本地震调查本部对地震预测的总体观点“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板间地震的发生时间,但现有研究仍无法预测未来地震,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预测未来地震的震动规模”。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理念正从原先的“灾害发生的预测”向“灾害发展过程的预测”转变。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动态》2010,(6):41-4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江西省地震局于2010年5月5-11日在南昌市联合举办“全国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地震预测预警技术;②郯庐地震带地震危险性研究;③地震预测新方法;④汶川地震研究。来自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各省市及地方地震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9,29(1):182-192
首先指出汶川8.0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的主要表现, 阐明这一严重挫折是地震预测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 地球内部“不可入性”、 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 但这一严重挫折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面对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 必须勇于扬弃, 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必须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 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 技术的创新; 必须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 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矩解目录外推估算了全球长期地震概率。该预测基于地震矩张量解,预测结果用一幅表示预测的地震发生率密度和震源机制方位图来表示。震源机制首先用于平滑地震活动图以获得望的危险性图,然后用于预测未来地震的机制。使用了几种类型的平滑影响函数核。在空间域,使用1/距离影响函数核来计算任一震周围的地震活动性分布。该影响函数核使用两个可调参数;即最大距离和方向性因子(任一震中周围考虑了一次地震震源机制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前言1 995年的阪神淡路大震灾 ,使日本的地震调查研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从国家政策方面讲 ,已根据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在总理府设置了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 ,并于 1 999年 4月起草了关于推进有关地震的观测、测量、调查和研究的综合性的基本方案。方案中列举了目前应推进的 4个地震调查研究课题。第 1个课题就是“调查活断层 ,对地震发生的可能性作长期评估 ,绘制包括强地面运动预测等内容的地震动预测图。”目标很明确 ,就是要在对地震的发生作出长期预测的基础上 ,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强地面运动作出预测 ,以便在地震对策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测试验场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本文回顾和评述了地震预测试验场的观测与研究,对地震预测试验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桂铭  刘文锋 《中国地震》2013,29(4):528-536
对国内外45 例地震预测预报震例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进行查证与整理,总结、分析了震例中采用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短临前兆异常以及预报结果。研究表明,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均明确预测的概率较低,且仅为三要素的粗略预测,准确预测地震目前尚难做到。中国在地震预测过程中更注重对短临前兆异常的观测,在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地下水化学组分、地下水状态、地磁、地电、地倾斜、地应力应变、电磁波异常、前震平静等前兆预测方法中,根据震前小震活动异常作出临震预测的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预测某些类型大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国外震例大多是对地震进行中长期预测,在中长期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以“防”为主的防震减灾策略,长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比中国丰富。  相似文献   

12.
位于预测区边缘附近的地震统计检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地震预测工作所圈定的地震危险区附近的地震的统计检验问题 ,一直是地震预测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地震局全国年度地震趋势会商的情况为例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将所划定的地震危险区适度扩大 ,即将现有的地震危险区范围向外扩大约 0 5° ,可以显著地提高预测地震的“命中率”。但从统计检验的角度说 ,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实际地震预测的能力 ,亦即并不能使R值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吴忠良 《中国地震》1999,15(1):14-22
在目前前于地震预测的争论中,地震前兆的统计检验是一人重要的问题。我们指出,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统计学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地震学问题。通过引入前兆的“分辩率”的概念和讨论地震前兆的统计检验,我们澄清了前兆检验中的“边缘问题”即落在预测区边缘附近的地震究竟是否应当算预测成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月际地震趋势的数值预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到目前地震月趋势以模糊用语进行预测的缺陷,本文提出采用数值预测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这种方法是基于地震有自律现象,通过建立非线性的数学模型予以实现的.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存在有7~8个月左右的循环结构,逐月比较预测与实况的震级误差平均低于0.2级,因而该方法比经验性预报更适宜社会的实际利用.   相似文献   

15.
常宝琦 《华南地震》1993,13(3):79-80
光耀华同志近作“水库地震震级预测的回归模型”(《华南地震》1993年第2期,以下简称“光文”),对本人拙文“水库地震最大震级的预测”(“人民珠江”,1992年第5期,以下简称“原文”)作了很高评价并进行了讨论,本人表示感谢。现就“光文”对“原文”提出的两个问题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期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的几个侧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5,21(1):103-112
本文从国际组织、国际计划、科学出版物、主要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实际地震预测与地震前兆检验等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展的几个侧面,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间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从“低谷”走向新的发展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7.
地震能否预测,以及地震预测对社会安定的影响是当前社科界非常敏感和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结合实例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只要敢于突破旧观念,善于创新技术途径,地震预测就能走出目前的“混沌”状态,在10年内将地震三要素的短期预报推进到可直面社会的新高度。文中最后对地震预测直面社会前的必要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桂萍 《地震》2010,30(1):1-9
从地震预测预报的时间范围、 与基础性学科的依赖关系、 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不同角度, 简要分析现今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三种不同分类; 从地震的科学与社会双重属性,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一般科学技术规律和社会需求形势; 结合地震预测预报分类及影响其发展的科学与社会因素, 讨论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思路。 认为当前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提出坚持多路探索, 建立“长中短临与震后”的分析预报工作体系, 加强技术创新与储备, 推进物理性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发展途径, 并就其必要性、 科学思路、 基本内容和基础条件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本文重点介绍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中的油气预测,岩性预测,储层厚度预测及孔隙度预测等内容,简述提高地震储层预测精度的途径之一-特征优化方法,并指出了今后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设计和安装了地应力壶,在1977-1978年进行了观测,用日变曲线异常进行临震预测。在地震三要素预测中,发震时间预测较准确;在地点上震中方位角预测较准,震中距难以预测;震级预测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