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及邻区强震迁移活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研究了青海及邻区Ms 6.8强震在不同地震带之间的迁移规律;6级地震在各个地震带内部不同地段的迁移特征及不同时段。强震集聚区在各个地震带的相互迁移规律和循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存在北东方向的迁移规律。同一个地震带内存在沿规模宏大的主活动断裂自西向东或者由东向西的迁移规律。利用马尔科夫过程讨论了其迁移概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兴都库什-贝加尔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结果表明,地震沿地震带由南西西向北东东方向定向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每年129KM量级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带(区)的地震迁移速度相当,研究结果为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大华北的山西、燕山、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内的地震迁移规律、各带地震的迁移速度和地震序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震带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主要地震带中强震潜在危险性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华北地区五条主要地震带上的中强地震资料人手,结合对各地震带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已有认识,对各地震带带内未来5-20年内中强地震活动危险性及带内不同地段地震迁移概率进行了定量估计。震例检验结果表明,文中所用的对地震带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计算、危险性排序和对各带带内地震迁移场所有概率估计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测结论可以作为未来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形势估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一种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结果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现有的众多的地震资料研究表明,龙门山地震带(中南段,下同)中强地震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即本世纪前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是由北(北东)往南(南西)迁移;本世纪以来的中强地震的迁移规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东)迁移。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大地震,近年来,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特别是汶、理、茂地区多次被省和地区地震会商会列为重点监视区之一。鉴于此,对龙门山地震带中强地震迁移特征及未来震情进行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到了国内外地震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本文拟定的思路,研究方法均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对龙门山地震带的中强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能量释放、地震活动与迁移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预报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震级大小、震害范围、破坏程度,为区内各县的经济建设和灾害防御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质》1994,16(2):127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起向东的应变波的传播;太平洋脊两侧洋底板块向西北和东北两侧的斜向推压,可能是造成两侧地震带地震向北迁移的触发源  相似文献   

9.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2,14(2):129-139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起向东的应变波的传播;太平洋脊两侧洋底板块向西北和东北两侧的斜向推压,可能是造成两侧地震带地震向北迁移的触发源。  相似文献   

11.
全球Ms≥73/4级地震的定向迁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4,16(2):127-136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序列特征与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献智 《华南地震》1994,14(3):57-60
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的迁移规律和序列特征,以及与台湾地区Ms≥7.0级地震的关系。所得结果对该带的地震趋势估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0,20(3):45-51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分别为滨海、汕头-惠来、河源-阳江和吴川-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4^3/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但各带迁移路线和速率各异,这可能与断裂活动的均匀性、差异性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鄂尔多斯块体的地质构造演变过程及历史强震活动规律,阐述南北地震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强震时空分布规律对鄂尔多斯北缘的可能影响,对比分析鄂尔多斯其他3缘与北缘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强震对鄂尔多斯北缘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南北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北缘将是未来中强以上地震的有利发震区域。2005年以来中小地震活动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北缘兼有M_S≥4.0地震平静和西北缘M_L≥3.0地震活跃两种异常特征。综合地震地质背景和近期地震活动研究结果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间鄂尔多斯北缘有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7.
基于鄂尔多斯块体的地质构造演变过程及历史强震活动规律,阐述南北地震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强震时空分布规律对鄂尔多斯北缘的可能影响,对比分析鄂尔多斯其他3缘与北缘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强震对鄂尔多斯北缘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南北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北缘将是未来中强以上地震的有利发震区域.2005年以来中小地震活动特征表明,鄂尔多斯北缘兼有Ms≥4.0地震平静和西北缘ML≥3.0地震活跃两种异常特征.综合地震地质背景和近期地震活动研究结果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间鄂尔多斯北缘有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8.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漳南 《地震学报》1982,4(2):190-198
本文初步研究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上称之为跳跃迁移的大地震(M6(3/4))迁移规律,并给出其统计预报方程。例如给出了四川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纬度以及南北带北段南区地震发生的纬度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